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地处我国西南腹地的成都,开行了可以直通欧洲大陆列车——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构建起了亚欧经贸的黄金物流大通道。这不仅让成都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便宜的欧洲货,也深深改变着成都产业发展格局。这其中,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培育,就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一些商业嗅觉灵敏的人,就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从工人到老板,扎根蒲江,助力果农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当地第一家原产地水果产业园正在施工。而张瑜华,是这家水果产业园的创办者。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眼下张瑜华最为关心的便是工程的进度。
对于工程的每一个细节, 张瑜华都一一过问,不敢疏忽。
张瑜华的这个水果产业园项目占地总面积约35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亿元。
产业园从荷兰引入的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气调冷藏保鲜技术。比一般冷库按照品种的不同,可延长一个月、两个月或者三个月。
在即将竣工的生产车间里,两条从新西兰引进的水果分选线也在静静地等候着今年8月份大显身手的时刻。
张瑜华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通过引进这些国际一流的技术和管理,她的目标是要提升水果品质和存储时间。尽管目前通过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出口的货物以工业产品为主,但是她早已把农产品走出国门的希望放在了这一班列上。希望借助这一班列,让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都能品尝到中国的水果。
其实,这已经是张瑜华第二次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2005年,三十出头的张瑜华还在替人打工,她带着老板的投资从北京来到了蒲江县。当时的浦江,猕猴桃产业尚不具备规模。
蒲江县政府设立猕猴桃示范园,给当地猕猴桃产业提供了政府支持。
但蒲江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政府的支持,让张瑜华所在的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并进军全国猕猴桃市场。
2007年,张瑜华拿到了海外市场的第一笔订单,客户来自日本,订购量高达1000吨。
张瑜华动用了全公司的人力去寻找猕猴桃货源。然而由于当时蒲江县的猕猴桃产业刚刚起步,最终公司只收上来五六百吨猕猴桃。不仅数量没有达标,而且最后满足质量的果品也仅仅只有20吨。
最终这笔生意以失败告终,这给张瑜华一个沉重的打击。失败后的张瑜华用了长达半年的时间来反思,最后将问题归结为较低的产业化水平。
产业化标准低影响的不仅是张瑜华一个人。
李志强今年39岁,是蒲江县第一批种植猕猴桃的农户。2002年,蒲江县政府从陕西省引进了猕猴桃,在县政府的指导下,当年他和家人便把十来亩地改种成了猕猴桃。
2005年,第一批猕猴桃开始挂果。但是销售却成为了一道难题。
李志强:市场认可度不是很高,而且我们这个量比较小,经销商来的比较少,就是说它的价格还没有起来。
就在这一年,蒲江县政府大力引进农业公司。行业领先的果业公司入驻蒲江,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带动猕猴桃的收购价格从2005年的两三块上涨到5元以上,算下来每亩地的平均收入达到七八千元,是过去种地收入的三倍。
眼看着行情逐年上涨,2010年的李志强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
全家共计300亩的种植面积意味着每年可以收获几百吨的猕猴桃。可是,又一个难题摆在了李志强的面前。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猕猴桃种植大户李志强:我们现在是没有储藏条件的,所以在果子采摘期半个月至20天时间必须要把它采完下树,然后卖掉。
李志强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他也曾经租用过几个冷库,但是由于这些冷库建设标准低,反倒让他损失了十几万。
由于种植猕猴桃每亩地前期要投入大,作为普通的种植大户,李志强已经没有能力再出资建造冷库等储藏设备,每年大部分的猕猴桃也只能在田间地头直接售卖给前来收购的中间商,议价能力十分有限。
李志强:如果感觉今年的行情好,或者是后期有升值空间的话,可能就是说,我们就是把这个放在库里面慢慢再卖。
原来,李志强看重的不单单是冷库的保鲜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一功能带给果农的议价能力。谁的猕猴桃能够保鲜更长时间,便意味着更长的升值空间。而除了冷藏条件,影响果农议价能力的还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等,每一个环节都让种植大户李志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果农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境,让扎根蒲江的张瑜华看到了新的商机。2010年她从原先的公司辞职创业,决心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水果产业园。
贴心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张瑜华与果农达成互利共赢
经过多年的发展,猕猴桃种植让蒲江县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可是,地里种出来的这些水果,怎么才能漂洋过海,变成走出国门的高档商品呢?张瑜华搭建的物流平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能给当地猕猴桃产业化提升带来哪些改变?
眼下水果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经进入尾声,80多间冷库一共可以储存7000吨猕猴桃。两条分选线每天最高可以分选300吨猕猴桃。
尽管距离8月份第一批猕猴桃上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张瑜华和她的团队已经开始为这个产业园寻找目标客户。
张瑜华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上半年她的团队已经与十几家合作社、二十多个种植大户初步商谈了合作。由于一期冷库容量只有7000吨,因此张瑜华打算再优中选优,首先从自己合作多年的种植户中挑选一部分合作伙伴。
廖波,是张瑜华7月份洽谈的第一个种植大户,家里种植了100亩猕猴桃。
对于新建的冷库,廖波首先关心的便是价格,就价格问题,廖波向张瑜华提出疑问。
四川省成都市浦江县猕猴桃种植大户廖波:如果我们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比别人东西好一点的,肯定就选择这个了,所以老百姓也是这样的,或者是在同样的东西的情况下,我们比别人便宜一点。
廖波提出的问题也是种植户们普遍的想法,由于新冷库的造价要比普通冷库高出三分之二,因此单纯从储藏价格上来肯定要贵一些。针对这个疑问,张瑜华计划推出一个“免费租赁”的模式。通过先销售,再扣除交易额的方式保证果农利益。
除了储藏价格,如何降低损耗也是廖波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随着销售渠道的多元化,每个销售渠道要求的猕猴桃大小有所不同。
廖波希望猕猴桃入冷库之前先进行一次筛选,分出不同的规格在入库。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是,不论是筛选还是中途打开冷库销售部分果品,都会缩短猕猴桃的保鲜期。
这让廖波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为了解决廖波的难题,张瑜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你可以选择把所有的果收完以后,拿出来一半放在库房里面,选一两个库封起来,大约放在比如说3个月之后,另外一半你可以选择直接分选,分选出来以后,如果不动的情况下,库管理比较好的情况下,这个品种放两个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以放到国庆节。”
张瑜华周到的安排,让廖波心中的疑惑一一被解开,更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双方拟定了初步的合作意向。而2017年,张瑜华的整个水果产业园全部建成后,仓储量将达到2.8万吨,这相当于蒲江县一半的猕猴桃产量。为此,除了维护老客户,张瑜华也在积极开拓新的种植大户。
李志强父子俩便是今年张瑜华锁定的一个重要目标客户。
刚一见面,李志强便立刻询问自己关心的冷藏保鲜设施和提升果品销售价格的问题。
早在2012年,为了让自家的猕猴桃能够卖上一个好价钱,李志强和父亲便将果品送到专门的机构出具检测报告,至今已经坚持了四年。
李志强父子向张瑜华出具自家猕猴桃最新的检测报告。
尽管检测报告显示,自家的水果无论是糖分还是维生素含量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由于大部分猕猴桃都是在田间地头直接卖给中间商,个头和形状成为了决定性因素,果品的内在质量无法体现在收购价格上。这让李志强和父亲有些灰心。李志强也曾经想过打造自己的品牌,开拓电商等渠道,但是运营成本让他有所顾虑。
运营成本的问题是蒲江县大部分猕猴桃种植户所面临的难题,这也正是张瑜华创建水果产业园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瑜华:你种的不一定会卖,会卖的又不一定会种。我们就恰恰好是中间这个平台,把会种的和会卖的集中到咱们这个平台上来,让种的好的卖出好价格,要想让好果的,能找到优质的货源。
临走时,张瑜华邀请李志强到自己的水果产业园去参观。
第二天上午,李志强来到了水果产业园,从新西兰引进的先进的分选线让他惊叹。
四川阳光味道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瑜华:你比如说外观的色泽、大小,还有果面瑕疵的分布,用这种光学仪器来检测。还有一个小型的仪器可以检测出它的糖酸比和干物质含量。
有了这条分选线,李志强之前给自家猕猴桃所做的检测便派上了用场,果品的糖分等信息将直接反映在标签上,品质越好的水果卖出的价钱也就越高。参观完两条分选线,张瑜华带着李志强来到了他念念不忘的冷库。
张瑜华:所有的这些工艺完全是按照专业的气调库设计的,再看一下我们的风机,全部都是德国进口的风机。
这里的每一项技术,都是李志强过去在从未见过的,也是他梦寐以求的。李志强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再过一个月,他地里的猕猴桃就要进入采摘期,他希望,自己的这些水果能够通过这次合作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最终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2015年蒲江县猕猴桃投产面积7.5万亩,产量5.7万吨,产值达6亿元。尽管水果产业园还有一个月才正式投入使用,但是张瑜华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国外市场。
连接企业与农民的泡菜,将搭乘蓉欧快铁走向世界
截至今年6月30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按计划完成开行153列,班列已顺利进入每周去程6列、回程4列的平稳开行阶段。班列的稳定开行,对实现西部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的经济跨越式发展,打造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平台和联通欧洲泛亚的桥头堡具有重大意义。《经济半小时》记者了解到,希望抓住中欧班列这一商机的,并不是只有张瑜华一个人。
成都一家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唐兴波在得知蓉欧快铁增加班列之后,前来咨询出口手续。
唐兴波出生于农村,1996年从部队退役后,他便立刻投入到农产品加工的行业中,这一干就是20年。
2009年,唐兴波创办了食品公司,主营四川泡菜及川菜调料。
在唐兴波看来,泡菜和川菜调料不仅代表着四川的饮食文化,更是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成都宜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兴波:农民以前是卖菜、种菜,那么他种出来的菜,他对市场买卖的信息不太对称,那么通过我们龙头企业,每年在需求量上提前做计划,提前跟他下达一些总值的安排,我们实行统一施肥、统一育苗、统一检运、统一发走。
西平村便是唐兴波公司的一个青菜基地,村里从上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发展青菜种植,向周边的泡菜厂提供蔬菜。
为了帮助农户进一步提高收入,唐兴波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目前他计划通过村里新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将大头菜逐步转换成市场价值更高的用于腌制酸菜的青菜,提升农民的收入。
除了帮助农户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近年来为了提升泡菜的食品安全,唐兴波率先在行业内采用了一种新的泡菜腌制工艺。眼前的这几个池子看似普通,但是里面却隐藏着一项关键的技术创新。
新的腌制工艺用沙子代替石头,将沙子和菜用薄膜隔开,确保了酸菜的美味和卫生。
腌制工艺的改进,加上自动化设备的引入,让唐兴波的泡菜和调料不仅走向全国,更从2014年开始进入日本、俄罗斯和非洲的市场。但是走出国门的农副产品,遇到的麻烦也不少。
而海运由于其耗时长,气温高成为了最主要的麻烦。为此,唐兴波甚至还放弃了与俄罗斯、波兰等地的合作。但是眼下,蓉欧快铁迎来“爆发期”,这让唐兴波看到了希望,离开了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中介公司,他又来到了负责运营的班列公司,了解具体的班列信息。
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现场操作部经理马飞介绍今年增开的两条到荷兰和德国的纽伦堡的两条线路。
新线路的增加意味着唐兴波公司的泡菜可以通过这条线路直接抵达欧洲客户的港口。除了线路,唐兴波更为关心的是运行时间也节省了30天左右。不仅运输时间缩短。
铁路运价跟船运、空运比起来,只相相当于他们的四分之一,与海运价格持平。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后,唐兴波已经开始规划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唐兴波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根据出口日本市场的经验,由于产品售价更高,按照出口标准种植的蔬菜基地,农民收入将比普通基地的菜农提高10%以上。
同时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尽早装进这些中欧班列集装箱,搭载蓉欧快铁驶向海外市场。
自2013年4月正式开行以来,截至2016年6月27日,蓉欧快铁共开行往返班列326列,其中去程234列,返程92列。
四川省成都市口岸与物流办公室副主任张弛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四川省农产品具备良好的出口竞争力。未来蓉欧快铁也将为促进四川乃至周边地区农产品的出口贡献一份力量。
张弛:蓉欧快铁目前主要运输的品类,还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如果农产品今后搭上我们的蓉欧快铁,对于提升我们的服务,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我们进一步拓展,蓉欧快铁目标市场非常好的机遇。下一步我们会在集装箱的包装,路线运的保障,关口的保障方面,给农产品搭上蓉欧快铁创造最有利的一个条件。
半小时观察:“一带一路”助力中国农产品走出国门
像猕猴桃、泡菜等等这样的特色农产品,要占领高端市场,需要精细化管理,需要有突出的优势,包括规格、口感、新鲜度、整洁度等等。当然,要把这样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卖到欧洲,打开万里之外的市场,还需要有高速度低成本的运输通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加强经济合作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这是我国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部署。从蒲江县种植业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中欧班列开行的深层影响力,看到了扩大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竞争水平的推动力。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能够搭乘一带一路建设的这趟快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策动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动力之源。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7月11日 22:3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3年4月26日,地处我国西南腹地的成都,开行了可以直通欧洲大陆列车——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构建起了亚欧经贸的黄金物流大通道。这不仅让成都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便宜的欧洲货,也深深改变着成都产业发展格局。这其中,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培育,就出现了全新的局面。一些商业嗅觉灵敏的人,就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当地第一家原产地水果产业园正在施工。而张瑜华,是这家水果产业园的创办者。(《经济半小时》 20160711 成都:特色农业的特别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