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土

[乡土]做客岐山人家 20160606

来源:央视网2016年06月06日 13:55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节目名称:做客岐山人家

寿宴前特地准备的五色五菜是什么?当地人无比钟爱的醋粉究竟是怎样的特别?吃个面竟然有如此多的讲究。寿宴上,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本期乡土,去岐山县,感受下那里别样的生活。

《做客乡土人家之做客岐山人家》:岐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中国千年古县”、“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转鼓之乡”的美誉。

由于岐山县是周礼之乡,深受周文化影响,至今在婚嫁、丧葬、交往、服饰、习性等方面,仍保留着周礼规范的痕迹,很多民间习俗更是沿袭至今,例如孩子满月或者百天要举行一些传统仪式,包括钻曲联、摆放布老虎等等。

岐山县民间工艺光彩夺目,剪纸、版画、编织、刺绣源远流长,社火、锣鼓、曲艺等民间艺术经久不衰。

(一)岐山转鼓。转鼓在岐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公在晚年制礼作乐,从那时起就有鼓谱流传于西岐民间。岐山转鼓古时为战鼓,为军事所用,后在历代相传中增加了舞蹈等艺术动作,鼓手绕鼓而转,全场皆转,而形成今天的“岐山转鼓”。转鼓是岐山锣鼓中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一种,民间称之为“跑鼓”或“跑转鼓”,是根据民间鼓谱“二槌”、“三槌”打法和民间鼓舞特色改编,历经几代人的摸索和改进,演变成的一种打击方法,鼓手、钹手在表演中不断变换位置,夹杂舞蹈动作,风格以粗犷豪放、激昂雄壮见长,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

(二)岐山剪纸。岐山民间剪纸艺术流行广泛,花样精美。在多种剪纸艺术中,窗花是颇具特色的。其中别具一格的烟格窗花,也叫烟格或亮格,它造形生动,融北苍南秀于一体,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以其实用性、装饰性和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三)岐山皮影戏。皮影戏,岐山人常称“灯影戏”,“牛皮影影”,是用牛皮精心加工制作的人物剪影。岐山皮影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闻名省内外,堪称岐山民间艺术的一颗明珠。岐山皮影融剪纸、木刻、版画等艺术手法于一体,雕成的人物容貌栩栩如生,又带有漫画般夸张的特色,且能随挑杆作抬足举手,坐跪曲腰等多种动作。雍川镇何家村皮影世家王云飞,皮影祖传七代,历时400多年,负有盛名。

(四)岐山刺绣。岐山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民国以前是农村姑娘必修之工。作为装饰品,它附着于枕头、裹肚、鞋及礼物上,多为小型刺绣,也有用于敬神的百花帐等大型作品。

(五)岐山曲子。岐山曲子受《诗经》和唐诗、宋词的影响,是元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分月弦和平弦两种,月弦供成人演唱,平弦供童声演唱。通常说的岐山曲子是指月弦曲子。岐山曲子曲词文雅规整,诗词意境浓厚,和辙押韵对仗讲究,其演唱节奏舒展缓慢,多用于表现历史典故和练达人世的感情故事,听来悱恻缠绵,其乐器不用大锣大鼓,仅以三弦为主,间配以板胡、二胡、竹笛、摔子(碰铃)和瓦子(竹板)等乐器,绝少吵杂与突兀之感,是一种有固定曲牌、曲调和传统演唱曲目的岐山民间音乐。

本期节目通过走进手艺人家的方式,体验并展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6月06日 13:5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岐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中国千年古县”、“民间艺术之乡”和“陕菜之乡”、“转鼓之乡”的美誉。本期节目记者做客岐山人家。(《乡土》 20160606 做客岐山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