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中国民歌大会》——云南《洱源白族调》+《白鹇鸟》

CCTV专区 CCTV-3综艺频道 央视网2016年07月04日 15:33 A-A+

选曲理由:
1.    云南经典民歌
    1959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 云南作家季康、公浦创作了反映苍山洱海之间白族人民新生活的电影剧本《五朵金花》。《五朵金花》的主题曲《蝴蝶泉边》是雷振邦的呕心之作,在其创作前,雷振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不仅亲身走进白族人的生活中,而且拜访了白族颇具盛名的艺人杨汉,在听了众多白族人演唱的歌曲后,最终选择了两首抒情歌曲作为创作原型,在原型的基础上, 根据洱源西山调、凤羽调和剑川调的特点,进行了精心的改编,最终形成了名扬一时的歌曲《蝴蝶泉边》。
    《蝴蝶泉边》这首歌的源头是《大本曲》+《西山调》组成,《大本曲》是白族的曲艺(三腔九板十八调),分为北腔、南腔、海东腔,而《西山调》是洱源的曲调。
    《阿佤人民唱新歌》歌曲创作者杨正仁在当通讯兵期间,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之后这个旋律在脑海中不停回荡,于是他找到当地的县长,将这个歌曲的调哼出来让县长听,县长说这首歌叫做白鹇鸟,是一种特别漂亮的鸟。由于他并不会佤语,所以当时便用汉语粗略的填了一下词:白鹇鸟白鹇鸟,美丽善良又勤劳;白鹇鸟白鹇鸟,不争不斗最友好。之后他又觉得这么好听的歌,更应该填好全部词曲,唱出佤族人民的心声,于是便创作出了《阿瓦人民唱新歌》。
    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丽江宝山石头城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城内瓦屋鳞鳞,巷道纵横,丽江纳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奇绝无穷。丽江宝山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
宝山石头城和纳西族先民
    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到元年间(公元1277—1294)的。纳西族先民大约在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迁徙到这里,是最早来到这里的民族,那时宝山州内山脉纵横,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巍巍宝山石城,向世人展示了纳西先民的胆识与勇气,是纳西族巨型石雕艺术的杰作。
石头城的变化
    大约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从宁蒗永宁迁居宝山石城,他们不畏艰险,运用当地现成的石头,修筑石级梯田,从峡谷深处层层修筑,直达距河谷两三千米的高坡。有了这些错落有致的梯田,才使得宝山石头城周围这一片本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金浪翻滚的粮仓,也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所创建的文明史,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石头城的神话传说
    相传,那里是一块风水宝地,盛产米粮,也出过不少人才。木天王十分惧怕那里的能人猛士夺他的江山,派人日夜监视。一天晚上,一颗明星落到江对岸的阿主山上,木天王知道那里真的要出圣人,急忙带上宝刀,领着兵马到宝山坐镇。果然,有一天狂风大作,浓云乱卷,一条闪闪发光的龙从半空飞向阿主山,一到江边就低头喝起水来。木天王妒火发作,乘龙不备,举起宝刀就砍,把龙脖子斩断了。这条龙原来是阿主山圣人的前身,被害后,龙头变成了石头城,龙身变成了阿刷山。
 
2. 《洱源白族调》:《蝴蝶泉边》前身
3. 《白鹇鸟》:《阿佤人民唱新歌》前身
【歌手】
何纾:学习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有一次演出需要演唱《母亲河》,何纾演唱母亲的选段,学习普米族语言,老师一句句教,演出结束后,何纾把老大妈都唱哭了,她希望把音乐作为载体去传承文化。
李兆元:从小就受到周边环境的熏陶,因此特别喜欢白族调。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几首简单的白族童谣:小月儿、十二生肖等。到了12 岁的时候就慢慢的接近白族情歌和地方小调,刚开始就觉得好玩,可随着时间长了也不断的成长。到了17岁就开始真正的把弹唱白族调当作自己的职业。在这几十年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唱白族调的人很多,数不胜数,个个都是能弹会唱。可就几年,能弹会唱的人也慢慢减少了,现在除了70年代以前的白族同胞能听懂外,很多的后生,不说唱就是听都听不懂。这也让李兆元更加重视白族文化,特别是老一辈留下的白曲(白族调),不仅要自己去唱还不断的在茫茫人海中去挖觉歌手,相互学习相互感染,最近最好的传承办法就是在微信群里教教白曲,对对山歌。可这也就是暂时的东西,不会长远。李兆元曾经出版过白族童谣的光碟目的就是用来感染小朋友们,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错,可时间久了,外来的东西影响较大导致更多的人去接受它而自己民族的东西就不说可知了。当然李兆元一直坚持着,把白族的歌谣永远唱下去,为保护、传承、弘扬白族文化付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娜日:跳舞、乐器、口弦,有一位老师,自制了60多种乐器。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