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简介
六集纪录片《一份报纸的抗战》由香港大公报组织拍摄,是中国第一部从新闻记者角度讲述抗战历程的历史纪录片,填补了国内抗战题材影片的空白。
本片以大公报抗战期间涌现的杰出报人胡政之、张季鸾、王芸生、范长江、孟秋江、徐盈、子冈、萧乾、吕德润、朱启平、方大曾等人的亲历为线索,讲述大公报率先报道“九一八事变”、最早采访陕甘宁根据地、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委派战地记者深入抗战前线、全程采访二战欧洲战场、滇缅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登上密苏里舰见证日本投降等历史风云,展现了中国文化界和新闻出版界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的积极贡献,以及所体现的崇高气节和爱国精神。
大公报创刊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2012年习近平在致信祝贺大公报创刊110周年时肯定“大公报具有悠久和辉煌的历史。在一个多世纪的办报历程中,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立言为公,文章报国,享誉海内外。”
本片得到了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大力支持。
分集简介
第一集 明耻教战
大公报天津版的成员合影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20分,日军在沈阳炸毁了柳条湖段铁路,九一八事变爆发。当天晚上,有一名大公报记者守候在天津火车站,及时向报社发回消息。9月19日上午,大公报独家报道九一八事变;当天上午9点,报社总经理胡政之在北京协和医院采访张学良,是为张学良事变之后首度发声。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大公报信源广泛,消息灵通,人才云集,是中国新闻抗战的中坚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了明耻教战的方针。编辑王芸生1932年起耗费两年时间详读大清秘档,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对中国的步步侵略披露给读者。大公报特约著名军事教育家蒋百里主持《军事周刊》,向国人广泛介绍现代军事和国防知识。
1933年九一八两周年之际,《大公报》刊登了记者陈纪滢在东北秘密调查数月采写的长篇通讯《东北勘察记》,向国人披露了沦陷后的东北详情,唤起国人奋勇还击。
第二集 中国的西北角
大公报刊发的范长江撰写的徐海东与刘志丹会师的消息毛泽东读后高度重视
1933年长城抗战失利,华北门户洞开。由于沿海各地尽在日军攻击范围内,国人普遍将未来坚持抗战的希望寄托在广袤西部。
年仅26岁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1935年只身西行,从成都出发,翻雪山,穿大漠,行程一万两千公里,深入陕、甘、青、宁等地采访,向外界报道了“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准确计算出中央红军过草地后剩余将士不过八九千人,预判他们将出陇东与刘志丹、徐海东部红军会合。他通过对一名掉队红军战士的采访,报道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
1935年9月,在甘肃哈达铺,毛泽东从红军战士找到的几份《大公报》上看到了陕北红军的相关报道,决定率中央红军开赴陕北。此举改写了中国历史。
第三集 迂回在生死线上
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略中国。大公报记者在卢沟桥前线,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字。时年25岁的大公报摄影记者方大曾在卢沟桥事变爆发两个月后失踪,是抗战时期中国记者牺牲的第一人。
大公报记者孟秋江亲历南口战役、大同保卫战、忻口会战,在大同城外,他险些丧命;大公报记者邱溪映在雁门关采访八路军,报道了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之役;大公报记者徐盈奔赴五台山八路军总部,随军采访一月;大公报记者陆诒星夜撤出太原,在火车顶上坐了两天两夜……
1938年4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发起反攻。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与中国军人一起冲入台儿庄。
第四集 我们在割稻子
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重庆展开长达五年的大轰炸,以摧毁中国抗战军民的意志和决心。
“有了粮食,就能战斗”,是大公报的抗战宣言。在香港,大公报独家披露了汪精卫与日本签订的投降密约,将日本独霸亚洲的阴谋昭告世界。在桂林,大公报引导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繁荣。在重庆,大公报呼吁航空救国,推动成立滑翔总会。大轰炸阴霾下,重庆报馆多次被炸,印刷厂先搬到防空洞,后搬到万县一户农家。在河南,大公报记者第一个走进灾区,率先披露了惨绝人寰的河南大灾荒。
1941年,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奖,是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中文媒体。
第五集 银风筝下的记忆
1939年9月,伦敦大轰炸的次晨,大公报记者萧乾走上街头,见证了这座城市在物质贫乏年代显露出来的不屈精神。在沦陷后的巴黎,旅法女画家孝隐向大公报撰写了大量有关战时法国的文章。
多名大公报记者先后在滇缅公路采访。1939年萧乾用热情的笔触讴歌了为修筑这条公路而铺土、铺石、铺血肉的25万各族民工;1941年江肇基目睹了中国军队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出国作战;1944年徐盈记录了中国军人强渡怒江,掀起滇西大反攻。
25岁的大公报记者吕德润派驻缅北战场一年零三个月。在连绵的雨中,撰写了大量生动的文章。在他的笔下,装备精良的中美士兵变成了雨林里的伐木工,骁勇善战的中国将领孙立人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他还乘坐B-25轰炸机直接见证了战争的现场。
第六集 日本投降矣
1945年,大公报记者朱启平、黎秀石在太平洋战场采访,行程万里,汇合在密苏里舰上。朱启平的《落日》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传世佳作,记录了日本签降一幕的丰富细节。战后,他们第一时间踏上日本国土。
抗战之后的七十多年,大公报始终关注中日关系的跌宕起伏。对于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篡改教科书等行径,大公报积极发声,谴责日本。这份报纸还多次组织抗战纪念活动,警醒世人,勿忘历史。
作为一份爱国爱港的报纸,大公报至今仍广泛影响香港政商学各界。这份超过百年历史的大报,其抗战岁月的传奇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