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304 云南怒江:搬出大山奔小康

来源:央视网2016年03月04日 22:23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于典型高山峡谷地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一直都是云南扶贫攻坚的难点。“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是怒江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特殊的地质地貌决定了这里脱贫攻坚的困难,怒江州一共有4个县都是贫困县,现在仍然有14.9万贫困人口。

石头缝里挤出的生存空间:生活用品5小时背上山,土地亩产仅150斤,茅草房四面漏风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群山耸立,风光旖旎,但是在这看着像神仙居住的大山深处,却生活着将近14.9万的贫困人口。2016年2月18日,记者来到了怒江州,打算到这里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泸水县古登乡念坪村看看。

车子行进到半山腰被迫停下,通往念坪村剩下的将近12公里的道路没有修通,只能靠步行走进去。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古登乡副乡长和二波:在这个202户,784人没有通路,所以一直都是走路。

上山的路几乎没有一块平地,坑坑洼洼全是石头,最宽的也不足七八十公分, 旁边就是陡坡和悬崖。沿途《经济半小时》记者也遇见了一些当地的村民,他们手里拿的、肩上扛的都是从山下购买的生活用品,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路边歇一歇。

因为山高路远,就连炒菜用的生姜都要一次买很多,有的村民采购的东西多了,只能在山下花钱雇马帮来驼。

“念坪”,在傈僳语中是“鸟飞过的垭口”的意思,也就是只有鸟才能飞过的路。通往念坪村的这十二公里的山路蜿蜒曲折、盘山而上,要到达念坪村的俄夺各村组还要再穿过山石突兀的原始森林,绕过两个山头。

六个半小时之后,记者终于看到了这个坐落在山峰最高处的小村落。

怒江岸边海拔2200米的高山上,是念坪村委会中最高最偏僻的村民小组,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村庄的房屋依山而建,一眼望去,山上基本没有一块平地。

和二波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古登乡念坪村俄夺各组住着这个20户共74人,但还不算居住最分散的。这边是俄夺各副组长李三益家。这个寨子每个农民、农户都是差不多。

李三益和老伴儿、儿子儿媳、还有不到一周岁的小孙女儿,全家5口人挤住这个光线昏暗的小屋里。

不一会儿,李三益和家人准备吃午饭,《经济半小时》记者注意到,每人一碗包谷稀饭和水煮青菜,就是他们全部的午餐。李三益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除非遇到逢年过节,平日里他们每天不变的一日三餐就是包谷稀饭和水煮青菜。

李三益拿出家里仅剩下不到十几斤的大米,他说每斤大米要三块钱,更重要的是买一袋50斤的大米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到古登乡镇的集市上去买,平时舍不得吃,包谷实在不够吃了,才会拿出来吃一点。

李三益说,又路远又脚疼,背不动又舍不得不背,家里又吃不着,吃不着就得背起。

不止是大米,家里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走5个小时山路从山下背上来,这对于今年53岁的李三益来说,已经非常吃力。

还有一个月就要开始种植玉米,李三益父子俩打算去田里翻地,提前做好准备。李三益家的地在背面的山坡上,每次干农活,他们都要走这条几乎称不上是路的羊肠小道。二十分钟后,他们来到离家里最近的一块地,最远的离家有四公里。

由于山上山高坡陡,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可耕地面积少,垦殖系数还不足5%,李三益家的四亩土地零零散散的分散在山上各处。李三益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在这里,能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只能是玉米。

海拔高、坡度大,土质也并不肥沃,地里到处是石头,李三益种植玉米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可收获却是微乎其微。靠山吃山的李三益,为了生计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赶上收成好的时候,李三益这四亩地一年也只能产1000多斤粮食,还不够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根本卖不了钱,四亩地所需的800斤肥料,也只能靠人一点点往山里背。全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李三益和老伴儿的低保,加起来每月也才两百多块钱,实在紧张了就靠儿子下山到外面打一些散工。

山里开始阴天,房顶的茅草有些已经很薄,李三益怕漏雨,拿旁边的茅草塞进去填补均匀。

这个茅草屋李三益已经建了40年了,中间每隔7年就需要对房顶的茅草和搭建的旧木板进行翻修,每逢刮风下雨,屋里都会透风、漏雨。李三益说,住在这里,冬天是他们最难熬的时候。今年正好是需要翻修房子的第7个年头,但翻修房子需要5000块钱,可李三益因为儿子结婚至今还有几千块钱的欠账没有还,现在也只能凑合。

那么,俄夺各村组其他村民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呢?在村口,记者遇见了村民恒化波。

今年31岁、拥有大专文凭的恒化波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因为两个孩子还小,恒化波没有外出打工,他的妻子李生妞6年前从别的村嫁到念坪村来,一谈及这些年来的生活,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恒化波家有4亩玉米地,这也是他们一家四口一年的口粮最主要的来源。因为产量低,种的粮食不够吃, 2011年,恒化波开始尝试在坡地上自己开垦荒地,种植了20亩草果。

在山上的坡地种植草果,要5年才能开始挂果,产量也要比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低上一半,而且更费时、费力。尽管如此,恒化波还是精心地照顾着,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些草果就是他和家人生活的希望。

然而,风调雨顺的好运气仅仅是一种盼头。去年爆发的一场泥石流,让刚刚开始挂果的16亩草果被洪水连根拔起。

坚强的恒化波并没有被困难打倒,除了剩下的三亩多草果树,他又开始琢磨起在这样的坡度地上种核桃、种漆树。好不容易成功种下30多棵核桃树和几亩的漆树,又开始为交通和运费发愁。

恒化波一家现在住的这个木板和茅草搭建的房子也已经有20多年了,四面透着风。

李生妞:我梦见我房子漂漂亮亮的,我梦里面是非常地高兴,一到醒来只是一个梦。

为了能让妻子的美梦成真,为了能给孩子建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新家,恒化波在山里扯上电线,就地取材,他打算用钻下来的这些石头建一个新家。

眼前这一块块的石砖都是他两年来用电钻一点点的凿下来的,但凿下来的这些石砖还不够建房用的三分之一。

在山下一块空心砖的价格只需要不到两块钱,但雇马帮驼进村的运费每块就接近20块钱,还有建房所需要的将近4吨的水泥,这些昂贵的运费,是恒化波怎么都无法承受的。

恒化波的新家未来就建在这里,这块平整的地基是村里的乡亲们花了4个月的时间帮助恒化波一起搭建的,虽然他还不知道这个新家哪一天能建好,但是对于妻子李生妞和两个孩子来说,这里就是她们新的希望。

李生妞:等新房子修好了,我们孩子也里面暖暖和和地睡着了,风吹也是吹不到,雨也是漏不着,那是我们非常地高兴。

和二波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古登乡念坪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700多元。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学忠:念坪村贫困发生率达到65.8%,造成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地理,地理位置所处的这个位置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它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运输困难。

目前,在泸水县,易地搬迁成功安置点已经达到10个。

扶贫搬迁,攻坚克难,农业产业化,茅草房变身小洋楼

古登乡念坪村,可以说是怒江扶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骨头,绝大部分村民都像李三益和恒化波这样生活着,他们努力的在石头缝里挤出自己的一片生存空间。幸运的是,目前念坪村已经被列入了当地易地搬迁扶贫的规划当中,大家都憧憬着尽早在适宜人居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十二五规划期间,泸水县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指标是526户2176人,投入资金4000多万。

目前,异地搬迁成功安置点已达到10个,搬迁后的村民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脱贫增收,更改变了思想观念。

一进小院儿,乔李华和乔秀英夫妻俩就高兴的给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家,2010年,他们从附近的山上搬迁下来,住进了离泸水县城不到30公里的上江镇蛮赖新村,这是政府2010年易地扶贫开发安置项目,投资的580多万元都是由政府协调多部门整合的项目资金。

这个两层小楼是当时政府统一规划给他们建设的,他们还在小院儿里建起了像样的猪圈、厕所。现在的生活,是夫妻俩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上江镇蛮赖村村民乔秀英:路以前是不通,现在家家通,就是家家通村村通,家家通了,哪一家都是可以,直接可以到院子这里了。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上江镇蛮赖村村民乔李华:水、电、交通这三样,农民全部觉得一个相当的好了,在我们这里,都比在上面好多了。

和乔李华夫妻俩一起搬进蛮赖新村的还有62户村民,从山上搬下来之后他们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因为孩子小,乔李华夫妻俩选择留在家里生活,他们承包的3亩多水田就在居住的安置点旁边不到300米的地方。

就承包了水田3亩,旱地20亩,旱地都是在上面。


乔李华和乔秀英夫妻俩以前的家就住在背后的这座大山上,农忙的时候她们还回去种地,剩下的时间都在打理承包的三亩多的水田,今年他们刚刚改种了西红柿,再有一个礼拜马上就可以上市了。一年算下来,夫妻俩的收入还算可观。

 

今年乔李华和乔秀英夫妻俩刚刚改种了西红柿,如果行情好的话,估计能挣两三万。

除此之外,再加上低保、边民补助等各种补贴,乔秀英夫妻俩一年大概能收入35000元左右。

乔秀英:比以前好了,只要你肯做活,肯干活,肯努力,就什么都比以前强了。

2010年末,上江镇蛮赖新村农民刚刚搬迁下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7元,而到2015年末就上升到5428元,增长105.8%。

其实,在怒江州,早在1990年就陆续开始异地搬迁扶贫项目,有的安置点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集镇效应,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在怒江西岸的泸水县大兴地镇的维拉坝集镇,《经济半小时》记者注意到,很多铺面都在做核桃的粗加工,今年35岁的李玉香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李玉香和家人一起从山上搬到这里,因为路太远,山上的土地已经退耕还林,不再回去耕种了,丈夫平时外出打工,李玉香也开始利用自己靠街的铺面做起了核桃粗加工的生意。

李玉香主要赚取中间的差价,每个月能砍两万多斤核桃。一年算下来,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收入。除了核桃粗加工,李玉香还在隔壁开了一家小卖店、米线店。

今天是周三,也是维拉坝集镇每周一次的赶集日,街上的人多,李玉香今天主要忙活米线店的生意。一周四个赶集日,单就米线店一个月也能挣两三千块钱,再加上核桃粗加工和小卖店,李玉香一年下来自己至少能挣10万块钱左右。总体感觉,好像是奔小康一样的了。

在2000年以前,维拉坝只有几间民房,从2000年至2005年,当地政府部门陆续将居住在高山和半山腰的250户1200人搬迁至维拉坝进行安置,1996年到2015年,总共将近搬了将近九千户,并在维拉坝投资200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

在维拉坝集镇上,很多做核桃粗加工的铺面,核桃初加工及销售已经形成了规模的产业化发展。

泸水县大兴地镇副镇长黄余忠:我们每周三是维拉坝安置点的集市赶集日,光这一天这个市场交易额大概在30万元左右。2008年开始就形成了这个小砍刀砍出大产业的铁核桃加工,每年加工铁核桃大概在2千吨左右,产值达234万元

目前,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还有17.23万的贫困人口,并且大部分都住在地质条件比较恶劣的高山上。根据国家“六个精准”好“五个一批”的精准脱贫的方略,未来易地搬迁的扶贫方式仍然是怒江州最主要的扶贫方式。但是怒江也在扶贫攻坚中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云南省怒江州扶贫办副主任刘会平:下一个问题可能是搬去哪里的问题了,这个也是一个矛盾,到处都是陡坡、悬崖、峡谷地貌,采取小村并大村,或者移民建镇,或者山头搬山脚,或者是插花安置,把这个零星分散的,居住条件差的这个不能通电通水这些成本比较大的这些地方,搬到这个条件较好的村里面去,插花安置。

除了土地稀缺的矛盾之外,就是资金。目前当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财政补助为四万元,但是由于在怒江这样生存环境恶劣的山区,修建成本高,目前资金仍存缺口。刘会平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地方财力有限,国家的补助标准是全国一刀切,国家要求最低90平米的每户,那么按照现在的这个价格算下来,最低要十七八万才能建起。我们这里成本比较高,补助过低了以后,建房非常困难,缺口资金每户可能要到三到五万。

在十三五规划中,怒江州要完成三万户、十万八千多人的搬迁计划。现在,怒江扶贫部门打算整合做部门项目资金、积极争取产业资金投入,扶持农户开展种养殖业建设,引导他们外出务工创收,拓宽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目标。

半小时观察:扶贫搬迁需拓宽融资渠道

“吃水基本靠担,生活基本靠田”是我国许多贫困山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农村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对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开展易地搬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财政支持显然很难完成。尤其是在怒江这样的贫困山区,用地紧张,建设成本高,地方财政薄弱。面对困境,科学有效的资金安排、创新金融扶贫产品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一环。

好消息是,截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补助投资363亿元,搬迁贫困群众680多万人,“十三五”期间还将进一步加强扶贫搬迁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最后5年的脱贫攻坚决战,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没有出路,必须以超常规力度实施超常规举措,才能攻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我们希望越来越的贫困山区群众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困扰他们多年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状况,得以全面改善。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3月04日 22:23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于典型高山峡谷地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一直都是云南扶贫攻坚的难点。特殊的地质地貌决定了这里脱贫攻坚的困难,怒江州一共有4个县都是贫困县,现在仍然有14.9万贫困人口。目前念坪村已经被列入了当地易地搬迁扶贫的规划当中,而十二五规划期间,泸水县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指标是526户2176人,投入资金4000多万。(《经济半小时》 20160304 云南怒江:搬出大山奔小康)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