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继续关注《来自扶贫攻坚一线的报告》。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是中国政府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扶贫一直是党和政府的牵挂。近期,《经济半小时》也派出十多路记者赶赴各地直面中国最贫困的角落,深入调查采访了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新作法、新经验,那么目前我国扶贫任务到底有多么艰巨?贫困的成因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的节目,先一起去关注一下。
扶贫开发攻坚战,找准“穷根”是关键
这里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两岸群山耸立,风光旖旎,但是在这看着像神仙居住的大山深处,却生活着将近14.9万的贫困人口。2016年2月18日,《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怒江州,打算到这里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泸水县古登乡念坪村看看。
村民:现在我们车子只能开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去的路是这个念坪村,现在这个202户,784人没有通路,所以一直都是走路。
“念坪”,在傈僳语中是“鸟飞过的垭口”的意思,也就是只有鸟才能飞过的路。车子行进到半山腰被迫停下,通往念坪村剩下的将近12公里的道路只能靠步行进去。山路蜿蜒曲折,坑坑洼洼全是石头,最宽的也不足七八十公分,旁边就是陡坡和悬崖。而要到达念坪村的俄夺各村组还要再穿过山石突兀的原始森林,绕过两个山头。
六个半小时之后,《经济半小时》记者终于看到了这个坐落在山峰最高处的小村落。
俄夺各小组地处怒江岸边海拔2200米的高山上,是念坪村委会中最高最偏僻的村民小组,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村庄的房屋依山而建,一眼望去,山上基本没有一块平地。
李三益全家5口挤住在这个光线昏暗的茅草屋里。包谷稀饭和水煮青菜几乎是他们每天不变的一日三餐。
俄夺各小组地处怒江岸边海拔2200米的高山上,是念坪村委会中最高最偏僻的村民小组,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古登乡念坪村村民李三益:平时吃的就是包谷这种。这是自己种的,一年四季吃的这个,不够吃的时候要下去,要去买大米
李三益拿出家里仅剩下不到十几斤的大米,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每斤大米要三块钱,更重要的是买一袋50斤的大米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到古登乡镇的集市上去买,平时舍不得吃,包谷实在不够吃了,才会拿出来吃一点。
李三益:又路远又脚疼,背不动又舍不得不背,家里又吃不着,吃不着就得背起,必须还得背。
不止是大米,就连家里四亩地所需要的800斤肥料也要走5个小时山路从山下背上来,这对于今年53岁的李三益来说,已经非常吃力。
大米和四亩地需要的800斤肥料都要走5个小时山路从山下背上来,这对于今年53岁的李三益来说非常吃力。
李三益:是一点点,就是晚上要回来的时候,一包就是分成两袋,两袋以后一个人背它,一点点就那种背上来。
由于山高坡陡,这里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可耕地面积少,垦殖系数还不足5%,能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只有玉米。可是地里到处都是石头,李三益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获微乎其微。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亩地产量能有多少?
李三益:产量就是150斤。
《经济半小时》记者:一亩地啊?
李三益:一亩地150斤。
像平原地带亩产八九百斤甚至上千斤的产量,对于李三益来说是想都不敢想。靠山吃山的李三益,为了生计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可是即便赶上收成好的时候,地里产的粮食也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根本卖不了钱。全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李三益和老伴儿的低保,加起来每月也才两百多块钱。
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继续向东驱车1700多公里,《经济半小时》记者来到了位于贵州省南部的荔波县,这里同样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5年仍有14964户,51485人的贫困人口,其中瑶山乡又是深度贫困的地区之一。受土地半石漠化影响,这里能存活的农作物同样也只有玉米。除此之外,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人均只有不到0.5亩。巴平村村支书覃炳军脚下的这一小片土地,支撑着全寨子30多户村民的吃饭问题,一年忙活下来,就连填饱自己的肚子都难。
瑶山乡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巴平村村支书覃炳军脚下的这一小片土地,支撑着全寨子30多户村民的吃饭问题。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巴平村村支书覃炳军:没办法,靠国家的低保来维持生活。
覃炳军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所谓巴平村就是大伙靠着只有巴掌大小的一块平地赖以谋生。而眼下,更让村民们覃炳高烦恼的是,他三十几岁的儿子覃玉江至今没有娶到媳妇。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巴平村柳寨组村民覃炳高:都说太苦了,不来,这样子。
《经济半小时》记者:您去过几次?
覃炳高:去两三次,太苦了,没有人愿意嫁出来。
覃炳高儿子覃玉江:路不通,房子又不好,房子也不行,结婚叫人家过来不愿意来走这个路。
覃玉江曾经交往过一个女朋友,可是一听说到他家要翻好几座大山,女方一口回绝后还和他分了手。从那之后,覃玉江逐渐打消了结婚的想法,家乡的这片大山阻挡了他对幸福婚姻的追求。而这样的例子在巴平村不算少数。
家乡的这片大山阻挡了覃玉江对幸福婚姻的追求,而这样的例子在巴平村不算少数。
覃炳军: 18到35岁左右,可能80%的人都没有结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向全国全世界立下的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军令状。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中国贫困的区域分布还是很明显的,大部分贫困人口都分布在西部、中部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人口估计的话,大概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到全国贫困人口的51%左右。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三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贫困问题等研究。他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过去三十年的扶贫工作,已经让贫困的范围一缩再缩,但是在云南、贵州、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像念坪村、巴平村这样极端贫困的村落仍然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5575万人。扶贫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只有找到了穷根,扶贫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
汪三贵:从这些地区来看的话,首先是地理方面的原因,因为比较偏远。第二个方面是基础设施比较差,从交通、通讯这些方面也比较落后。第三个是人力资本也比较弱,教育、健康方面的因素也不利于对这些地区的发展。第四个,用这些长期处于封闭状况,所以它的一些文化方面的因素,也阻碍它的一些发展。
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找准“贫”根是关键。在扶贫过程中,只有找准病根、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打赢这场硬仗。那么各地精准扶贫的精髓是什么?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又如何做好金融扶贫这篇大文章?我们继续来看《经济半小时》记者的报道。
因地制宜抓“穷根”,精准扶贫解民忧
今年31岁的恒化波是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念坪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因为两个孩子还小,夫妻俩没有外出打工,妻子李生妞6年前从别的村嫁到念坪村来,一谈及这些年来的生活,忍不住掉下眼泪。
恒化波妻子李生妞:很辛苦的,是因为我们这里太苦了,我们外面去住也没有,这里环境特别地恶劣
恒化波家有4亩玉米地,这也是他们一家四口一年口粮的最主要来源,因为产量低,种的粮食不够吃, 2011年,他开始尝试在坡地上自己开垦荒地,种植了20亩草果。
因为种的粮食不够吃, 2011年他开始尝试在坡地上自己开垦荒地,种植了20亩草果。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古登乡念坪村村民恒化波:去年开始,已经初步挂果了
然而去年爆发的一场泥石流,让刚刚开始挂果的16亩草果被洪水连根拔起。
恒化波:非常心疼,一下子就没了
李生妞:心里非常地痛,我们辛辛苦苦地种了,就是泥石流冲走了,我们没有收获了,生活用的钱都没有。
恒化波一家现在住的这个木板和茅草搭建的房子也已经有20多年,四面透着风,妻子李生妞做梦都想有一个新房子。
李生妞:我梦见我房子漂漂亮亮的,我梦里面是非常地高兴,一到醒来只是一个梦。
为了能让妻子的美梦成真,为了能给孩子建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新家,恒化波在山里扯上电线,就地取材,他打算用钻下来的这些石头建一个新家。
《经济半小时》记者:那这么多石头都是用电钻一点一点凿出来的?
恒化波:对,对。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么多石头您得凿多长时间?
恒化波:快两年了,这都还不够一半。
恒化波的新家未来就建在这里,这块平整的地基是村里的乡亲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帮助恒化波一起搭建的,眼前的这一块块石砖都是他用电钻一点点的凿下来的,村里不通路、运费又高,这是恒化波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两年来几乎是风雨无阻地忙活,但凿下来的这些石砖还不够建房用的三分之一。
眼前的这一块块石砖都是他用电钻一点点的凿下来的,但凿下来的这些石砖还不够建房用的三分之一。
恒化波:一年不行再盖一年,最起码我估计五年左右可能就盖下来吧。
李生妞:等新房子修好了,我们孩子也里面暖暖和和地睡着了,风吹也是吹不到,雨也是漏不着,那是我们非常地高兴。
幸运的是,目前念坪村已经被列入当地易地搬迁扶贫规划当中,李生妞所憧憬的那个风吹不倒雨漏不着的新家,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汪三贵:现在易地搬迁的话,中央(下的)决心也很大,计划在“十三五”期间要搬1000万人,这个规模是相当大的。
汪三贵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易地扶贫搬迁就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扶贫办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贵州省荔波县也率先把深度贫困的瑶山、麻山地区列入双五十整村整组搬迁计划。车上负责荔波县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移民局副局长陈军和包括佳荣镇党委书记全昱在内的一行四人正在赶往佳荣镇甲料村的路上。
贵州省荔波县佳荣镇党委书记全昱:2015年到2017年,这三年,我们佳荣镇总共要移1000户、4000人口,要移到适合居住的地方去居住。
刚一看到扶贫干部的身影,佳荣镇甲料村柳寨组组长站在自家竹台上扯开嗓门喊大伙出来开会。随着全昱身边的人越聚越多,全昱拿出带来的规划图给大伙儿讲解起来。
随着全昱身边的人越聚越多,全昱拿出带来的规划图给大伙儿讲解起来。
全昱:样板房在广场旁边,然后我们甲料村有十个组要出来了。
村民们一个个探着头,认真看着图上一栋栋漂亮的房子。可是除了向往还有许多不解,到底要花多少钱才能如愿以偿住进新房子?
贵州省荔波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副局长陈军:对整体移民搬迁的贫困户,每户每一个人补助两万块钱的住房补助,然后移民同意拆除旧房,进行土地复垦,一个人再补助一万五,剩下来两万就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
原来,跟往年不一样的是,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投入了更大的力量与巨额的资金支持,从原来贫困户每人补助一万两千元,一下子提高到每人平均五万伍仟元,按照当地的建筑成本核算,老百姓几乎不用花一分钱,便可以拎包入住。陈军带了厚厚一摞“易地扶贫搬迁申请书”,如果有意愿的村民可以自发填写申请,村组长找来桌椅板凳,来签字的村民络绎不绝。
曾经,易地搬迁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单靠国家财政解决这1000万人的巨额易地搬迁费用,并非易事,新金融机制的引入无疑将成为这场扶贫攻坚战坚实的后盾。那么如何才能打造有效的金融扶贫机制呢?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徐一丁:我们农发行要树立扶贫银行的品牌形象,我们要举全行之力,来着力脱贫攻坚。我们与扶贫办已经签署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在协议中承诺,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准备在贫困地区投放不低于2万亿元的贷款。
徐一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的总经理,他曾经在云南、贵州两个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担任副行长、行长。而如今徐一丁所在的农发行扶贫金融事业部是国家为了解决扶贫资金问题而专门成立的扶贫金融机构,2015年8月3日成立,8月7日就正式下发了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管理办法,8月12日就投放了第一笔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截至目前,短短7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审批项目544个,审批金额3408亿元。
徐一丁:我们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本身经营原则就是保本微利,但是对于扶贫来说,我们要求是保本经营,保本不赚钱。
随着大量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多的贫困山区群众将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困扰他们多年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状况,也会得到全面改善。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上江镇蛮赖新村村民乔秀英:这是我们的家,以前我们住在上面,没有这个好,上面都是土房,这是国家盖的,不需要出钱,盖房子那一部分钱就省掉了。
在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上江镇蛮赖新村,一进小院儿,乔李华和乔秀英夫妻俩就高兴地给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家,2010年,他们从附近的山上搬迁下来,这个两层小楼是当时政府统一规划给他们建设的,他们还在小院儿里建起了像样的猪圈、厕所。现在的生活,是夫妻俩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乔李华夫妇还在小院儿里建起了像样的猪圈、厕所。现在的生活,是夫妻俩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乔秀英:路以前是不通,现在家家通,就是家家通村村通,家家通了,哪一家都是可以,直接可以到院子这里了。
和乔李华夫妻俩一起搬进蛮赖新村的还有62户村民,从山上搬下来之后他们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因为孩子小,乔李华夫妻俩选择留在家里生活,他们承包的3亩多水田就在居住的安置点旁边不到300米的地方。
乔秀英:承包了水田3亩,旱地20亩,旱地都是在上面。
今年他们刚刚改种了西红柿,再有一个礼拜马上就可以上市了。一年算下来,夫妻俩的收入还算可观。
乔秀英:要是价格,一元以上的话,两三万吧。
除此之外,再加上低保、边民补助等各种补贴,乔秀英夫妻俩一年大概能收入35000元左右。
乔秀英:比在山上好多了,经济方面。都是比以前好了,只要你肯做活,肯干活,肯努力,就什么都比以前强了。
2010年末,上江镇蛮赖新村农民刚刚搬迁下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7元,而到2015年末就上升到5428元,增长105.8%。和乔秀英一样感受到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下峪村的郭荣平。记者走进屋子一坐下,她就拿出了过年准备的花生瓜子和水果。
《经济半小时》记者:穷的时候,过年有这些东西吗?
河北省平山县王坡乡下峪村村民郭荣平:没有,那会真没有。那时候太穷,什么都买不起,过年就是稀里糊涂的。随便买点什么,凑合着过年。
郭荣平所在的下峪村过去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郭荣平一家曾经是村子里有名的贫困户,全家人就指着几亩土地生活。2007年,郭荣平家彻底有了新变化。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她把家里的6亩多土地,流转给了一家农业科技开发公司。
郭荣平:地不是也积累了吗,地要是个田,地要是耕个啥,种上去,这生活不是比啥强。
郭荣平说的老板叫刘海涛,也是下峪村人。2007年,刘海涛回到村子里,成立了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他从农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然后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种植、养殖、采摘、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大大提高了原有土地的附加值,而且还吸纳了大量村民到园区里工作。
刘海涛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种植、养殖、采摘、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大大提高了原有土地的附加值
河北平山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董事长刘海涛:他一地三吃,第一年通过流转,他就可以得到租金,第二年,流转以后他在里边上班,他就挣上薪金,第三个,以后土地产生效益,他就分上股金,这样就形成了一地三吃,他的收入成倍地翻番。
按照郭荣平与公司签的土地流转合同,葫芦峪公司每年给予郭荣平6000多元的土地租金,她和丈夫还成了产业园里上班的工人。儿子则在园区承包一些工程。
郭荣平:就是我们三个人在里面上班,一年俺三个人收入十万多块钱。
从2007年至今,葫芦峪农业科技公司通过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整合土地资源,流转荒山荒坡5万多亩,覆盖了平山县的6个乡镇15个贫困村,涉及贫困户1649户、贫困人口5604人。
葫芦峪农业科技公司通过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整合土地资源,流转荒山荒坡5万多亩。
汪三贵:解决贫困也是要综合性的措施,其中土地流转是一个措施之一,那么现在很多贫困人口劳动力比较弱,有些没有劳动能力,他拥有土地。如果他这个低,效率是比较低的,并且现在的农业发展,我们主要依赖的是新型农业运用主体,他们在市场的竞争力。
汪三贵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深水区,这些地方大多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区域,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而除了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让庄稼汉变身职业农民,拿租金、领薪金,收入翻番,脱贫致富以外,还有的地区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时代的脱贫致富之路。
汪三贵:“互联网+”主要想通过改善流通,使贫困地区的产品能够体现在更高的价值,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然后解决现在这种信息不对称。
杨金果,甘肃省宁县米桥乡龙湾村的村民。今天他要带着做好的20双刺绣拖鞋,到乡上的香包大户白彩霞家去交货。
甘肃彩霞香包公司负责人白彩霞:这些我先把账给你记下。拖鞋钱给你一付。这是1600块钱。你点一下。
前几年她开了一家网上淘宝店,淘宝店的生意给白彩霞的销售帮了大忙。
甘肃彩霞香包公司负责人白彩霞:开了淘宝店,还是有一点陌生,一直到去年才好的。政府给我派了专业人员来指导培训,在网上销售。
为了帮助农民通过互联网致富,甘肃省宁县可没少想办法。魏波,是宁县米桥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2015年开始,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彩霞香包公司“淘宝店小二”。每天上午九点,魏波都会准时来米桥村的电商服务点上班。
2015年开始,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彩霞香包公司“淘宝店小二”。
甘肃省宁县米桥乡米桥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工作人员魏波:我每天早上九点上班之后,就处理一下前一天晚上的订单,就轻点一下库存,有时间的话会给产品拍几张照片,做个详情页,大部分时间还和客户在交流,主要介绍一下我们本地的一些土特产,尤其使我们这个手工制品。
魏波年轻又有文化,熟悉互联网,他说彩霞香包公司的淘宝店自2015年初考通以后,从下半年开始销量大增,网上箱包产品的销量甚至超过了线下的订单。
魏波:就后来三月份,三个月,十月、十一月到腊月,我说的是农历,就这三个月,我们的总共产品在网上交易的大概有九万块,就是我们只是单个卖,还不算我们通过发样品给批发商卖的话,总共下来有八十多万成交额。
彩霞香包公司销量的增长,意味着周围刺绣农户收入的增加。记者了解到,通过白彩霞的香包公司销售刺绣产品的农户中,有60多户都是贫困户,2015年,在电子商务的帮助下,这些贫困户的收入都大幅增加,其中有15个贫困户,已经实现脱贫。
甘肃宁县商务局局长王军林:我们的初衷就是,通过这个乡站的建设,整合这个产品资源,通过这个村店的建设,帮助农民代购代销和提供便民服务,最主要的我们是要通过大的电商服务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咱们要求是电子商务大型产业企业要带动20户以上的贫困户,普通的这个小的这个网店,要带动5户以上的贫困户。
甘肃宁县平子镇袁家村村民袁万年:总共卖了32万,32万(除去)这人工费,利润能有16万。
今年63岁的袁大爷种了7亩核桃苗,本来对核桃苗销量并不看好的袁大爷,在2015年加入了核桃合作社,没想到这一年通过网上销售核桃苗实现净利润16万元,而之前他们老两口一年的收入才5000元钱,这让他一下成功脱贫。
袁万年:后面现在还准备弄五亩地,准备秧苗,还把这个(核桃园)再扩大,这是七亩,再扩大五六亩。在网上,这个网络就是好,这有啥这个不愁卖。
为了保障电商扶贫的推进,宁县一方面加大电商人才的培训指导,同时还通过物流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物流快递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在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和配送,为电商扶贫开辟物流通道。
为了保障电商扶贫的推进,宁县一方面加大电商人才的培训指导,同时还通过物流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和扶持物流快递企业。
而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到,未来五年,将在贫困地区建好地上地下两条路,地上的沥青路再建15.2万公里,保证贫困地区的产品运得出。地下的光纤将让宽带网络走入90%以上的贫困村,产品就可以通过电商卖向全国。除此之外,未来五年,智力扶贫也要加大力度,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通过职业教育方式走出大山,通过转移就业解决贫困的人口就有1000万。因病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也会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全面医疗救助保障。最后,国家将把脱贫仍有困难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脱贫路线图已描绘出,只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的梦想就都实现了。
汪三贵:我们国家下这么大的决心,投入这么多的资源,动用国际组织来做,就是想在五年的时间里面,是我们现有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完全脱贫,所以这一块的问题就是要精准,措施要得力,方式要精准,这样真正能够使贫困人口得到他所需要的扶持,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脱贫。
半小时观察:精准扶贫找准“穷根”最重要
经过30年的扶贫,我国已有逾7亿人摘掉了贫困帽子,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是现在面对的,却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只有精准扶贫,把水浇到根上,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要区别贫困群众不同情况,针对贫困不同的类型实施扶持,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现“发展产业带动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真正做到对症治疗、靶向扶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便利,获得更多实惠。我们期待,沿着精准扶贫的路子,借助社会合力的推动,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3月22日 22:49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不让一个人掉队,中国全面吹响扶贫攻坚总号角;金融扶贫,如何为贫困区提供资金后盾。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在这大山深处生活着19万贫困人口,这里山路蜿蜒,汽车不能直达,幸运的是这个村庄已经被列入当地异地搬迁扶贫规划当中,大家期待的风吹不到,雨打不着的新家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经济半小时》 20160322 扶贫: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