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13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20160901 守住好山水 过上好日子

来源:央视网2016年09月01日 20:06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首播:

CCTV-1

9月1日19:38

 

CCTV-新闻

9月1日19:38

重播:

CCTV-新闻

9月2日03:45

 

CCTV-新闻

9月2日05:4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有乌江与沅江两大水系,它们都将汇入长江,于是,铜仁就成了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可是铜仁境内70%都是山地,老百姓吃饭要开荒,烧火要砍柴,这又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生产与生活,应该如何兼顾?这是摆在铜仁面前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连着下了几天的雨,和平村村民杨胜彬惦记山上的油茶,雨刚小点,他就带着村民上山了。这片油茶园有300亩,今年有望迎来小丰产。

杨胜彬的周围都是山,在他的记忆里,这些山很长时间都是光秃秃的土黄色:“农户每家每户开荒,开到山顶上去了,种油菜、玉米、洋芋、红薯这些农作物。”

当地把能种水稻的地方叫田,把只能种杂粮的地方叫作土。杨胜彬所在的和平乡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为了生活,当地百姓就在山坡上开荒种地。时间长了,山上的树越来越少,地面上裸露的石头越来越多。

铜仁市碧江区林业局副局长杨学军说:“整个和平乡基本上都是砂页岩,它特别容易风化,一掰就开,它的表皮不存水,它一垦荒,这个土壤本身比较薄,下面又是岩石,又不透水,水流冲刷就把皮上这层沙石冲到河里面去了。”一下雨,山上的石头、黄土都冲到了山下的河里,使得河床逐年提高。那条河叫小江,最终注入沅水,流入长江。

那时候的和平乡,天晴三日要抗旱,雨下一日要抗洪。山坡上的耕地越垦越荒,村民越种越穷。吃不饱饭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杨胜彬也在其中。2008年,杨胜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他惊奇地发现,山下的河水变清了,原来光秃秃的山顶已经种满了树,那是几年来退耕还林的成果。这些绿色让他又看到了希望。他想靠着青山,找个发家致富的产业。按照当地规定,发展产业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反复考虑之后,杨胜彬最终选定了油茶产业。2010年,在林业部门的帮助下,杨胜彬带领附近70多家农户,组建了油茶专业合作社,在以前撂荒的坡耕地上种起了300亩油茶。油茶的根系发达,主根能扎到地下十多米,而且抚育管理方便,不用翻耕土地,能很好地保护水土。同时,油茶的经济效益也很明显,比传统种植经济效益翻一番。

2013年,杨胜彬的油茶小面积挂果,林业部门对干果进行了检验,结论是品质优良,这让杨胜彬有了信心。他和村民商量想扩大规模,再多种些油茶,但是他们的钱不够了。油茶3年挂果,8年才进入盛果期。虽说之前他们也种了些苗木,养了些鸡,但挣的钱也都花在了油茶上。扩大规模就得增加干活的人手,可是杨胜彬当时连工钱也凑不齐。

虽然有满山的油茶树,杨胜彬却陷入了困境。其实他碰到的难题,也是铜仁市在发展生态产业时遇到的共性问题。据统计,铜仁市有耕地700多万亩,其中坡耕地占了一半以上。为了保护水土,当地引导农民,在坡耕地上种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油茶、枣树、茶叶等经济林木,但是因为这些作物生长期都比较长,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容易碰到资金困难,往往难以坚持。那么,这些耕地上的经济林木,能不能变成可用的资金呢?从2013年起,铜仁市在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中,率先开始了一项大胆创新,简单地说,就是给生态赋予产权。他们认为,老百姓对耕地有承包经营权,因此在耕地上经营种植的油茶等林木也应该有权益,应该跟林地上的树木一样颁发林权证。

铜仁市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安启明表示,这样就把油茶林木资源变成了油茶林木资产,然后通过资产抵押,就变成了发展资本。

2013年底,杨胜彬拿到了油茶林权证,他用林权证做抵押,从银行顺利贷到了15万元,付清了工钱。现在,他的油茶基地已经发展到了5000亩,带动农户300多户。还有两年,杨胜彬的油茶基地将大面积进入盛果期,他又瞄准了利润更高的油茶加工产业。他告诉记者,他打算让老百姓自己捡果,把老百姓的果子回收过来再加工。加工厂明年建好,后年投产。现在茶油能卖七、八十元一斤,还买不到。

路子对不对,群众看实惠。只有有了群众的切实拥护和积极参与,制度安排才能持久见效。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铜仁把140多万亩经济林都进行了确权,让想干事的人不白干。杨胜彬的油茶产业,就是因为这个才搞得红红火火。那山下又是怎样的场景呢?

记者看见和平村村民杨俊昌的时候,他正在酝酿一个发展思路上的转变:原来只种葡萄,现在想打造一个四季果园,通过旅游观光带动发展。

2013年,杨俊昌和3个村民,用林权证抵押贷款,在山下种了100亩葡萄。去年,葡萄第一次上市。起初,他们还很担心葡萄的销路,但没想到,两万斤葡萄竟然供不应求。

看到这种情形,杨俊昌的脑子转开了。他发现,随着家乡生态的改善,来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能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打造一个四季都能采摘的果园,效益应该会比现在单纯种葡萄要明显得多。

杨俊昌认为,自己发展思路的改变,跟环境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自然生态环境、美丽生态环境的话,到这儿来就没有看点,仅仅靠果园只是单独的支撑,不成熟,有这个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衬托,这个才是一个大环境。”

杨俊昌之所以转变思路,除了这里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果的品质。他的果园里用的肥料,来自养猪场的沼渣沼液,全是农家肥,这让他很有信心:“我们拿到省里面做检测,我们各方面(残留)的指标非常低。”

养猪场的沼渣沼液通过管线输送过来。这个大型养猪场就在杨俊昌的果园上面,位于和平乡的生态农业循环示范园里。在这个示范园里,除了这个大型养猪场之外,还有个1200亩的蔬菜基地,它们之间实现了生态农业的绿色循环。

铜仁市碧江区和平乡党委书记高翔介绍:“我们养猪产生的粪便,通过无害化处理以后,1200立方的沼气站,通过沉淀稀释以后,这个沼气我们拿来供给农户,用于他的生活,沼液通过沉淀以后,供给园区作为有机肥的使用,生产有机蔬菜这一块,形成一个猪、沼、菜循环。”

在和平乡,类似的示范园区有三个。这些生态产业示范园,在和平乡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以来,目前和平乡已经造林9万多亩。生态好了,老百姓守着好山好水,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呢?虽然杨胜彬、杨俊昌他们已经先行了一步,但还有不少村民在观望,不知从哪儿干起,因此,2009年,和平乡所在的碧江区,整合了多个部门的资金,开始着手建设这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在这个示范园的蔬菜基地,记者看到,有不少村民在这里劳动,他们的耕地原来也在这里。在这儿干活,他们有两笔收入,一个是每年每亩600元的土地租金,另一笔就是务工的收入。村民杨成礼说,他在这里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元。

2013年,这个蔬菜基地刚建成,杨成礼就来这儿干活了。之前,因为家里田少,身体又有些残疾,他没法出门打工,日子过得很辛苦。现在这个基地就在家门口,只要不惜力气肯吃苦,他每天都有活干。能挣到钱当然是好事,但对杨成礼来说,他觉得最合算的,还是免费学到了技术。现在,杨成礼从别的村民那儿,也流转了五、六亩土地,种植瓜果和蔬菜。

现在的和平乡,山顶有防护林,山坡有油茶树,山下有葡萄园,生态和生产相互促进,进入了良性循环。水土留住了,人也留住了。这是能看到的,还有我们看不到的,视野外的长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百年后的子孙,会获得怎样的利益?这才是铜仁算的大账,创的大业。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9月01日 20:06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有乌江与沅江两大水系,它们都汇入长江。于是,铜仁就成了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可是铜仁境内70%都是山地,老百姓吃饭要开荒,烧火要砍柴,这又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生产与生活,应该如何兼顾?这是摆在铜仁面前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焦点访谈》 20160901 守住好山水 过上好日子)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