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831 聚焦灾后重建:小龙虾保卫战

来源:央视网2016年08月31日 23:2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湖北汉川市齐心村,遭受六轮强降雨袭击,今年遇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1700亩稻田绝收。汉川市韩集乡叶三村的的养殖大户叶俭中,自家有40亩水稻田全部绝收。为防止再次受灾,他采用稻田养虾的生产方式,一田两用,种养结合。过去只种水稻一亩纯收入仅2000元,如今达6000元,每亩增收4000元。以50亩田计算,年收入就达30万元以上,稻田养虾让他增收了20万元……

洪水淹没稻田千亩绝收  稻虾共存养殖损失惨重

2016年6月18日进入汛期以来,湖北省汉川市遭受六轮强降雨袭击,其强度之大、密度之高超过历史记录。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达818.4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5倍。

涉及受灾人口70.27万人,农田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大量水产品逃逸,特种水产养殖损失惨重。

肖少辉是湖北省汉川市西江乡齐心村村民。今年夏天连降暴雨,水位暴涨。他家的虾塘受灾非常严重。

肖少辉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清明前后是投放的虾苗的时候,小龙虾长的非常快,基本上一、两个月就可以上市了。

眼看就要收获了,没想到,6月的一场特大洪水突然来袭,到手的成品虾全给冲跑了,他至少损失了80%。

2014年,肖少辉加入齐心村晶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乡领导的支持下,开始实验稻田养虾。

所谓稻田养虾就是在水稻田周围开挖“回形池”养小龙虾,一田两用,种养结合。如果一亩田单种水稻的话,最多收入3000元,稻虾结合后,可以收入8000元。

谁也没想到,今年雨势太猛,洪水过后,肖少辉家的100亩水稻田全部绝收。

齐心村由于地势较低,今年遇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全村2600亩稻田,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其中有1700亩绝收。

袁竹荣是肖少辉的邻居,也是晶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受灾前,她家的稻田秧苗长得好,小龙虾养得活蹦乱跳。

发洪水的时候,袁竹荣和丈夫日日夜夜守着自家的水稻田,奋战了十几天,想保住自己家那块田。

袁竹荣和丈夫每天起早贪黑,守了十几天的稻田,想尽最大的努力挽回一些损失,但是湖北的暴雨一直在下。

袁竹荣:我回家睡了一天一夜,又没吃,又没喝。心里糟透了,没有办法嘛。

虾塘里还没有来得及卖的小龙虾大部分被洪水冲跑了,50亩的稻田绝收,袁竹荣家前期投入的大几万元全部损失殆尽。

全市渔业受灾达16.25万亩  洪水退去展开生产自救 

湖北省汉川市是水产大市,也是这次特大洪灾的重灾区,全市渔业受灾面积16.25万亩,包括小龙虾在内的水产品产量损失达1.95万吨。

洪水退去后,养殖户们争分夺秒地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全力挽回洪灾的损失。

起虾就是把已经长好的成品虾用捕虾网打捞上来,拿到市场上售卖。小龙虾个头越大,价格越贵,肖少辉对今天打捞上来的小龙虾的品质很满意。洪灾之后,小龙虾大量减产,每公斤价格上涨了约十元。现在可以卖到40元一公斤。

肖少辉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小龙虾在水质好、环境好的虾塘里,生长比较快,投虾苗的一个多月后,就可以上市。

不过今天肖少辉不想起太多虾卖,因为根据他对市场的判断,今年洪灾严重,小龙虾逃逸太多,灾后小龙虾的市场行情还会涨。

肖少辉希望灾后小龙虾的好行情能够把受灾的损失尽量弥补回来。

洪水退去之后,肖少辉和晶辉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一起迅速恢复生产,展开生产自救。及时对稻田虾塘进行清理,消毒杀菌,重新投放虾苗。

洪水退去之后,又是持续37、38度的高温,虾塘的水质不稳定,需要更精细的日常管理。

肖少辉说,只有水质好,水草养得好,小龙虾生长才快,才会长肉长个。

灾后水体容易发病虫害,肖少辉就得时刻关注着。一种叫卷叶螟的害虫会把水草的嫩芽全部吃光。

肖少辉:如果发生了病虫害的话,我们将抓紧治疗。

肖少辉是齐心村的种养殖能人,特别肯钻研种养殖技术,所以他家的小龙虾比人家养得肥,人家稻田养虾年收入一亩8000多元,肖少辉可以挣到一亩地上万元收入。

虽然今年水稻绝收,肖少辉的损失比其他的种养殖户更惨重,但是他还是相信,在自己的精心养殖下,能够把洪灾的损失弥补回来。

洪水退去之后,肖少辉第一时间补种了虾苗恢复了生产。但是补投虾苗投入很大,灾后虾苗的价格也一路在涨,袁竹荣却犹豫了。

袁竹荣:因为我没有那个精力,也没有那个财力去投苗了。

考虑到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袁竹荣不敢冒这个风险,没有投虾苗,而是把家里绝收的水稻田抢种了“早翻秋”。

早翻秋就是将当年收获的早稻种子作晚稻种的一种栽培方式。它是水灾之后晚稻缺种的一种补救措施。

袁竹荣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早翻秋的水稻生长周期短,90天的成熟期。普通水稻的生长周期需要115天到120天左右。
 
正常稻子一亩能收成1600、1700斤,但是早翻秋的水稻收成只有600、700斤,产量要低很多。而且袁竹荣担心今年秋天霜降的早,天气冷得快,早翻秋也没有收成。

虽然灾后损失惨重,今年辛辛苦苦了一年,可能也没什么收成,但是袁竹荣没有放弃希望。

袁竹荣:我没有空一块地,往年别处这种天8分地我都种上了,种下去就能把我的损失希望能降到最低点。

不过,看到别人家灾后重投了虾苗,一直担心的袁竹荣,也有点坐不住。

袁竹荣:如果有资金的话,稍微凉快一点我还可以抢一点虾苗下去。

加高围埂 变水患为水利

大灾之后,稻田养虾农户损失惨重,但他们正在想尽办法恢复生产,开展生产自救。

叶俭中,是汉川市韩集乡叶三村有名的养殖大户,他正在顶着烈日抢栽虾塘里的水草。他告诉我们,小龙虾必须在水草上脱壳,脱壳才能长肉,要养小龙虾必须先种好水草。

50多岁的叶俭中种田种了一辈子,手里有70、80亩田。在此次特大洪灾当中,40亩低洼的水稻田被洪水淹死。全部绝收。

往年,叶俭中这样的种粮大户一年的纯收入就有十四五万,受灾之后,他的损失就超过了70%。

叶俭中:我的经济损失起码接近十万。

赔了十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受灾的低湖田到底应该如何恢复生产呢?一年受灾扛得住,如果明年、后年又发起了大水灾,再怎么办?
 
叶俭中的40亩低湖田地势低洼,发大水容易受淹,怎样才能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抗灾防灾呢?

叶俭中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稻田养虾的生产方式加高了围埂,是防止低湖田再次受灾的好方法。

虾稻共作的新模式比纯粹种水稻经济效益高,抗水灾能力强;比纯粹养小龙虾又更有保障,农田也没有荒废,一举数得。

叶俭中给我们算了一笔帐。过去他光种水稻一亩的纯收入只有2000元,稻田养虾之后,一亩纯收入6000元没有问题,以50亩田计算,一年的收入就在30万元以上。

龚世园,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虾稻共作模式的倡导者,他帮我们揭开了稻田养虾为什么能多“挣钱”的秘密。

龚世园:虾和稻,稻生长的时候,给小龙虾进行遮荫,小龙虾在稻下面生长的话,可以吃很多的害虫,它有些排泄,所以减少了农药 ,减少了肥料的使用,这样等于降低了成本,又收获了小龙虾。

大灾之后,汉川市各级政府科技救灾、科学地调度,在技术指导、虾苗供应、病虫害防控等各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引导受灾群众开展结构调整,由过去的单一种稻转变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灾害损失。

湖北省汉川市水产局副局长余飞:我们组织了四个水产专家组深入乡镇、渔场、基地,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在稻田综合重点方面,这个方面加大技术支撑,要求渔民搞好种虾苗的补充,通过今年的水灾以后,现在我们利用这种变水患变(为)水利,要发挥我们水资源优势。

半小时观察:生产自救忙补苗,全力打好恢复生产攻坚战

根据湖北省水产局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14日,湖北省累计394.48万亩养殖水面受灾,其中成鱼32.83万吨、小龙虾3.97万吨。为了减少养殖户损失,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指导养殖户补投虾苗,进行灾后重建,湖北省已经启动了全省渔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三级响应,争分夺秒开展生产自救,尽最大限度减低灾害的损失。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8月31日 23:2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6年进入汛期以来,湖北遭遇六轮强降雨袭击,汉川市当地农作物大面积淹没减产,养殖户的水产也大量逃逸,农民损失惨重。洪水退去,当地养殖户开始争分夺秒灾后重建。在原先的水塘里二次投放虾苗,水中增氧作业,关注水质变化。当地政府也组织了水产专家组,深入乡村鱼场基地,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 (《经济半小时》 20160831 聚焦灾后重建:小龙虾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