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盛锴
相关信息
姓名 孙盛锴
性别
所属地区 大连瓦房店市太阳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简介

孙盛锴,男,满族,12岁,瓦房店市太阳街道办事处榆树房小学五年一班的学生。校园里,他是一名刻苦学习的小学生;生活中,他是一个充满孝心的好孩子;在同学眼中,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朋友。

孝心故事

        他阳光开朗,稍显黝黑的脸上透出一丝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成熟和稳重。而谁又能想到这个农家少年背后的故事: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曾经,他也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庭----和蔼可亲的爸爸、关怀备至的妈妈,以及善解人意的哥哥。一次意外,他的哥哥失去了生命。这让他的父母备受打击,也给原本温暖幸福的家庭带来了巨变。从那以后,父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二级残疾。母亲也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三级残疾,还有多发脑梗塞,心脏病……父母常年靠吃药维持生命,犯病时,她的妈妈常常一卧床就是一个星期。因为没有房子,他们一家三口只能在村子里租个四面透风,下雨时经常漏雨,快要倒塌的房屋住。家里的二亩大田地,也因父母的疾病无力耕种。母亲在身体可行时,偶尔可以找点力所能及的活干。可当母亲病重时,一家人仅能靠着低保生活。生活的重压没有让12岁的他倒下,反而,让他格外的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他时常会劝自己的妈妈“妈妈,哥哥不在,但是可以照顾你和爸爸。我就是你们的依靠。”他的话,也是他妈妈最大的精神支柱。同时,他也时常告诉自己“一个家,有爸爸、妈妈在就是幸福。”所以,他从不抱怨家庭环境的困苦,而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双倍的力量去孝顺自己的妈妈。他用爱心和孝心,演绎了一段有关孝心少年的佳话,而这故事的背后,是他对家庭的爱和呵护,是对母亲的爱和孝敬,更是他自己朴素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他的身上就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别的孩子都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温暖的时候,而他已经肩负起生活的重担。他明白,没有了哥哥,他就是爸爸、妈妈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每天,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放学的的路上,村子里的每个角落总能看到拎着编织袋捡拾废品的他。回到家中的他,放下书包,第一件事便是到厢房抱草,帮妈妈生火。懂事乖巧的他,吃饭时无论多饿,总是等爸爸妈妈坐下后再吃,家里偶尔有好吃的,他总是留下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吃完饭,收拾桌子更是他习以为常的事。这么多年,他没有一个自己的小书桌,每次,总是自己趴在炕上写作业。 每个周末,对于其他孩子来说都是睡懒觉的最佳时间,也是玩耍的好时间。他,从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到处玩耍,而是承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活:扫地、做饭、洗衣服、干农活……这份孝心,让他的爸爸妈妈感动,让妈妈自豪,也让乡里邻居称赞不已。
       小小的他深知赚钱的不易,所以他从不和别的孩子攀比,除了生活上必须要用的学习用品之外,他从不额外要求别的物质上的东西。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但他从没有因此在学校自卑。相反,生活中他一直保持着阳光、开朗、积极的心态与同学交往。作为同学,他们常会说:“我有不懂的问题都会去问他,他就会帮助我、教我做”;作为他的同桌,她也常会说:“他一直很照顾我,我们在一起玩,很开心很快乐”;作为他的老师,也总是满脸赞赏的告诉大家:“孙盛锴同学今天的作业完成的质量特别高好,孙盛锴同学今天的卫生做得好。”在学校,他要求在自己坚决不犯错误,免得妈妈伤心。学习上,他积极进取,在他的家里,熏黑的墙上挂着一张张奖状,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妈妈高兴。
       没有健康完美的家庭,没有五彩斑斓的童年,没有特殊的人生际遇,更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一个12岁的孩子,本该尽情享受父母的庞爱,却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面对困难,他从没有退缩,却以自己的天真烂漫、看似幼稚的言行,诠释着“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也集中展现了当代少年闪亮的美好品德。
       “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让父母过上好生活。”这是他的愿望,也正是这个信念,一直让他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