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523 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大山里的求学路

来源:央视网2016年05月23日 22:5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继续《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于典型高山峡谷地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怒江州一共有4个县都是贫困县,现在仍然有14.9万贫困人口,而要让怒江州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最突出的短板还在教育。教育发展的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主要症结之一。那么眼下,当地的扶贫攻坚又会如何克服教育这块“短板”呢?今天的节目,我们就去怒江州兰坪县一所山村小学看看。

山村小学虽“陋室”,知识托起大山娃娃的希望

这是一所坐落于滇西大山深处的乡村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排练当地特有的一种民族舞蹈。

他叫李国华,是这所乡村小学的校长。现在正是课间操时间,这个年轻的大男孩,尽管舞蹈动作不够专业,但却十分认真地带领孩子们排练舞蹈,为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做准备。

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兔峨乡阿塔登小学校长李国华:咱们这个学校,它有5个老师,但是5个老师他都是,都是男老师,没有女老师的话,这些学校一般情况,这个排练舞蹈,唱歌这些都比较吃力,所以虽然六一儿童节还比较远对吧。我们就笨鸟先飞吧,已经开始,开始做准备了。虽然我们都很不专业,但是呢,只要我们组织这个,我们手拉着手在这边跳起舞,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

上课铃响了,课间活动结束,学生们陆续回到教室,喧闹的操场恢复了宁静,教室里传出来朗朗的读书声。

同学们:48个32相加的和是多少?

阿塔登小学位于兰坪县阿塔登村,这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小山村,全村600多户人家,分成8个自然村,散落于大山深处。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52户,他们大部分都没上过学,外出打工都很困难。

目前,在阿塔登的8个自然村中,仍然有6个没有通公路。为了尽可能让学龄儿童都能就近接受教育,在前些年的教学资源整合中,阿塔登小学得以保留,附近7个自然村的孩子到这里来上一到三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到更远的兔峨乡完全小学就读。

目前,阿塔登小学共有75名学生,其中52名是住宿生,吃住都在学校里。

李国华:阿塔灯的同学都可以这么说的,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

 

这座40多年前建造的土木结构二层小楼,就是阿塔登小学的教学楼。

教室的外墙是斑驳的木板,开裂的纹路。一楼教室的窗户上,几乎没有几块完整的玻璃。教室里面,学生的桌椅已经十分陈旧,墙壁上是裸露的泥土。但是简陋的环境却挡不住孩子们求知的渴望。

同学们:漫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

教室里,李国华正在上二年级的语文课,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这个坐在最后一排,个头最高的孩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和田义龙,今年已经12岁了,是班里最大的孩子,也是阿塔登小学上学最晚的学生。四年前,和田义龙本来就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父亲病重,家里没人放牛和做农活,他只好推迟上学时间,等父亲病情好转之后,才到学校读书。

虽然上学晚,和田义龙比别的孩子更加勤奋懂事。现在,他已经学完了小学阶段全部的汉字。基本的阅读,也没有任何问题。

阿塔登小学二年级学生和田义龙:我想走出山里,向城市走去。我要好好学习。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觉得学习能给你带来什么?

和田义龙::能给我带来快乐,也能实现我的梦想。

在阿塔登小学,孩子们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早已明白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经济半小时》记者:喜欢上学吗?

阿塔登小学二年级学生:喜欢。

《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喜欢?

学生:因为家里一天天放牛。

《经济半小时》记者:在这边跟家里有什么不一样啊?

学生:学校能学到知识。

现在学校一共有5名教师和2名临炊人员。由于人手紧张,每名老师不仅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还得负责照顾52个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起居。就在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两个没课的老师,就已经来到乡里给学生们采购食材。

阿塔登小学教师和兆昌:这个(肉)是80几斤。也就是说,每一天要吃一顿肉,先买肉,然后再买一些蔬菜,早餐买一些鸡蛋、牛奶,还有一些米线,食材采购完毕,和老师开着面包车返回学校。由于山路十分陡峭,车子没法进村,和老师的车子到达村口的时候,阿塔登小学的“小蚂蚁军团”就出动了。学生们你拿两个菜花,我抱三棵萝卜,不一会儿的功夫,一车的菜,就齐心协力地运进了学校里。

李国华: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的话,其实还是搬不上来。所以就一点一点,比如这个花菜,一个人抬一个,少点的就抬一个,大点的抬两个,抬上来,相当于给他们做了一个劳动课。

中午十二点,午饭时间到了,学生们在操场集合,准备排队打饭。和田义龙成为了秩序维护员。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都干什么?

和田义龙:我告诉他们里面不要挤,在这里站着,两个两个地进去。

懂事的和田义龙总是尽职尽责,等到同学们都打完饭以后,他自己才洗手吃饭。

和田义龙:要他们打,我最后一个也不怕。

学校院子里这个彩钢板搭成的简易棚,就是孩子们的餐厅。由于厨房人手不够,三年级的杨老师,当起了临时炊事员,帮学生们打饭。院子里,高年级摆桌椅,低年级先打饭,排队盛饭,排队洗碗。这些年幼的孩子们,早已适应了学校的集体生活。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天中午吃的什么呀?

阿塔登小学学生和华庭:南瓜。

《经济半小时》记者:好吃不好吃?

《经济半小时》记者:好吃。

校长李国华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阿塔登小学的孩子们到学校来上学,吃饭、住宿都不用交任何费用。学生们吃饭的开销,全部都来自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补助金。

根据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还可享受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们还可以获得每年800元的营养餐补助。另外,兰坪县政府每年还配套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每人每年100元。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伙食,均衡营养,学校食堂虽然简陋,但也尽量在饭菜上多变换些口味。

《经济半小时》记者:学校吃的好,还是家里吃的好?

阿塔登小学学生余玉飞:学校吃的好。

《经济半小时》记者:家里吃什么?

余玉飞:吃菜。

《经济半小时》记者:学校能吃什么?

余玉飞:吃肉。


   
吃完饭,在学校住宿的52个孩子,就陆续回宿舍午休了。

在这间男生宿舍里,《经济半小时》记者看见,拥挤的房间里里摆放着六张双层床铺,每张床上,要睡两个孩子。宿舍里的墙皮也已经脱落了,露出灰色的泥土。窗户上也没有玻璃,一副单薄的窗帘在风中摆动。

而校长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屋顶漏雨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事。

李国华:前段时间漏雨,我们老师帮他们补一下,这个地方订起塑料布,这边漏下来,这边也有漏,我们在这个地方把这个东西顶了之后,反而把它抛起一点,它的雨水往这边走,下雨的时候让学生睡到这边去,这里还可以接一个盆子或者桶什么东西都行,那样的话第二天抬出去,雨停了也就好了。

不一会儿,午休的孩子们睡着了,阿塔登小学渐渐安静下来。

一些走读的同学,静静地在图书室里看书。这里其实是二年级的教室,前面一部分是学生上课的地方,教室后半截就是阿塔登小学的图书阅览室。

这个图书室是去年9月份才建起来的,几张拼在一起的课桌上堆放着捐赠来的各种图书。虽然简陋但却改变了阿塔登小学没有图书借阅的历史,也成为孩子们最爱来的地方。

午休结束后,趁着孩子们下午上课前的空闲时间,三年级的杨老师准备给几名头发长了的学生理理发。

阿塔登小学教师杨老师:学校专门买了理发机,就要给学生理头,学生理了头在教室里,或者平时都,都比较精神。

杨老师是去年从乡上的中心小学借调过来的,虽然才来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已经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阿塔登小学学生:我是老二。

阿塔登小学学生:我才是老二呢,你插什么队啊。

见到杨老师在理发,很快又围过来好几个同学,排着队,都等着让杨老师帮忙理发。  

《经济半小时》记者:平时这个理发是谁给你们理的?

阿塔登小学学生余田飞:都是杨老师理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都是杨老师给我们理。

余田飞:是。

《经济半小时》记者:理的好不好?

余田飞:好。

《经济半小时》记者:好的。多久理一次发?

余田飞:一个月一次吧。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个月一次。小朋友们都是老师理吗?

余田飞:是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要是在家里面呢?

余田飞:在家里面,没有人理。

不一会儿,五六个小朋友的头发就都理好了。学生们聚到水龙头下去洗头,杨老师收拾好理发的工具,准备上课。

杨老师: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我们可以把它写成什么?

同学们:乘法。

大山里的阿塔登小学,建在半山腰上。在山坡上建房已属不易,而这块并不宽敞的操场,对孩子们来说,就更加珍贵了,两张破旧的乒乓球桌,是这所山村小学里唯一像样的运动器械,课间休息,同学们都排队簇拥在乒乓球桌旁,等着打上几板。阿塔登小学虽然设施简陋,条件艰苦,但大山里的孩子,简单而又纯真,即使是从几颗石子中,也能找到发自心底的快乐。

晚上九点,阿塔登小学的孩子们纷纷到学校的蓄水池边,排队洗脚,准备睡觉。由于学校还没有通自来水,蓄水池里的水,也从很远的山上接来的,冰凉冰凉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冬天也是这么洗吗?

阿塔登小学学生和七中华:是。

《经济半小时》记者:冬天的时候冷吗?

和七中华:冷。

《经济半小时》记者:冷也这么洗?

和七中华:冷。

《经济半小时》记者:怕不怕冷?

和七中华:不怕。

洗漱完毕,孩子们陆续回到宿舍。值周的陈老师,来到学生宿舍,进行熄灯前的人数清点。

阿塔登小学教师陈代联:好好睡觉,晚上被子好好盖齐听到没有?

学生:听到了。

陈代联:你们把被子好好盖齐,好好睡觉。

李国华也赶过来,询问一名学生牙疼的情况。

李国华:你这个牙疼好了一点没有?

阿塔登小学学生楮天宝:好了。

李国华:如果晚上疼的话,你就找老师听到没有?

夜深了,奔跑了一天的孩子们渐渐进入了梦乡,老师们也终于可以休息了。年龄小,离家远,孩子们在学校生活10天,老师们就要在大山深处坚守10天,他们心里最愧疚的就是家人。

就在前不久,李国华的母亲在山上放羊时滑倒摔伤,送进了医院,但他至今都还没能回家看看。

李国华:到目前为止她都不跟我说话,就忠孝不能两全,对吧。我们山上的老师做的事情,我觉得都很有意义,对不对,是我们支撑了这个地方的,这个地方的知识文化,是我们怎么说呢,如果没有,没有我们,我们这么多的,这么多的山上老师这样的坚持下去的话,那么很可怕。

根据怒江州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将拆除危旧房并新建校舍25.65万平方米,解决72所学校教学和生活用房不配套的问题,新建教师周转宿舍1642套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问题,阿塔登村也已经列入易地搬迁规划中,阿塔登小学的搬迁重建指日可待。

坐落于滇西大山深处的阿塔登小学,虽然面积狭小、设施简陋、条件艰苦,但是教室里不断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给简陋的校舍带来了一丝温馨,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我们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读书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这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接下来,我们再跟着孩子们的步伐,去到他们大山里的家看看。

云南怒江狠抓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阿塔登小学学生:(打电话)爸爸,明天来接我一下。

李国华:别哭。

阿塔登小学学生:明天放假了,8点来接我。

这天是星期三,第二天就是阿塔登小学放假的日子。由于学校离家较远,因此实行大周制,也就是上10天课,休息4天。

已经离家十天的孩子们在电话这头听见父母的声音,眼睛里都闪着泪花。

李国华:有些家长他来过了,有些家长没来过,然后我们就找没来过的同学,让他打(电话),然后让公平,有的来接还公平,因为从山上下来这里其实也不简单,它比较远的。

李国华:向前看齐,向前对正。回去的路上,特别是我们上当场(村)、阿闷章(村),最远的两个地方的同学,回家的路上特别小心,听到没有。

第二天一早,等校长交代完注意事项,来接孩子的家长,需要在签到本上签字,才能带孩子们回家。但由于大部分家长都没有上过学,签字的工作基本都由孩子们代劳。

李国华:(写)妈妈的名字。

签完字的家长,就带着孩子们上路了。和田义龙也和本村的小伙伴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刚走出校门不远,归心似箭的孩子们,在山路上小跑起来。可是没走一会儿,山路变陡,孩子们都放慢了脚步,艰难地前行。

悬在半山腰的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又窄又陡,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过。有的山路上布满碎石,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而山路的下面,就是数百米高的悬崖深渊。大山里孩子们的回家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他们在陡峭的山路上一字排开,仔细看着脚下的路,小心翼翼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连续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后,到达山谷,几个孩子累了。家长带着他们坐在树荫下休息。

《经济半小时》记者:咱们走了有一半的路了没有?还不到一半呢?你怎么穿着拖鞋呢?

阿塔登小学学生和田宝:我的鞋子烂了。

稍作休息,家长带着孩子们继续赶路。经过了四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后,《经济半小时》记者终于跟随和田义龙来到了他家所在的阿塔登村阿闷章小组。

这是阿塔登村最为贫困的村民小组之一,而和田义龙家是这里最为贫困的一个家庭。这座木头搭起的房子,就是和田义龙的家。

和田义龙:我出生的时候就住在这一间(屋子)

这座木屋早已破旧不堪。侧面的木棚开始有些倾斜,屋顶铺的木板也在日晒风吹中变得腐朽,屋子里没有任何像样的摆设。

《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看屋顶、墙什么的都漏的风,冬天冷吗?

和田义龙:冷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冷怎么办?

和田义龙:烤火或者是多穿几件衣服。

和田义龙家所在的阿闷章村,是距离阿塔登村委会最远的一个自然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父母总共耕种着四亩多地,辛辛苦苦忙碌一年仅够维持全家三口的口粮。

夫妻俩其实也想过出去打工赚钱,但是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因为文化程度太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和田义龙父亲和龙才:没有上过学,汉话懂得也太少,出去也是太难。

和龙才说,因为从小就经济困难,他没有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最大的指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远离世世代代的贫困。

和龙才:以后我希望他,不像我这样的(老一辈),给他多一点知识。他有成绩的话,我一直克服给他供。

像和田义龙家一样的贫困家庭,在阿塔登村还有很多。三年级学生余洪刚的父亲余华保,今年33岁,是村子里少有的读过初中的人,但是家里实在太穷,没有能力继续供他上学。初二那年,余华保忍痛选择了退学,至今懊恼不已。

余洪刚父亲余华保:后悔也没有用,缘份也没有,机会也没有,那个年代。现在这个学校,就是那些小学生,饭也就学校给他们吃,他们的钱也不多花。像以前我们那样子比起来,他们就是现在对学生都已经很好。

余华保现在种着5亩农田。妻子和女儿身体不好,父母年迈需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但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余洪刚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而且不用再为学费发愁。儿子的美好未来,也成为整个家庭的希望。

余华保:我的路不让他走,再怎么说也是,他现在这个学校什么条件,对学生也是相当好,我让他一定读下去,不管读到他自己好也好、坏也好,让他一直读下去,尽我所能就是。

我们看到,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贫困地区的劳动者普遍存在着“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怒江教育经过六十多年特别是“十二五”的发展,实现了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更是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贫寒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如今又加入到了老师的队伍中。

怒江教育六十年历程,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云南省兰坪县民族中学张江妍老师:Are you from a farmer’s family?

学生:YES.

张江妍:多少,举手。

她叫张江妍,是云南省兰坪县民族中学高一七班的英语老师。27岁的她,也是一个从滇西大山里走出的孩子。

张江妍:那个时候家里面处于一种非常贫困的状态。

张江妍的家,在怒江州兰坪县车邑坪村,也是当地一个贫苦的小山村。张江妍家姐弟三个,虽然家里条件十分艰苦,但父母一直省吃俭用,供三个孩子读书。然而,就在张江妍上高三那一年,母亲得了重病,本来就贫困的家庭一下变得雪上加霜。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懂事的张江妍向父亲提出,放弃学业外出挣钱。

张江妍:我真的很想,我很想继续读书,只是说看到妈妈的那个状态,两者就无法顾全了那个时候,就有这种想法。但是非常感谢爸爸,他当时一口否认了。
考虑到张江妍家庭特别贫困,学校为她减免了学费,还专门给她发放了助学金。家庭的支持,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最终让她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2012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的张江妍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家乡。

张江妍:好,有多少人想改变这种现状?你觉得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学生:Study hard(好好学习)

张江妍:如果说你可以改变自己,甚至还可以改变你自己的家庭,让他们脱离现在的这种贫困的状态,所以上课的时候,只要有相关的这种,相关的能涉及到这个的话题,我都会给他们讲这些,都会鼓励他们走出去。

站在讲台上的张江妍,看着台下的学生们,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16岁的和江妹,是张江妍班上的学生,也是高一七班的班长。和江妹同样来自大山里的贫困家庭,父母都在家务农,收入十分微薄。现在,她每学期可以享受1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这对她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来说,是一笔十分重要的资助。

云南省兰坪县民族中学学生和江妹: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可以解决我的生活费,有时候书费不够的话,也可以用来去买书,也可以买自己想要买的书。

在兰坪县民族中学,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并不止和江妹一个。每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学校的表现,评定出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人数和金额。

云南省兰坪县民族中学办公室国家助学金管理员和向文:这是我们2015年秋季学期的,这个拨付资金是263500元,针对我们整个高中年级,各族学生的助学金,它又分为两等,特困的1000元,普困的500。特困名额大概在,特困名额占每个班的10%,普困名额是要占到每个班的34%,所以说总的加起来,它的贫困率资助比例还是在40%到50%期间。

近年来,怒江州坚定了治贫先治愚的教育扶贫理念,加大投入,成果显著。

2015年,云南省怒江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两免”(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免除杂费)。

77.11%农村小学寄宿学生享受“一补”(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农村中小学生61973人全部享受了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44%的高中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共575.15万元。

而一个更大的好消息是,从2016年9月份开始,云南省怒江州将实行高中三年免费教育,只要考上高中的学生,都可以免费读书。对于像和江妹这样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走出大山的路,将更加平坦。

和江妹:(以后)等有了一份好的工作,好好地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自己的家乡,为我们这个县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半小时观察:要扶贫 先扶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5月23日 22:51

视频简介:《经济半小时》 20160523 来自扶贫一线的报道:大山里的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