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前,全国共有十余个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则被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疆域”,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顽强战斗,血染山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四川省通江县,有一座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在苏区保卫战中收治了大量红军指战员。由于条件艰苦,伤势过重,许多人牺牲在这里,医院于1934年7月修建了一座烈士墓,以此悼念战友。时至201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这座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它更加庄严肃穆,以告慰英灵。今天,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寻找烈士的足迹,领悟红军精神。
在大巴山的深处,四川省通江县的王坪村,漫山遍野矗立着成片的墓碑,共计25048名红军烈士安葬于此。与墓碑相邻的,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这是许多烈士牺牲的地方。在通江,孩子年满10岁,家长就要带着孩子到这座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感知过去,这是多年形成的惯例。
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转战3000里,占领通江两河口,并以通江为首府,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刚到通江的时候,红军兵力为14000余人,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近5万通江子弟加入红军,投入到激烈的苏区保卫战之中。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曾经这样说:“在川陕苏区两年半的时间里,有两年都在进行战争。因为如此,座落在王坪村的红军总医院才收治了这么多的红军伤员,在他侧旁才安葬了这么多的红军烈士。”
老红军谢朝荣接受采访时说:“我那段时间在王坪医院当护士。王坪医院住的伤兵有5000人,那一段时间牺牲的人很多,药材缺乏,我个人手上埋的都有百人以上。”
那时,对于红军战士而言,“牺牲”的几率时常高要于“生还”的可能。最初,医院将伤重不治的战士一人一口棺材就地安葬,后来,烈士越来越多,便只能因陋就简集中掩埋,加上后来从战场上收殓的烈士遗骸,就形成了一个近万人的集中安葬区。
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决定,修建烈士墓,由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墓碑并题写碑文。据介绍,墓碑上的斧头和镰刀之所以向下,是为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哀悼之情。追悼会上,大家高唱国际歌,告别牺牲的战友。
通江县啸口村村民聂正远告诉记者:“我父亲从1934年一直守这个墓,守到1982年,身体不行了就给我办交接,他说孩子,你对这些红军烈士要好生守护,红军是为我们老百姓打江山吃的苦头不少。”村民王建刚说:“我一天不来就觉得心里缺点什么,心里就会不安,只要我能够动,我就要一直坚持扫(扫墓)下去。”
这里的英烈墙上镌刻着来自全国12个省份7000多名烈士的姓名,而由于战事惨烈,许多烈士的身份已无从查询,于是,红军战士便立下了251座红星无字墓碑。为了弘扬红军精神,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201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这座红军烈士陵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将原来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现在的350亩,山坡上矗立的17000多座红星无名墓碑是从全县50多处散葬点迁葬过来的。
迁葬启动的时候,通江百姓按照祖先的规矩,用隆重的仪式送别世代相守的红军烈士前往王坪。2012年5月9日,修缮后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开园。
作为红军烈士陵园的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也进行了相应的修缮,透过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这座战地医院当时的运作情况。讲解员介绍,当时的手术一般主要是提取异物、截肢、缝合,因为缺少麻药,所以会在伤员嘴里含一根木棍,防止伤员咬伤自己的舌头,每场手术都是含着血和泪完成的。通江县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琳说:“没有消炎药、没有盐水、没有酒精,在都没有的情况下,护士用舌头给伤员舔伤口,在现在的话,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在救治红军官兵的同时,这里的医护人员还想方设法为服务群众。1934年春天,川陕苏区部分地区流行伤寒和疟疾,医院闻讯,立即组织人员上山采药并制成药剂,免费向群众发放,及时控制了疫情。
通江县人民医院院长郭仕平说:“现在咱们的条件和当年红军医院的条件,已是大不相同了,但是红军服务群众关爱群众的精神,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郭院长介绍,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全县贫困人口就诊的绿色通道,需要住院的患者,实行先住院治疗后出院结算,总的个人负担不超过总费用的10%。
在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同时,通江县把每年新增财力和地方财政收入的60%用于贫困村的脱贫。战争时期,红军与敌人作战,时至今日,通江人则在与贫困作战。
杨福成是通江县兴隆乡村民,家在深山,耕地匮乏。他把孩子交给年迈的母亲,独自外出打工,可即便这样,也常常入不敷出,此时,通江实行“万名干部驻村,精准扶贫到户”,县直机关的干部叶永斌来到了他的家,按照县里的扶贫搬迁规划,着手帮杨福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一个新家。
杨福成的住房年久失修,已成危房,而就在“屋漏偏逢连夜雨”之际,他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通江县兴隆乡党委副书记杜学良告诉他,按照统归自建的补助标准,人均是25000元,他家4口人会得到补助款10万元,建新房基本上不用自己掏钱了。看到房子的效果图,杨福成很满意,说自己盼都盼不到这么好的房子。
选定了新址之后,叶永斌又和乡村干部一道,为他在新家附近调整适于耕种的地块儿。杨福成感动得哭了,他说:“我经常教育孩子,我说不管在学校,在哪里,都要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要知道报恩。”
再过几个月,通江县将有12000户贫困群众住进新房,而王坪村随着红军烈士陵园的修缮,已先期完成了改造。烈士墓旁的王坪新村,是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小区。
有一位通江籍老将军,当年带领2000多名同伴参加革命,最后仅3人幸存。1935年,通江全县共有48000人参加红军,到全国解放,幸存者仅4000多人。那位老将军觉得愧对乡亲,一生不忍再回故土,但他把毕生的积蓄,捐给了家乡的学校,献给了孩子们。
让这位老将军欣慰的是,今天,新一代的通江人在珍惜现在,放眼未来的同时,也始终铭记着把生命献给这片土地的英灵。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在红军烈士陵园见到了通江县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对这座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他们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孩子说:“我觉得,这里就像一盏灯,不光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现在,它让我知道了,应该做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母亲说:“我觉得它像一把伞,一把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伞,能有今天,是因为这么多牺牲在这里的人在保护着我们。”父亲说:“我觉得它像是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就能摆脱贫困,大家都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让先烈含笑九泉。”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10月18日 20:0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前,全国共有十余个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则被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疆域”。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这里顽强战斗,血染山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四川省通江县,有一座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在苏区保卫战中收治了大量红军指战员。由于当时的条件艰苦,伤势过重,许多人牺牲在这里,医院于1934年7月修建了一座烈士墓,以此悼念战友。201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这座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它更加庄严肃穆,以告慰英灵。 (《焦点访谈》 20161018 长征足迹:通江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