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的妆容,端庄的气质,《新闻联播》主播台上的海霞永远散发着一种知性美。5月25日下午,在与同济大学同学们交流的现场,她一开口,却把全场都逗乐了,“看到这么多理工科的高材生,我有点惴惴不安,所有的理科科目都曾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这是“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中央电视台十佳主持人进校园”活动在同济大学的现场。海霞用自己亲历的成长故事,和年轻的大学生们分享对梦想、兴趣、责任、得失的认知。
付出与蜕变:我曾是一只“丑小鸭”
“我是80年代末上的大学,我们那个班人才济济。有的同学分数能上北大;有的出身播音世家,从小就在这个环境中长大,录过广播剧、拍过电视剧、从小就是明星;有的颜值非常高,入学时就被老师称赞“国色天香”;有的声音条件天生非常好,一张嘴共鸣就是对的,气息就是通的,根本都不用练……尽管我当时在毕业时专业课考了全省第一,但到了学校发现自己几乎就是“弱爆了”,就是一只丑小鸭。所以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受打击,怎么办?只能玩命学啊!
要说到在大学的学习,我真是刻苦啊。老师要求坚持练声,我是班里四年都坚持练声的学生,到现在还是广院传说。每天早上6: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音乐响起来,就是我的起床号。早上到处找背风的、没人的、暖和的地方练声。在宿舍墙根下练声,被睡懒觉的同学喊。没办法,老师说这是立命之本,必须打好基础。下了课,只要小课教室或是录音间能用,永远在里头练习。录一遍听听,哪儿不行,再来。每次都是管教室的老师要下班了、关门了,催我才离开。晚上永远在图书馆看书,写作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时候我以四年总成绩全班第一被央视录取。我从没想过自己能进中央电视台。我周围的人也没想到,当年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学生最后能走进央视,有一天能走上《新闻联播》。”
兴趣与事业:做自己喜欢的事,付出再多都不觉得累
“我在上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不像现在有很多艺考培训。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播音,只是从小喜欢朗诵而已。上了大学开始学专业课之后,慢慢的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播音这门艺术是老师给你方法,需要你自己去琢磨、去练、去找,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练发声,练气息,练语音……一进录音间,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一点不觉得枯燥。后来我回过头去反思的时候慢慢想明白了,我之所以愿意在这上面付出这么多时间、精力,去钻研研究,甚至到现在我都还在研究这些问题,就是因为喜欢,有兴趣。
我做这一行20多年,从内心来讲,正是因为有兴趣才会热爱,才会愿意付出更多,而且不觉得枯燥和痛苦。所以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也特别幸运,因为我终身从事的工作恰好就是自己最喜欢的、最有兴趣的事情。有人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其实是误打误撞撞进来的,后来越来越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养家糊口。事业和兴趣兼得,是不是很幸运呢?
我特别羡慕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因为你们,至少你们中的大部分已经不用像我们那个年代一样,先要考虑学什么专业将来好找工作,能多挣钱养家。你们可以更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兴趣出发去做事情,这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付出再多都不觉得累。也只有兴趣才会是支撑你一辈子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幸运与努力:但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是很幸运的,入台半年多就赶上新闻改版。经过竞聘,我这个刚进台、可能是全中央电视台最年轻的、基本没什么直播经验的新手被选中担纲全新的《晚间新闻》的第一任主播。1994年4月1日,这个日子我记得特别清楚。晚上22:00整,伴随着《晚间新闻》全新的片头推出、定格,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一条导语一条片子,有条不紊,顺利播出。从此我成为这个央视晚间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主要一员。
我当时那么年轻,为什么那么幸运?因为当时的大趋势就是电视大发展,全方位满足观众需求,而我们这一批年轻播音员扎实的功底、清新的特点,恰好满足了观众希望看到新节目、新形式、新面孔、新特点等等这样的要求。四年大学打下的坚实基础,在这时候也完全派上了用场。有句名言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但是没有人会提前告诉你,机遇哪一天会来,你提前三天做好准备。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做好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
坚守与责任:《新闻联播》节目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
对于新闻播音员来说,做好一天的直播根本不算什么,而是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好每一天、每一次的节目。我们的工作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差不多要工作将近300天,而且有相当长一段时间5、6年是早班晚班倒班。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每次播音出镜的时候都那么精神?你们就没个头疼脑热,生病的时候?没个心情不好的时候么?
戏曲艺术大师常香玉老师有句名言:戏比天大。对于演员来说,戏就要开场了,观众已经在台下坐满了,你就是有天大的事儿,锣鼓点儿一响,必须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精神抖擞、全力以赴演完这场。这不仅是梨园行的规矩,也是我们播音员主持人这行的规矩,这是对职业的尊重,是对观众的尊重,是职业精神,也是敬业精神。从小了说,我们没有权利要求观众分担我们私人的情绪,观众没有这个义务;从大的方面说,我们不是代表我们自己在说话,我们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说话。
有人会说,有必要要求这么严格么?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偶尔的一次直播时不舒服、状态不好,只是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成百上千次播出中的一次,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对观众来说,也许他是第一次看你的节目,看到你不好的状态,可能会对你、你所在的新闻媒体都产生不好的印象。如果是一位外国朋友来到中国、或是看我们在海外的频道,看到不好的播音主持,可能真的就会对这家新闻媒体、甚至这个国家产生某种不良评价。所以,作为一个国家级媒体的新闻主播,我们时刻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一扇“窗口”,我们时刻——不仅是在屏幕上、在屏幕下——代表央视,我们的《新闻联播》节目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大家可能会觉得“国家形象”这个词很虚、很大,对我们来说,它是我们每一天的节目,是我们在镜头前的每一个语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重音,是我们代表国家对每一个新闻事件具象的表达。这是这个岗位赋予我的职责,做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节目是理所应当的,是必须的,没有任何条件。
舍得与收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曾经有人问我,海霞你这20多年一直在央视新闻的第一线,你认为成功有没有秘诀啊?我认为,秘诀当然有,那就是“舍得”。舍什么,得什么呢?
1999年7月5日《现在播报》开播。那个节目当年在央视新闻节目里创下了几个第一:第一次一个新闻节目固定用一个主持人,第一次专门为这个主持人做片头,第一次允许主持人在节目里报自己的名字:“各位观众晚上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室。海霞现在为您播报。”这些现在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在当年都是不得了的创新啊。这个节目很快成为了晚间的一个收视热点,收视率上升为全国第一,我也因此被选中成为2000年新千年春晚的主持人之一。
可以说《现在播报》让我很成功,后来央视的很多节目都采用了这样的固定主持人的方式,几乎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每一个成功的主持人背后其实都“舍”去了很多东西。舍弃正常的生活方式、正常的作息规律、正常的社交娱乐、所有的节假日……可以说没有生活,只有工作。
我当时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几乎整整两年没有休息,只有一个十一黄金周节目停播了两天,休息了这两天。每天晚上九点,人的生理是开始进入松散慵懒的状态了,我却要让自己兴奋,拿出所有的精力,全神贯注一字不错地完成直播。直播结束了,回看下节目就要赶紧回去休息,不能熬夜,因为要保证第二天工作的精力充沛,所以没有宵夜、卡拉ok、电影,没有一切晚间活动。第二天起床后就到单位,开会、看看当天节目的选题、备选稿件,吃完午饭就开始工作。为了保证节目风格统一,所有的片子都是自己配音,有时间还要改稿子,一直到晚上节目直播完。在这个岗位上,需要的就是这种坚持、韧劲和坚守。
其实不仅是电视行业,每个出彩的成功的人背后都经历过类似的艰辛。很多人看到的是舞台上、屏幕上光鲜亮丽的成功者,看到的是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领奖台上的成功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为了成功付出了多少汗水、泪水和心血,忍受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孤独、寂寞和坚守,舍弃了多少生活的乐趣。“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个真理。
“希望大家有梦想并勇于追寻自己的梦想,多读书,读好书,交更多好朋友,为未来的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是海霞送给年轻朋友们的祝愿。愿每一个用心努力的人,都能坚守并实践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