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对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的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目前主要从事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研究,此一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交叉领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9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国,组建分子生物物理学实验室。2009年加入北大之后启动磁感应课题。2012年谢灿课题组首次成功筛选鉴定了动物对磁场感应的受体基因,并据此提出动物感磁和迁徙导航的新的分子模型和理论框架,被称为"生物指南针"学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的原创者。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长安大学双聘院士。主要从事大地测量研究,研究方向为动态大地测量及测量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理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指挥和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
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65年至1967年就读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6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古生物专业,获博士学位。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水动力学;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大气地球物理流体力学;非线性波动理论。任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德国 Kaiserslautern 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科技部“973”纳米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物理学会亚太网科学顾问,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等校兼职教授。
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实验研究,主要利用光电子能谱研究高温超导体和新奇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机理,取得了许多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重要成果。
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专业,1999年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硕士毕业。于200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入选“青年千人计划”,回国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日球层物理方面的研究。2015年12月22日,荣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毕业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中国航天员。2001年毕业分配至广空航空兵某师。2010年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执行神九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3年2月1日,当选为2012中华儿女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