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山西省文物工作者在侯马新田晋都遗址范围内有了新的考古发现。
在侯马市虒祁村,考古队员在13000平方米的探方内陆续发现了密集分布的859座竖穴土坑,其中822个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留下的祭祀遗址,29个是其后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
随后的发掘过程一波三折。墓葬的清理收获不大,但祭祀坑中400多件种类繁多的玉石器却让发掘工作收获颇丰。在其中的三件玉器上,队员们发现了文字,而且这些文字不是通过雕刻,而是用软笔书写的。
如此众多的祭祀遗址为何会出现在侯马?这些祭祀坑的祭祀对象是什么?古人是如何进行祭祀的?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侯马大量的考古发掘,尤其是50年千,与虒祁村类似的一次祭祀坑发掘,人们终于解决了这些疑问。
早在1965年,文物工作者在距离虒祁村仅有几公里的地方发现了300多座祭祀坑,从坑中出土了5000多件玉器,而且多数都写有文字。经过郭沫若的研究和鉴定,人们确认这些文字都是晋国历次举行会盟时,祭祀神灵的盟书。最终,郭沫若把这些写有字迹的玉片命名为《侯马盟书》。
原来,包括晋国在内,先秦时期的古人祭祀对象广泛,除了祖先之外,天地鬼神,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等都可以成为祭祀对象。此外,在决定合作及战争对象的会盟活动中,参与会盟各方写下的誓词,也要在祭祀神灵后掩埋在祭祀坑内,由神灵监督誓词的履行。
除了祭祀的性质,根据这些写在玉片上的珍贵文字,文物工作者还基本还原了古人盟誓的过程,建坛、立表、割牛耳、歃血、自我诅咒等仪式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