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1023 长征财经密码:漫漫长路上的后勤保障

来源:央视网2016年10月23日 22:59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从瑞金出发的长征队伍,在迈出万里征程第一步的时候,并没有预料到即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不断前行的长征路上,数万大军的补给和后勤保障,成为了革命队伍在转战14个省区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从山区到平原,从雪山到草地,直至最后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支红色队伍,究竟是靠什么,维持着军队的给养,保障着战斗的实力,从而实现长征的全面胜利呢?

 

两双草鞋走出“神一样的旅程”:翻越40座崇山峻岭、横穿600次枪林弹雨

1934年9、10月间,中央苏区一片繁忙,当地百姓挑灯夜战赶制着红军的草鞋。这一年的苏区百姓的心里,打一双最结实的草鞋送给红军亲人,是民众拥戴红军最热烈的一种表达方式。然而,这次赶制草鞋,却显得格外不同,苏区群众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编织出20万双草鞋,这样才能保证每个踏上长征路途的红军战士,都能分配到两双鞋子。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后勤补给行动,苏区群众虽然不知道即将展开的长征意味着什么,但他们知道,红军的这一次行军,要走的,将是一条长路。

背着两双草鞋出发的红军,告别的,是保障给养丰富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瑞金出发的8.6万中央红军,装备各种枪支3万多支、迫击炮38门、各种枪弹165万发、迫击炮弹2473发、手榴弹7.6万颗、军马338匹、棉衣8.3万件、现金202万元。由于很多作战部队还没有足够的枪支,红军还携带了6100多根梭镖和880多把大刀作为补充。食物补给按照每人1斤油、1斤盐和4天的粮食进行携带。即使条件稍好的红四方面军,在1935年3月开始长征时,部队和随军民工除了每人携带3到6天的干粮,也只能再多带3到5天的粮食。

但红军从此面临的困难,并不是此前就能预计到的,两年时间里,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三大长征主力,总共跨越的省份将达到14个,翻越的崇山峻岭有40余座,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就有20余座,跨越江河近百条,行军途中战斗600余次,行程之远、路途之险、困难之巨,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这支力量单薄的队伍要想冲破敌军的围追堵截,穿越江河天险,后勤保障和军队给养,成为了红军夺取胜利的关键。

长征路上最惨烈的一战:鲜血染红了湘江水 八万红军牺牲过半

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之后,刚开始时,很多红军将士都将这次战略转移当作是从一个根据地搬家到另一个根据地。除了行军所需的粮食,红军战士还整理出了一千多担物资,大到印钞票的石印机、军工机器,小到卫生便盆都携带上。8万多人的庞大队伍中,有1万多人是没有战斗力的搬家队。五个军团前后左右保卫着庞大的两个中央纵队作甬道式的前进。然而,这种大搬家式的后勤保障思路让红军在长征初期丧失了行动的机动性。

1934年11月27日,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打响,8万多红军对阵40万敌人。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惨烈,由于辎重繁多,行动缓慢,负责阻击的红军部队急速减员。

“湘江一战,减员过半”,到达湘江西岸的红军队伍只剩下3万多人,携带的粮食也基本上损失殆尽。错误的后勤方针让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痛定思痛,遵义会议后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中对前期的错误进行了总结:“庞大的军委纵队及各军团后勤部队,使红军作战受到极大的困难,所有的战斗部队都成了掩护队,行动迟缓,丧失了到达原定地区的先机。忘记了红军的战略转变将受到敌人的严重追堵截,忘记了红军在长途运动中,将要同所追堵截击的敌人作许多艰苦的斗争,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遵义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矗立着一尊林伯渠和毛泽民筹划红军后勤的雕像。当时林伯渠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毛泽民担任副部长,两人被称为“红军的大管家”。正是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后勤保障的思路由“全方位大搬家”式的被动保障转变为随机补充的主动保障方式,除了粮食等部分重要的物资外,其余锱重全部放弃,轻装前进。

央视揭秘:长征路上的物资供给从哪儿来 沿途征购采买

作为一支肩负着使命,寄托着理想的新型军队,红军有着严明的军纪,也有着严密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长征出发的1934年10月,红军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一次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长途行军,物资筹集主要靠在沿途征购和采买。1934年10月22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没收捐款暂行细则》规定:各部队在白区行动中,应发动所属士兵尤其是党团员在驻地附近调查地主、富农及反动分子,进行没收工作,将没收的金钱、军用品、资料等集中于团供给处,送交没收委员会;米谷、衣服、日用器具等的分配,由没收委员会规定原则,由供给处负责商同政治处,分配给部队及群众,应当特别注意分发给当地群众。

而对后勤财物的使用,红军在1935年1月23日制定了《各部队取用没收品征发品办法》,规定:谷子一律不作价,由各部队按需要领取;每人每天发六分钱菜钱;取用盐、油、洋油照市价减半;布匹整匹的照市价三分之一算价。

在今天贵州遵义习水县的青杠坡,我们依旧能寻访到这样一栋建筑,它的前身是一座寺庙,现在已经改建为红军医院纪念馆。青杠坡战斗打响之后,这里是当时集中收治红军伤员的临时战地医院。在这次战斗中,红军伤亡达到了3000多人。经过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和多次转战后,长征队伍的医用物资和医疗器械,已经极为短缺,就地取材医治伤员,成为了红军唯一的选择。

贵州省遵义市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高红芳 :我们红军经常会采用的一些中草药,土办法来进行治疗,比如这些百姓自己到山上,去采些中草药来用,而且还有的一些把猪油膏当凡士林软膏来用,而且用一些自制的三黄片。

如何选择最适合长征行军的部队给养保障制度,一直是中央红军最高决策层关注的问题,贵州土城青杠坡战役伤亡了近3000人,战斗结束后,红军果断决定,丢掉一切笨重物资,为进入川滇黔三省毗邻地区打运动战和游击战作好准备。毛泽东同志后来总结说:“土城这一仗后,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这又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胜仗,创造了有利条件。”被贺诚视为至宝的那台德国X光机,也就永远留在了长征的行军道路上。

不断变化的斗争形势,不断改变的战斗策略,让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后勤保障方式,也变得格外灵活。在贵州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之后,红军先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路北上,进入到了四川的西部地区。但万里征程,走到这里之后,红军的后勤保障,才真正开始了最残酷严苛的考验。

吞草根、吃皮鞋...长征之路之悲壮,今天的你永远无法想象

初秋时节的川西草原,龙胆花正在茂密的盛开,蓝紫色的花朵,黄绿色的草原,斑斓的色彩在平原上肆意的延伸,这片海拔超过3500米的土地,美的让今天到此游玩的旅客难以忘怀,但 80年前,就是在这里土地上,红军战士展开的,却是长征路上最悲壮的一段行军旅程。

1935年夏天,当红一、四方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在川西高原会师之后,军队的粮食给养保障,开始变得日益艰难。

川西地区处于青藏高原边缘,海拔高、气温低、人烟稀少,80年前,这里的粮食物产,连当地百姓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不要说满足几万名长征将士的粮食供给。而眼前的草地,如果不补充好粮食给养的问题,红军战士,就有可能走不出这片无任何食物来源的区域。

1935年7月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部队即将走进草地前,发出了《关于粮食问题的训令》,明确指示了组织动员部队筹集粮食的各项措施,要求“各部队必须发动连队用一切办法,如没收、收集、收买等等,收集粮食。”两天后的7月5日,中革军委及总政治部于又发出《关于在松藩筹集粮食的规定办法》,再次强调粮食问题,并具体指明筹集办法。到了7月18号,总政治部又一次发出通令,对收割麦子的有关事宜做了明确规定。部队上至总司令、下到战士,都要参加了收割麦子、青稞的工作,同时特别强调,各级部队切切注意执行群众纪律。

1935年8月,红一方面军开始深入草原腹地,长征,也迎来了部队给养,物资保障最艰难的时刻,但重新翻开这段历史,最终战胜这条艰苦旅程的,不是充足的物资,而是传承严明的制度和纪律,是红军战士心里坚定的那一份信念。

 80年前的这条路上,饥饿时刻威胁着几万名红军将士,草原上的野菜,成了部队粮食供给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但哪些野菜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为了让更多的战友能够活着走出草地,有的战士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做野菜试验。

徐绍勇 四川若尔县史志办公室副主任:身体比较好一点的红军战士,主动成立了试吃班,野菜采下来,锅里面煮了,煮了先试吃班里的人吃,试吃班里面吃了以后,发现没有中毒,其他战士再吃。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长征主题展上,这根看似普通的皮带让很多观众久久驻足。皮带的主人是红四方面军31军274团战士周广才,这条皮带是他在1934年的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1936年7月,他随着部队第三次穿越草地,食物匮乏到了极致,连野菜都已经难以找到,枪带,皮鞋以及腰上的皮带,都成了将士们的食物,周广才的皮带,也被截断,切成了细丝,周广才最后和战友们商议,留下这半条皮条,作为长征的一个纪念。在随后的岁月里,周广才把长征记这三个字烙在了皮带上,直到解放后,他把这件长征的信物捐献给了国家。

长征,两万五千里路程见证的,不仅是军队物资给养保障的艰难,更是一支革命队伍对信仰的忠诚和坚守,为了走出草地,红军战士们强迫自己咽下任何可以维持生命的东西。这一段路程,让今天的人们为之动容,感慨万千。

老红军 向守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青稞,有的吃了青稞以后没有消化。所以前面(战友)拉的这个消化物,再弄那个水洗一洗以后再吃。

红军谢仲金之子 供产:我爸爸每次在这儿含着眼泪就说,在红军长征出川北上,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历程就是过草地,他们跨着战友的尸体,吃着战友的大便,才过来的。

在今天四川若尔盖县的班佑村,红军走出草地后遇到的第一个村庄里。人们建起了一座高高的烈士纪念碑,在碑的旁边,巍然矗立着胜利曙光的雕像,时光可以磨灭曾经的那段艰难,但永不会消失的长征精神,从1935年到今天,从今天直至未来,都将会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和颂扬。

震惊!每人只有5发子弹的红军 打赢了一场攻坚战

这是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巴西地区的求吉寺。1935年8月底,红军走出草地的消息,震惊了国民党军,他们无法想象已经失去正常后勤保障能力的红军,究竟凭着怎样的力量才穿越了渺无人烟、暗藏危险的茫茫草地。但国民党军仍然没有放弃消灭红军的幻想。他们凭借求吉寺坚固的院墙,构筑着堡垒,企图在红军最虚弱的时期,消灭这支革命队伍。

当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冲向敌人据点的时候,平均每个人配备的子弹只有不到5发。这已经是红军走出草地后剩下的最后一些弹药。但面对荷枪实弹的敌军,战士们仍然主动出击,围点打援,一面围攻求吉寺大本营,一面在包座森林里伏击了前来增援的国民党49师。

“子弹就打完了,枪栓呀,不管什么(零件),不能完整地留给(敌人)就扔了。最后拿起刺刀,就跟国民党拼搏,当时国民党拿的枪也有,马刀也有。而我们有的战友连刺刀都没有,但(用)手脚四肢在搏斗,有的甚至用嘴来搏斗。”

惨烈的包座战役过去了80年,那些曾经响彻云霄的冲锋号声、枪声和红军战士的呐喊声,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

就是这场绝境求生的战斗,红军打开了北上的通道,在后勤保障上,红军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和一批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弹药等补给物资,这场战斗,初步改变了红军在后勤供应上面临的窘迫。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的小镇:伟大的红军在此“遇见温暖”

从若尔盖草原往北车行400公里,就到达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镇。满山的榆树林绿黄交替的渲染着初秋的色彩,阳光下的土地,富足而祥和,和80年前的热闹场景相比,今天的哈达铺,依旧忙碌的繁荣着。

而80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天,闯过了天险腊子口的红军,来到了这个小镇上,当年正是这些食物,给经历了饥寒交迫的红军带去了久违的温暖和希望。

在许多红军将士的长征回忆中,都会惊叹哈达铺丰富的物产。五块大洋在这里能买一口百来斤重的猪,两块大洋能买一只肥羊,一块大洋能买五只鸡,一毛钱能买十几个鸡蛋。此外,国民党守军逃跑时,还丢下了几百担大米、白面和2000多斤食盐。

艰苦的旅程中,红军政治部唯一一次提出了“大家都要吃好”的口号。每个官兵领到了一块大洋,杀猪宰羊,战士们每天都能吃到两荤三素。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征集研究科科长赵王林 :“高兴地相互打招呼说,同志过年好。他们就是说,他们吃的用的比过年还要好。”

哈达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甘南小镇,在艰难的长征路途中,被红军深情的写进了历史,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前,最后一次,也是最丰富的一次后勤补给。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精准地统计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后勤补给的每一项数据。但这支顽强的革命队伍,就是在艰难的供给保障中,一步一步,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征程,长征经过的土地,是这个国家最贫穷,物产最贫瘠的地区,而这支部队,靠着坚定的信念,严守着纪律,和沿途14个省份的百姓一起,铸就了革命胜利最坚硬的基石。在饥饿和磨难中锻造出的革命队伍,最终也必然,将寻找到走向胜利的道路。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0月23日 22:5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935年8月底,红军走出草地的消息,震惊了国民党军,他们企图在红军最虚弱的时期,消灭这支革命队伍。当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冲向敌人求吉寺大本营据点的时候,平均每个人配备的子弹只有不到5发。但面对荷枪实弹的敌军,战士们仍然主动出击。“子弹打完了,就用手脚四肢在搏斗,有的甚至用嘴来搏斗。”就是这场绝境求生的战斗,红军打开了北上的通道。本期节目为您重现80年前,那些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曾经响彻云霄的冲锋号声、枪声和红军战士的呐喊声。(《经济半小时》 20161023 长征财经密码:漫漫长路上的后勤保障)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