超厉害!玉米淀粉替代砂糖,冰淇淋成本减少近四成!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从2016年起,我国取消了实行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临储政策取消的背后是,我国玉米库存的逐年上升,目前,国家临储库里还有超过2亿吨。玉米去库存之路将如何走?“去库存化”的玉米市场又将何去何从?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玉米主产区吉林进行了调查。
玉米量多价低难去库存 实在是品种离市场太远
11月,东北的风已经有了深深的寒意,吉林省镇赉县大河村,李洪军一家今天开始收玉米了。李洪军今天要收的10垧玉米地,连成一片,最适合机械化收割,他今天雇了一辆玉米收割机和四个工人。
收10垧地的机器费用是7500元,每个工人每天200元,一天下来,李洪军光是雇人和机器就要花将近一万块钱。一公里外,李洪军还有100多垧玉米地,也就是说,整个秋收他至少要花十几万块,但前几年,这笔钱,李洪军是能省下的。
因为往年收割的时候,地边上都会站满玉米经纪人。为了抢生意,雇机器和工人的钱,玉米经纪人会抢着出。今年,别说愿意花钱的经纪人没有了,李洪军连经纪人的影儿都没看着。
从2008年到2015年,李洪军家的玉米都是经纪人收走的,这些经纪人靠着吃国家临储价和收购价的差价做生意,差价最高的2014年,每斤玉米经纪人能赚3毛钱。
临储价格越高,经纪人来的就越勤快,但是今年,为了恢复市场活力,国家临储政策取消了,没有了所谓的政策托底价,今年的玉米收购价直接和市场接轨,当地的价格在6毛钱左右,比2015年收购价跌了2毛钱。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采访期间,李洪军找了多家经销商,也没有把玉米卖出去。
李洪军并不知道,在2008年国家实施玉米临储政策后,2008年到2015年,国内玉米产量由1.66亿吨增长至2.25亿吨,增长35.5%;播种面积由4.48亿亩增长至5.72亿亩,增长27.6%。玉米库存急剧增加,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玉米库存达到2.6亿吨,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其中东北地区玉米库存就占到近90%。
巨大的玉米储库存,不仅带来财政资金负担,同时也在消耗巨大的库存费用和利息费用。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宣布,将取消东北四省区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转而实施种植补贴政策。这也被外界视为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瓶颈的一次关键探索。
就在李洪军发愁自己的玉米时,距他400多公里外,全国销量位居第二的酒精厂厂门口,往酒精厂送粮的经纪人也排起了长队。
厂门口小卖部老板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玉米经纪人来的比往年都要早,过去都是入了冬、下了雪才来卖粮,今年,树叶还绿着,玉米经纪人就挤满了他们的小屋。但是酒精厂现在要求玉米低含水量,含水量超过26%的就拒收,这让李洪军不得不想明年种什么。
因为稍不留神不但卖不出去,而且还要赔本。经过一番家庭成员讨论,他们决定改种半胶质玉米。半胶质玉米的特点是产量大、抗虫害能力强。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受青睐的品种。更重要的是,玉米淀粉糖有新的用途。
冰淇淋那么甜,竟然都是玉米造
在吉林四平一家冷饮厂的研发室,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看到企业研发部的人员高海军正在号召大家品尝新的冰淇淋品种,这种新雪糕是用淀粉糖替代了一大部分白砂糖。
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过去做雪糕主要用砂糖,最近半年,砂糖每吨价格从5000多元涨到了将近7000元,但因为玉米降价了,淀粉糖的价格从每吨2400元左右降到了2000元左右。
高海军:糖浆的甜度不如砂糖那么高,我们可以多加一点量,才能把甜度调成一样。
调配糖的比例是做雪糕的第一步,做一根雪糕糖的用量要占到一半左右,糖的成本也是冰淇淋成本里最大的一块。这一次,高海军把淀粉糖浆的剂量从70克加大到了150克。
并且做了三个不同口感的方案。之所以不计成本地加大淀粉糖剂量,是因为就在他做实验的这两个月里,淀粉糖的价格每吨又降了200元。
高海军:麦芽糊精好了没有?这个是淀粉,这个是糊精,淀粉和糊精它俩都是玉米制品,它是分子链的长短不同,淀粉的链长一些,这种淀粉的放到冰淇淋里,它起到一种抗化的效果。
淀粉、麦芽糊精跟糖浆一样,都是用玉米做的,其实,一根雪糕里有将近一半成分都来自玉米,所以高海军对玉米价格非常敏感。
高海军:它们仨的母亲都是玉米。
经过五次试验,增加了淀粉糖的冰淇淋被试吃的同事通过,高海军就赶紧去跟老板说原料的事。
高海军:董事长我们觉得挺成功,你尝尝,有点技术性突破,现在砂糖涨价,玉米糖浆现在价格比较低。
用淀粉糖替代砂糖成本居然能节省35%,董事长卢宪军也动了心,他想让高海军多做点类似的替代研发。
卢宪军:如果是这个白糖和玉米糖浆的,这个成本不一样,希望我们在老的产品当中,用你们的这个技术工艺的转化和调整,把我们的产品的成本,用这个玉米淀粉糖,都能够转化成我们技术攻关,我们这个产品不单纯是没投钱,而且成本还是节约的。
其实不只是高海军他们这样的冷饮厂需要大量的玉米深加工产,原来一直收粉质粮的酒精厂,现在也开始打起了胶质玉米的主意。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酒精厂看到酒精厂的实验员小秦和助手正在研发一种新的酒精,他们一遍遍地蒸馏,努力把甲醇和正丙醇含量都降到0.2以下,一旦成功,意味着烧瓶里将是目前世界上酒精度数、和纯度最高的酒精,像他们这样的开发,现在全国的酒精厂有一半都在做,大家都希望尽早占领高端酒精市场。
这个实验小秦他们已经做了3个月,本周,他们已经成功把数值降了下来,但数字还不稳定,这个实验新品用的原料和传统做酒精的粉质粮不同,用的是胶质玉米。
实验员:你看优级的甲醇是2.107,正丙醇是0.901,再看看这是特级,甲醇是0.2,那么正丙醇是0.196,那么再看看我这个秘密武器,甲醇和正丙醇就检测不出来了,就是未检出。
检测结果显示,新研发的产品比传统酒精杂质要少得多。每吨2000多元的普通酒精、优级酒精还只是简单的杀菌、消毒,通常用作像湿巾、汽车玻璃水这类价值比较低的商品。而价格贵一倍的每吨4000多元的无水乙醇和特级酒精用途就比较高端了。
实验员:这是化妆品,化妆品就是用特级酒精,城市当中的无水乙醇更有作用,比如说你们家的电脑落灰了,线路板上有灰尘,可以拿着它蘸一点吗,擦一擦立刻就干净。真空包装它其实打的不是气,而是用我们的特级酒精,才达到既防腐,又气味清香,这里面其实是酒精。
半小时观察:信息对接 化解库存
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的库存也达到了历史高峰,其中又以玉米为甚。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之下,一方面要下手“动刀”去库存,另一方面种植结构与收储政策也亟待调整。
事实上,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非常大,但如何让种植品种适销对路,如何为农户、为企业提供信息、搭建起市场通路,这都要求我们公共服务这块短板要补起来,只有这样,玉米市场才能更加迅速地恢复活力,也能挖掘出不少玉米产业链上的新生意。(《经济半小时》孙菁)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1月23日 23:1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临时收储政策始自2007年,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自2007年开始,中国玉米开始逐渐出现供给过剩。长达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今年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被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在发挥好市场作用的同时,在组织引导、产业扶持等方面有所作为,认真落实好补贴资金,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经济半小时》 20161123 供给侧改革进行时:玉米的“后临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