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肖东坡:《乡约》四“靠”

CCTV节目官网-CCTV-7 乡约 央视网2016年05月11日 19:26 A-A+

改版两年,720天咬着牙小步快跑,收视率实现连续八个季度攀升,不断听到有人说《乡约》改版成功了,可说实话,我真的……真的不敢这么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有好多想法没有实现,不过和改版初期的一脸懵懂,以后改的思路会更清晰、更自信,前两年的积累就是一笔财富,不享受,傻呀!

我这个人不怕露富,这笔财富起个名儿就叫“《乡约》四‘靠’”:靠自己、靠批评、靠创新、靠人才,在此显摆一下,也算是有福同享,落个“仗义疏财”。

靠自己

曾经幻想着有一档现成的栏目,适合自己、适合观众,拿来一播,收视率就杠杠的,我们请专家论证研讨,最后借鉴了《爱情箱子》,最起码这是一档在国外经过播出检验并且效果不错的节目,当满怀信心地等着杠杠的收视率时,第一期却挨了当头一棒,连0.2都不到!接下来的日子就难熬啦,收视率就像一头蒙着眼睛拉磨的驴,老是围着0.2的磨道打转转,急呀!

我们首先意识到这档节目闹得是水土不服,中国的风土民情、观念伦理、收视习惯和美国是大相径庭啊,就像把一条带鱼扔进黄河,或把一条黄河鲤鱼扔进太平洋,啥结果就不用说了。再者,专家肯定都是高水平,高屋建瓴,站得高看得远,但对《乡约》的特点、能耐、团队、机制的了解得就不一定透彻,比如初期的节目以话题取胜,这恰恰不是《乡约》的特长,真的这样做下去,得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设计话题,中心能慷慨大方地给这笔投资吗?中心真得给了,一些高烈度的话题在央视的平台上能够播出吗?如果真的播出了,出了问题我能扛得住吗?

只有自己了解自己有几斤几两,打起架来抡拳头还是拍板砖,只有自己知道什么家伙什儿最顺手,专家意见认真听取作参考,真正做起来还得靠自己!我知道我怎么主持最舒服,我知道给观众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我知道我的团队最擅长做什么,以我为主,把自己的能耐都使出来,原则就是四个结合:和中心定位相结合、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相结合、和栏目的特长相结合,这是一种靠自己、以我为主的打法。

坚持中心定位:嘉宾必须有三农背景,至少一位嘉宾要在农村一线;坚持真实性原则:嘉宾必须有婚姻的真实诉求,选择结果不做约定;发挥主持人特长:增加台上台下互动,给主持人更多的发挥空间;发挥栏目特长:讲述、展示、表演、模拟、互动,《乡约》顺手的套路全部用上,节目越来越“四不像”,却越来越像自己,因为属于《乡约》基因里的东西被激活了,并且这种基因在不断被强化,他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先生评价《乡约》:创造了一个随心所欲的节目样派,你不知道他像谁,像哪个模式,体现了中国电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独创性,只有中国有,绝无仅有,跟哪个都不像,但是又自成一体。评价忒高,吓着宝宝了,可这话宝宝愿意听(偷笑),如果戳穿了说,这样的《乡约》才是《乡约》,因为他的基因毕竟不是隔壁老王的,不管你学得再怎么像都没用。

靠批评

如果一个人总愿意挨批评,这个人不是小脑发育不好就是有自虐症,有时候我就怀疑自己属于哪一种。

改版之前,我把想法通过现场演绎的方式在三楼多功能厅表演给大家看,结果一顿痛批,幸亏自己脸黑,不然大家肯定会亲眼目睹什么叫红一阵白一阵,真正领教了什么是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那天自己满满地记了三大张,想消化都不知道从哪儿下嘴。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你是做访谈节目、服务类节目还是做娱乐节目?这种类型的节目室外是否合适?靠话题嘉宾能够对抗起来吗?大喇叭通俗可以,但必须搞怪吗?书记、局长是为节目添彩还是节目的负担?蓝本不错,附加的东西太多!三个女嘉宾为什么要挣那个男嘉宾?总体感觉可以看,但问题不少。先改着,不成功还可以再改回来……也许说这些话的人都已经忘了,但我记得真真的。

良药苦口,正是因为大家真心希望《乡约》好所以把话说得很直接,回去慢慢地反刍,越发感到大家都说到了点子上,是在为栏目提供真实可行的帮助,如果大伙儿当初都说好,也许栏目就死定了。大喇叭搞怪吗?拿掉!书记局长是负担,先把局长拿掉——书记还得留着,怎么用想办法,素人做嘉宾靠话题对抗确实难,咱讲故事不行吗?咱已经讲了十几年的故事了呀!能改的马上改,条件还不成熟的都记在手机上,时刻提醒!

没想到,这种体验也能上瘾!2013年6月请冷淞和喜宏两位专家给节目出主意,7月11日请中心领导和中心创作部门提意见,9月5日请中心领导和相关处级领导看片子提意见,9月20日委托专业调查公司请观众背靠背提意见,后来在14年的4月、5月、6月连续请中心领导、相关部门、栏目制片人看片子提意见,还真上瘾了!

这期间,我们不但请了专业的公司做调查,我们的工作人员发调查问卷,栏目还走出去,到北京延庆、昌平、辽宁铁岭开目标观众座谈会,过两三个月,就把自己的新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品头论足一番,大家的批评越尖锐、越直接似乎越过瘾,因为从中能够吸收到很多东西,它有营养!如提出的服务性问题,我们和专业网站合作,落选嘉宾和备选嘉宾的信息挂在了专业婚恋网站和栏目的官网,在观众背靠背调查中,说主持人站在台上净和前排的观众交流,观众还说的那么顺溜,太假了!回来咱就改,主持人走到观众中间进行随机采访,让普通百姓发表看法,没想到这成了节目中最出彩的段落之一。在目标观众座谈会上,有观众提出增加节目时长,更改播出时间,要求上一套播出,这个回来……还真改不了!

以问题为导向,能改的我们都改了,大大小小上千次的改动节目也不断地刷脸:主持人走下台和观众随机互动了,三次开箱子变成两次了,两个嘉宾的最终选择变成三个人同时选了,舞台背景从鹊桥变成一座婚姻殿堂了,道具樟木箱子变得金光闪闪了,民间风俗、民间文艺当硬指标出现在节目中了,十几个机位有了现场切换了……

这两年我们就是这样在不停地改变,把节目中的坑坑洼洼填平,但用什么东西填却很重要,填进去的都是自己擅长的,如果不是自己擅长的,做出来的还是一锅夹生饭。路填平了,走起来也就越来越顺溜了。

靠创新

上千次的改变,其实就是创新的前奏,日积月累的改变达到质变的临界点就是创新,而创新对于一个栏目来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通过创新达到人无我有,达到与众不同,通过创新使自己的特点更加凸显,这也是一个电视栏目存在的价值。

在节目的样态上我们是有自己鲜明特点的,户外带观众的家门口真相亲,台上台下充分互动,模拟、表演、展示、风俗、文艺多种元素融合,现场的欢乐以及带给观众的快乐,这些都是《乡约》独有的,通过不断地改,使这些特点更加凸显、更加强化,尽管如此,并不是说栏目的创新就可以偃旗息鼓,马放南山了,相反,创新无处不在,只要你有改变的欲望就有创新的动力,解决栏目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创新的方向。

作为以视觉为主的艺术门类,《乡约》栏目有着先天性的缺陷,空间上受舞台限制,时间上受录制的限制,没有丰富的场景,画面单调枯燥,视觉冲击力严重不足。缺啥补啥,场景不丰富,能不能让镜头丰富起来,让观众的视角丰富起来?这就是创新的着力点。

我们第一个在日常节目中用了航拍设备,还培养了专业的“飞机驾驶员”,加上摇臂、斯坦尼康、在箱子里、背景板上埋伏了Gopro,有固定、有移动、有地下、有天上,有宏观有微观,镜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场景枯燥,能否利用新技术丰富视觉效果?我们第一个在拍摄时运用了虚拟技术,就是将设计的场景在录制时植入到现实场景当中;在后期包装上又第一个运用了3D模型运动跟踪技术,既将三维模型通过后期包装在现实的场景中运动起来,可能从技术上讲,这些都不叫创新,但运用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它就是创新,别人没这么干过!

我们节目中,音乐的用量很大,东拼西揍在节目中显得很凌乱,怎样把音乐符号化,我们第一个找专业的音乐制作公司,根据栏目不同环节的情绪量身定做了享有版权的音乐。在年后拍摄的节目中,我们尝试在节目录制时进行同步网络视频直播,在不同的视频直播平台进行了对比试验,最后选择在农视网进行网络视频直播,第一次启用了中心的TVU设备 ,直播时网友可以利用弹幕进行即时互动,在节目播出时,我们在微博微信搭建了与公众互动的平台,从每期节目中提炼一个社会公众话题,同时这个话题同步在新浪微博话题首页推出,观众可以边看电视边讨论,在节目播出时,当期节目嘉宾就观众感兴趣的问题,在栏目微信上与观众展开互动,实现大屏、小屏、中屏多阶段、多形式互动,这也算是逼出来的,多媒体融合大势所趋,顺势才能得势啊!

现在匆匆回顾一下,原来我们在不经意间做了很多件在中心堪称第一的事儿:第一个录制5.1声道环绕立体声节目,第一个在全国3390个高铁车次上播放宣传片,通过资源置换至少要省下1000万,对高铁传媒来说人家也是第一次,第一个在全国20个大中城市地铁播放栏目宣传片、第一个再地铁列车上做把手广告,第一个在16个大中城市的公交上播放宣传片,第一个在地方高速公路旁的广告牌上做栏目推广,第一个做楼宇视频广告,第一个探索录制过程在网络上进行视频直播,第一个实现在节目播出时观众和嘉宾进行手机同步互动,第一个委托专业的网络公司进行微博、微信的网络推广,第一个制作病毒视频在网络上传播、一个小时点击率达到50万,第一个在节目播出时探索卡券、实物摇一摇的形式,收视高点和摇一摇的时间相吻合,一晚增粉8000,今年一季度,栏目第一次从爱奇艺视频网站拿到了节目视频的广告分成,4929元不多,但意义重大,今年我们还计划和大唐公司共同开发一档相亲游戏,把栏目元素植入到游戏当中,这在中心恐怕又是第一次。

在栏目创新过程中,有些开创性的东西不一定是成功的,但是要想知道李子的滋味儿就得亲口尝一尝,即使有的不成功至少我们也得到了探索带来的经验:创新要依赖于两个条件,首先是节目在什么地方最需要突破,节目的需求就是突破的方向,其次是目的明确,就是要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再次要合情合理,因为是户外访谈,后期运用3D模型运动跟踪技术展示现场的飞艇、热气球观众就不会感到意外,如果是室内访谈,又是飞艇又是热气球的,逻辑上能通吗?

靠人才

经常感到栏目缺人,栏目人员逐渐增多还是感觉缺人,细想一下,缺的是独当一面的人,缺的是以一当十的人,一句话就是缺人才。

招能人,优中选优,我们心目中的能人是你得有本事,别人干不了的你能干,而且干得好;你得爱电视,把电视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个职业,这样人就会变得单纯,就不会成天牢骚满腹地瞎逼逼;你得有抗压能力,能吃苦、经得起挫折。为找到这样的人我们暗撒网、做星探、挖墙脚煞费苦心。年前我到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河北传媒学院演讲,就是为了在应届毕业生中发现人才,通过和他们直接对话,现在有几个已经在栏目实习,他们不仅专业在学校出类拔萃,而且还是班干部获或生会的干部,综合素质很高,我们还从其他公司挖来两名高手,既能做前期导演也能做后期剪辑,全能型的。

细化分工,让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儿,节目改版后,采访的人数多了、节目的环节多了,剪辑包装也要求得复杂了,而每个人的能力并不均衡,比如有的擅长采访、有的擅长策划、有的擅长现场组织协调,那就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细化分工,把员工的一技之长发挥到极致。栏目增加了一个选角导演,每期节目嘉宾确定后,都由这一个人去选角,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增加一个策划导演,和选角导演一起前采,现场挖掘到的故事当时就有一个策划方向;增加一个现场导演,负责嘉宾的走位、现场广告位的设置,总之,是让最专业的人干最擅长的事儿,这样就能让节目的各个环节都达到一个相对平均的高度。

经过细化分工,首先提高了工作效率,对节目的新要求原来要告诉一堆人,一堆人的理解差异最后执行的结果还不一样,现在只一个人理解透就行了,同时可以使节目每个环节都执行同样的标准,使节目质量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均水平。今年我们有专人管选题,有专人搞推广、有专人做网站、没准儿还会出现专门的网络主播。

给台阶,东方不亮西方亮,招来人才怎么留下来,我们给不了北京户口,给不了高工资,人才培养出来了拍拍屁股去给别人做贡献了,我们浪得虚名——黄埔军校。翻箱倒柜地找来找去,发现我们能给人才进步的台阶和成长的空间,给你提供新的学习的机会,不断让你掌握新的本领。今年栏目推出了新年计划,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今年要多学一种本领,有的后期编辑向前期编导延伸,有的后期编辑向包装、责编延伸,有的前期导演学习后期编辑,做到能导能编,向全能型人才转变,给能人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以后他们到哪里都比别人多一手,到哪里都有饭吃,这才是铁饭碗!

打麻将有个十三不靠,我们简单,就四靠,相信在2016,这四靠还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收视TOP榜

860010-1133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