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关强 :文化遗产保护与时代共进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2年06月11日 11:38:32
央视网 | 2022年06月11日 11:38:3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本期开讲,我们邀请到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分享他躬身文物工作三十余载的心路历程,讲述中国在申遗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国产新科技助力文物修复?作为国宝“摆渡人”,让流失海外的国宝成功回家又要经历怎样的重重考验呢? 

【为什么要申遗?申遗又有多难?】

我们国家有 56 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 38 项世界文化遗产,14 项世界自然遗产,还有 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关强局长说:“申遗对国际国内也是一种承诺,反映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人民,珍爱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这种信心和决心。”但是在2014年的申遗工作中,申遗“国家队”遇到了“国际难题”。 

“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的路线,在中国地图上勾划出来形如一个“人”字,要把这个“人”字写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两个巨型的线性遗产同时申报,国际组织建议,将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延期。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关局讲到:“我们努力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要等啊?”“虽然很难,我们也一定要把这个难事办成。”面对国际上的各种要求,申遗“国家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排除万难,“做了很多图文并茂,多种文字的这种说明材料,给每个委员国桌面上都放一摞”。在不懈地坚持与努力下,遗产委员会的各成员国,最后同意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

【为何要给文物“上户口”?】

“通过对文物的发掘,能够延长我们历史的轴线,增强我们历史的可信度。”近些年来,考古工作备受关注,各地都有新发掘的文物,那么多的文物如何归档整理呢,目前我国普查登记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又有多少呢?面对关局的提问,撒老师在节目现场开启了推理模式,“一百多万,太少了,那么大的中国,一亿多呢,也有点太多了,平均十个人咱们就共享一个文物?”为了摸清文物资源的家底,改善文物保护的现状,关局说:国家文物局在“十三五”期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最后登记在册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是1.08亿件/套”。听到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撒老师都表示“只能说我格局小了”。给这些文物“上户口”,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文物,还能“延长我们历史的轴线,增强历史的可信度”。

【国宝回家后的“体检”之路】

去年除夕夜的春节晚会上,天龙山石窟8号窟的佛首登台亮相。从日本追索回来,我们怎么才能证明它就是天龙山石窟第8号窟主龛的佛首呢?这就要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体检”。

关局长说:“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在考古,包括在追索,在各方面,都会有很大作用,所以我们文物保护要靠科技”。追索回的佛首在回国后的第一时间就由各方专家进行实物鉴定。从外观看:“经过对比,看它的脸型,整个形状,右边脸颊有些残破,那都是一模一样的”。从材质上,“我们专门对鼻子进行了检测,发现确实不对劲,那鼻子是后按的,他用了同样的材质,它是能分出来。”从化学上,对比分析佛首和佛身的材质,“它的七种元素分布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绝对含量在误差范围内是看不出来的”。科学的力量,助力文物鉴定,让更多国宝回家。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演讲过程中,关局讲述了参加工作几十年来见证到的文物工作的发展与进步,还鼓励新时代的青年人,要结合自己的喜好与工作,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关心文化遗产,将“文”和“创”更好地相融。在国内、甚至国际舞台,通过文物讲述中国故事,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尧丹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正在阅读:《开讲啦》关强 :文化遗产保护与时代共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