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 20160301

来源:央视网2016年03月02日 04:41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大家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去石家庄看看。石家庄市虽然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但是目前它还下辖着四个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按照国家新确定的农民人均收入2736元的识别标准和河北省扶贫办贫困人口分解指标,石家庄市还有农村贫困人口35.3万人,扶贫对象30.5万人,涉及584个贫困村。如何才能带领这些群众脱贫致富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上峪村下峪村,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土地流转,规模化产业园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春节刚刚过去,大部分的农村还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

而家住上峪村石堂沟的张米贵,早早地就把家里的山羊赶出了家门。每天他都要把这群山羊赶到附近的山坡上吃草。张米贵今年快70了,身体不好,无法出去打工挣钱,只能靠养一些山羊来增加收入,这些山羊也是利用政府的扶贫资金购买的。

不同于大部分农村还未散去的春节气息,张米贵早早就到附近的山坡放羊,他今年快70了身体不好无法打工,只能靠养羊增加收入,而这些山羊也是利用政府的扶贫资金购买的,但张米贵坦言养羊带来的收入也不过只能挣一些零花钱。

河北省平山县王坡乡上峪村村民张米贵:这是村里扶贫给弄得,那会报的时候,我们报的挺多,村里规定的一户不超过10只,不让多报。

张米贵静静地坐在山坡下,看着山坡上吃草的山羊陷入了沉思。他告诉记者,由于山羊的数量少,形不成规模,养羊其实增加不了多少收入。刨去喂养成本之后,也就是挣一些零花钱。

张米贵:添一毛算一毛,你上年纪了,你说弄多了也不行,还得喂,麻烦呢。

除了养羊,再就是种地的收入。张米贵家一共有八九亩地,但大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遇到天气干旱的年份,地里基本上没有收成。过去这里的土地一般种植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按照往年的情况,这个时候地里的小麦已经开始返青,但是张米贵的地里却什么也没有。

张米贵家有八九亩地,但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遇到干旱基本没有收成,这个时候应该是小麦返青的时间,但是张米贵的地里什么也没有。

张米贵:种麦子还不够成本呢,浇不了,也没有水,你想想,化肥、种子、喷药,够吗,赚不了钱。所以现在不种麦子,因为挣不下钱种那个干嘛。就是一年一季,种点儿玉米。

在整个上峪村石堂沟,记者只看到一片去年冬天种植的小麦,现在已经开始返青。但是大部分的土地,都像张米贵家一样白白地闲置着,而在过去,不管好地赖地,大家都还每年坚持种两季。

张米贵:过去的时候旱地也种,那时候别的没办法,年景好的就收点,年景不好了,就贴了呗。那时(种地)花费也少,要是现在你要仅靠着二亩地养活几个人,你费劲。

张米贵去年收获的玉米还在房顶上,因为去年粮食价格低,他一直没有把这些玉米卖出去。记者了解到,2015年下半年,玉米的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一些地方的跌幅接近30%,张米贵的玉米卖不上价,只能堆放在房顶上。

粮食价格下跌,卖不出好价钱,让张米贵去年唯一收获的玉米至今还堆放在房顶上。

张米贵:今年数养种地不挣钱,玉米今年就八九毛一斤,就算全按好的,弄上八百斤,六百多块钱,刨刨种子,一亩地一袋化肥还不够,又得一百多(元),那还不如出去做营生,哪怕一天挣上50块钱,那也比这强。

由于没有其它方面的收入,张米贵至今还住在这间土坯盖的房子里。这还是当年张米贵父亲从其它地方搬来时,给他们兄弟几个盖的房子。

张米贵:那是三十岁上盖的这房子,现在眼看70了,都68了。

记者:当时你这房子算是好的?

张米贵:在当时算好的了,那时候哪有这砖的,没有这种,我们这就没砖。

如今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好房子变成了村子里的破房子。经过长年的雨水冲刷,大门和围墙里的土坯已经破败不堪。房子后面的山墙,还被雨水冲刷出了几个窟窿,每到下雨的时候,张米贵就要用塑料布把房顶盖起来。

由于生活拮据,张米贵现在住的房子还是几十年钱父亲盖的土坯房,如今已经破败不堪,屋后的山墙被雨水冲刷出几个窟窿,每到下雨时,张米贵就要用塑料布把房顶盖上。

张米贵:下雨就用这个蒙住,不行了再重新买块塑料布。家里孩子们多,就种着这点儿地,挣不了多少钱,房子也修不起,就这么着住着呢。

为了减少开支,张米贵一年到头都是自己种菜吃,秋天收的白菜放在地窖里,可以吃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只是过年的时候,会少量买一些蔬菜和肉。

张米贵:这都是做好的,泡在里头,过年孩子们回来还要切上一些。

记者:放在这里边不会坏吗?

张米贵:不坏,盐多。没有盐几天就坏了,有盐坏不了。我们这儿都是过年弄点,一年就够了。

在整个上峪村,像张米贵一样还住着三四十年前老房子的村民还有不少,由于地处干旱山区,土地贫瘠,再加上交通不便,没有什么挣钱门路,所以上峪村成了有名的穷山村。

河北省平山县王坡乡上峪村支部委员张金海:因为比较偏僻,经济也不发达,再一个地质不好,地也不多,山场面积大,人均收入过去也没有别的发展。所以说单靠地里收入基本上解决不了富裕,只能说弄个糊口。

不过张金海告诉我们,现在村里人们的心气儿比以前高多了,因为距离上峪村不远的下峪村,仅仅几年的时间这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峪村距离上峪村很近,但村子的面貌却截然不同,村民们的房子大多都是近些年修建的水泥砖房,不少村民还买了小汽车。记者跟随下峪村村民郭荣平来到她家里,看到了过年贴的对联、挂的灯笼,年味十足。

下峪村距离上峪村不远,但是村子的面貌却又天壤之别,村民的房子大多是近些年修建的水泥砖房,不少村民还买了小汽车。

记者走进屋子一坐下,郭荣平就拿出了过年准备的花生瓜子和水果。

河北省平山县王坡乡下峪村村民郭荣平:我再给你端点橘子。来,吃吧

记者:穷的时候,那会过年有这些东西吗?

郭荣平:没有,那还是真没有。那会过得穷,什么也买不起,过年就是稀里马虎的。随便买点什么,凑合着过个年。

郭荣平告诉记者,原来家里穷的时候,过年有一袋白面,全家人能吃上几顿饺子,那都是最幸福的时候。但是现在过年,鸡鸭鱼肉都不再新鲜。记者在郭荣平家的厨房看到,年前买的各种吃的装了满满一冰柜。

在厨房里,郭亚平打开冰柜,年前买的各种吃的装了满满一冰柜。

郭荣平:猪肘子,排骨,煮的块块肉在里边冻着,还有羊肉,羊杂碎,什么都有,七东八西的。

记者:这是满满一冰柜啊。

郭荣平:嗯,满满一冰柜,现在条件强了。

郭荣平所在的下峪村,其实过去和上峪村一样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郭荣平一家也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全家人就指着几亩土地生活。

郭荣平:那整天在地里忙活,那个地,那个山,地块又小,年景强了,还打一部分的粮食,勉强够吃下来,年景不强了,连吃的都没有了。

提起当年家里的生活,郭荣平还忍不住要抹眼泪。她记得有一次带着孩子回娘家,因为穿得寒碜还挨了母亲的骂。

郭荣平:气得我,我也生气了,你说别人嫌我穷,你当娘的也嫌我穷,你再说我,我不去娘家了。那个时候穷的自己连个衣裳都穿不起。

后来孩子大了出去打工,郭荣平家的生活才有所改善,但是日子依然过得紧紧巴巴,一直到了2007年,郭荣平家彻底有了新变化。就在这一年的年底,郭荣平把家里的6亩多土地,流转给了一家农业科技开发公司。

郭荣平:这地不是也给了他了,地也能挣个钱,加上跟着他上班,再挣个钱,现在生活比以前强不少了。

郭荣平说的老板叫刘海涛,也是下峪村人。2007年,刘海涛回到村子里,成立了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他从农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然后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种植、养殖、采摘、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大大提高了原有土地的附加值,而且还吸纳了大量村民到园区里工作。

刘海涛从农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进行综合开发,发展种植、养殖、采摘、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大大提高了原有土地的附加值,而且还吸纳了大量村民到园区里工作。
河北平山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董事长刘海涛:他一地三吃,第一年通过流转,他就可以得到租金,第二年,流转以后他在里边上班,他就挣上薪金,第三个,以后土地产生效益,他就分上股金,这样就形成了一地三吃,他的收入成倍地翻番。

如今郭荣平一家三口都在园区工作挣钱,郭荣平负责果树修剪、施肥、浇水等工作,一年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她的丈夫平时负责一条道路的保洁工作,冬季还能在山上看护森林防火,余下的时间还在园区里打些零工。

郭荣平:他是承包道路,除草,浇花,扫地,如果这上面的活都干完了,就是去卸鸡粪挣点钱。干下来一年就是四到五万的吧,也可累了,不累又挣不下钱。

在葫芦峪的土地整治、开发过程中,需要修路、开垦梯田、铺设灌溉设施,以及建设采摘、旅游等设施,郭荣平的儿子则在园区承包一些工程,一年下来也有六七万元的收入。

郭荣平:就是我们三个人在里面上班,一年俺三个人收入十万多块钱。家里有了钱之后,郭荣平花了近30万,给儿子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今年春节刚过,郭荣平家又添置了一件大家伙,全家花了12万多元购买了一辆轿车。

记者:这几年挣了钱了,是吧?

郭荣平:挣下了,挣下了,我挣不下也买不上车。

从2007年至今,葫芦峪农业科技公司通过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整合土地资源,流转荒山荒坡5万多亩,完成造地3万多亩,栽种优质薄皮核桃105万株,养殖散养鸡5万余只,建成采摘苗圃500亩,覆盖了平山县的6个乡镇15个贫困村,涉及贫困户1649户、贫困人口5604人。

刘海涛:同是这个土地,同是这个荒山,它有多种收入,你不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生态带、产业带、文明带、致富带,这不就都出来了吗?过去这人均收入,过去就是一千、两千块钱,现在人均收入就在八千块钱。

刚才我们看到石家庄平山县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让昔日的荒坡荒山变绿变美,让庄稼汉变身农业产业工人,拿租金,领薪金,收入翻番,脱贫致富。而除了平山,在石家庄市下辖的另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赞皇县,也在摸索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不仅得到原有土地的收益,而且还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我们再一起去看看。

规模化统一管理,消除后顾之忧,土地流转让农民离开土地,获得更多就业选择

天气好的时候,北清河村的殷冬来就会在院子里晒晒太阳,腿脚不方便的他很少出门,尤其到了冬天,患有关节炎的腿脚就发僵发硬。

记者:你这腿是怎么回事?

河北省赞皇县清河乡北清河村村民殷冬来:没事没事,走走就没事了

记者:走走就没事了?

殷冬来:好天走走就没事了。

殷冬来居住的的房子,还是父亲在世时修建的,都是用土坯垒墙,然后外面抹了一层白灰。后来时间久了,外面的白灰大都脱落掉落,前几年当地政府进行危房改造的时候,又给外面墙上涂抹了一层水泥。

殷冬来:这是后来有人给抹了抹,修房子给抹了抹。里边是土坯,就是这。

记者:就是这面墙上,一样吗?

殷冬来:一样一样。

在殷冬来居住的房间里,还保留着当年修的土炕,当年垒墙用的土坯已经被磨得没有了棱角,土坯墙上的白灰也脱落了一大片。

殷冬来居住的土坯房是他十八岁那年盖的,而如今他已经八十二了,房子破败阴暗,垒墙的土坯都被磨得没有了棱角。

记者:这房子有年头了?

殷冬来:就这个我十八的时候盖得,八十二了,十八岁盖得,这我记得准的。

殷冬来告诉记者,原来家里生活还算不错,自从十多年前老伴去世后,家里的生活就一天不如一天。家里的主要收入就是种地,但是种地的收入仅仅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修建房子。没有读过书,也没有出过远门的殷冬来根本想不出什么挣钱的门路。

殷冬来:想不上来,想不上怎么挣钱,就是我说的去山上割点荆条,编个筐,就是这样的办法,别的没办法,用担子挑着上城里卖卖,闹点零花钱就行了。

今年80多岁的殷冬来和儿子一块居住,平时儿子都在县城打工,殷冬来只能自己简单做一些饭,有时一个苹果和几块馒头就对付一顿。

殷冬来:平时他不在家的话你就自己做吗?嗯,他不在家我慢慢做点。

殷冬来的儿子殷爱军今年已经44岁,如今还是孑身一人,十多年前殷爱军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然而当时两人仅仅一起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后,妻子就被家里人硬生生找了回去,当时他们的孩子刚刚满月。

河北省赞皇县清河乡北清河村村民殷爱军:她家里不让过来了,没结婚,要是结婚肯定不让她走,没结婚。

记者:她家里为什么不让过来?

殷爱军:就是嫌家底不强,太差,太穷。

家里仅有的大衣柜,就是当时两人在一起时购买的。之后,很多亲戚朋友也给殷爱军介绍过对象,但是对方到家里看过之后,就没有了下文。

记者:那为什么没有成呢?

殷爱军:就是嫌房子赖,别的没事。

记者:来家里看了吗?

殷爱军:看了。

记者:看了你这房子?

殷爱军:对,嫌这房子旧。

过去殷爱军也想着挣钱把房子重新盖一下,好娶个媳妇过日子,但是挣够盖房的十多万块钱谈何容易。一方面殷爱军要照顾家里的6亩多地,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年岁已大的父亲,之后才能利用农闲时间去县城打工,一年到头满打满算,也只能落下几千块钱,最后是地也没种好,打工也没有挣下什么钱。

殷爱军:那时地也养种不好,也花了功夫,忙的不行,光我一个人,我连工都打不了,没人替我,光我干,光我一个人干。

2013年,村子里成立了合作社,对全村的土地进行流转,然后集中进行综合农业开发,殷爱军家的6亩多地,也流转给了合作社。按照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每亩地一年的租金是1000元。这样殷爱军父子俩,一年不用投入一分钱的成本,就能够有6000多元的收入。

殷爱军:不用老记着种地了,不用浇地,就在建筑工地干活,什么都不用惦记了,以前养种地太忙了。

现在殷爱军可以一年到头在外面打工挣钱,收入比过去翻了一倍,再加上土地租金的收入,一年能够收入两三万块钱。去年年底的时候,家里的土坯大门和围墙被雨水冲坍塌,殷爱军花了几千块钱重新修了大门。

殷爱军:想着(努力挣钱)把这房子翻盖翻盖。

殷建良是北清河村第一个流转土地的村民,2013年11月,村里成立了华顺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北清河村距离县城比较近的条件,准备打造一个绿色观光、生态采摘、农家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园。2014年一开春,殷建良就把自家的6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和几个村民正在地里给樱桃树进行压枝和修剪。

河北省赞皇县清河乡北清河村村民殷建良:现在这会拉枝,过两天把地整理一遍,一出芽以后,开始加大营养,怕虫子咬这芽,咱就开始喷农药,春季上水。

然而当初流转的时候,殷建良的家人还是有所顾虑,作为农民一旦没有了土地,以后的生活还有保障吗?公司垮了怎么办?

殷建良:俺家里的人家不愿意,我说不行咱们试试,开始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家里是怎么考虑的?家里怕她租给人家不给钱,不让你在这干,家里那时候是这样考虑的,我说那不可能,什么时间也不可能。

虽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不过殷建良心底还是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租金1000元,比自己种粮食的收入高,还不用成天在地里劳累。另外合作社主要种植有机蔬菜、高价值果树,不会改变土地的性质,即便有一天合作社不干了,退回来的土地还可以种粮食蔬菜。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在园区里上班挣一份工资,将来园区产生效益之后,他家还能按土地分红。

殷建良:以前出去打工也打不了几天工,土地没流转自己种,土地一年挣个七、八百块,纯收入一亩地,流转给人家是一千块一亩,六亩地能收入六千块钱,流转之后到这干活,干活一天给八十,也不用惦记浇地了,打农药,也不用收割。

殷建良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至今也不能干重体力活。在房顶上,他指着邻居的房子告诉记者,原来他家的房子也是这种土坯房,因为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就漏雨,当时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他咬牙借钱盖了新房子。

殷建良:一下雨就漏你没法,没钱借钱你也得盖,要不一下雨就用塑料布盖。后来借了两万多块钱,把房子又重新盖了盖。

土地流转之后,殷建良和妻子都在农业产业园里上班,他一天收入80块钱,妻子一天收入60块钱,再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收入,全家收入能够达到4万多块钱。刨去开销还能剩下两万多元,比过去自己种地收入翻了一倍,只用一年时间,殷建良就把当年的欠账还清。

殷建良和妻子如今都在园区打工,每年能赚上四万多块钱,只用了一年时间,他就还清了翻新房子的欠账。生活比过去自己种地好多了。

殷建良:流转土地的钱,连上工钱,一下把窟窿还上了,还有几千块钱的富余,今年再挣下就成咱自己的了。

对于村子里的特困家庭,土地流转给他们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北清河村主任殷立献带着记者来到一户村民家里,这户的老奶奶今年98岁,是村子里年岁最大的老人,两个儿子也在80岁左右,至今还是单身。

河北省赞皇县清河乡北清河村委会主任殷立献:头流转土地以前,她年岁也大了,这地也养种不好,地基本上都是荒着的时间多,日子过得是比较困难。她流转有4亩多地,每亩地是一千块钱,一年光流转费是四千多元,加上她大儿子和二儿子的五保金,老太太吃着低保,现在这日子是也能过了。

在2014年之前,北清河村村民主要依靠种植小麦玉米,利用农闲时间到外面打些零工,几乎家家都不富裕。全村586户村民当中,有495户都是贫困户,贫困人口1210人,贫困发生率在80%以上。

殷立献:经过2014年、2015年村里土地流转以后,2015年底,贫困户降低到175户,524人。

目前北清河村的5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已经种植了樱桃、矮化苹果、寿桃、鲜食珍珠枣等高产值果树,今年还要建设一批集餐饮、娱乐、采摘一条龙服务的农家乐。到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实现全部脱贫。

目前北清河村的5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已经种植了樱桃、矮化苹果、寿桃、鲜食珍珠枣等高产值果树,还计划建设一批农家乐,在2017年实现全部脱贫。

河北省赞皇县清河乡党委书记米彦朝:进行了流转以后,让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青壮年劳力可以走出去打工挣到一份钱,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和妇女们在家里不用出村,就可以到园区里打工挣到一份钱,并且还有一部分将来以后在收益中有一部分分红,这样的话让咱们贫困农民尽快地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半小时观察:土地流转撬动扶贫攻坚

当前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深水区,等待扶贫的大多是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区域。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在像石家庄的平山县、赞皇县这样的地区,面对贫瘠的土地,农民们想依靠这片土地脱离贫困,却又缺少相应的技术和资金。怎么办?石家庄当地想到了土地流转这个办法。

土地流转后,大片土地得以集中使用,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资本和技术也接踵而至,土地流转成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纽带,成为了一些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它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农民还可以选择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或进城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其实,过去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传统农业带来的高成本、低产出和单一的收入来源。而如今,依靠土地流转这把钥匙,平山县和赞皇县的农民找到了摆脱贫困、通向富裕的道路,我们希望他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顺。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3月02日 04:41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冲刺期。2020年贫困县将全部摘帽。本期节目记者来到石家庄的特困村下峪村调查了解到当地从农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发展种植、养殖、采摘、旅游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让庄稼汉变身拿租金领薪金的职业农民。(《经济半小时》 20160301 精准扶贫:土地流转荒山变金山)






收视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