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诺贝尔奖:中国为何只有屠呦呦?

CCTV节目官网-CCTV-2 对话 来源:央视网2016年11月08日 12:01 A-A+

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上的空白。然而,相对中国科研人员的总数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却非常少,甚至还不及美国的一所名校。尽管我们不能用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衡量一个科学家乃至于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但毕竟诺贝尔奖依然有别人不能替代的分量。

  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在基础科学领域实现更多的突破?诺奖获得者们对此怎样认识?他们对于中国科学、中国教育又如何理解?


  培养诺奖获得者,就像培养奥运选手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丁·查尔菲:每次奥运会,中国都是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但也不可能一天就培养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可能需要数十年的努力。科学研究也是一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就像培养一名奥运选手,只不过运动员只需比赛当天表现出色就能获得金牌,而科学家研究出一项成果,可能要等15到20年才能获奖。中国现在成立的众多研究所,要等15到20年后才会出成果,这些杰出的成果,可能还要再等十几年才会获奖。我认为我们需要极大的耐心,我毫不怀疑,中国以后会出现优秀的科学家,但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要让孩子选择自己的道路

  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茨:不久前我在北京一所学校演讲,和那所高中的家长交流,其中一位母亲说,她想让她的女儿成为一名医生。我问那么她自己想当医生吗?结果这位家长说她怎么想无所谓,重要的是这是她应该做的。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家长必须学会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但是让他们按照你安排好的道路去走,那肯定这条路上不会有任何创新或成果,而且很有可能非常不开心,因为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保证年轻人们有机会选择自己认为重要、有意思、有热情的道路,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谢尔登.格拉肖:现在在美国,我发现有一点很让人困扰,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太多自由,他们就像中国的孩子们一样,时间被安排满满当当,没有空闲,睡眠不足,这样做可培养不出科学家,我很担扰未来在我的国家,是否还能继续出现诺贝尔获奖者。


  科学家不如明星受关注,会影响年轻人的选择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 :我们在过去的30年当中,太过多关注到经济的发展,在演艺圈的明星也好,可能会更多地得到公众的关注,在这么一个导向下,也难免我们的年轻人可能他把未来的目标,会定在一个能够挣钱,或者是能够出名的定位上面。但是我想,因为现在从整个国家,从公众到政府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我想不管是在未来的文化宣传制度建设里面,都会更多的来推动。


  应给科学家更多荣誉和尊严

  西藏药业董事长陈达彬:现在的科学家,就是我们民族的金子,是金子就会发光,但是我们迫切地需要把这些金子放在应该发光的地方,首先是有一个社会的承认,社会的尊重,应该给科学家以荣誉感、以尊严,让他们的光辉能够照亮我们这个社会,引领我们这个社会。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11月6日21:52《对话》!







860010-11140516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