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1月26日播出《法律讲堂》文史版系列节目《文物中的法治》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1月20日 09:59:42
央视网 | 2023年01月20日 09:59:4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1月21日播出   刑始于兵

在奴隶社会,刑罚往往残酷、野蛮。古代军事家孙膑遭受“刖”刑,被截去双足;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终身蒙羞。他们所遭受的残害身体的刑罚,就是奴隶社会残酷刑罚的遗留,代表着那个年代刑罚的典型特征,这些刑罚被称作“肉刑”。在其后的年代,肉刑逐步遭到摒弃。那么在古代,肉刑及各种酷刑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一件件古代文物身上,它们留下了怎样的痕迹?随着法治文明的进步,残酷的肉刑及各种酷刑又是如何逐步被抛弃的?其间,哪些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1月22日播出   礼源于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的两件军国大事战争和祭祀是法律的两大源头。如果说,战争给法律带来的是严酷的刑罚制度,那么,起源于祭祀的“礼”无疑给法律带来了更多道德和伦理的成分,形成了古代社会“礼法合治”的局面。按照古代礼法规定,亲人犯罪,该如何处理?皇家女子嫁入夫家,子女的身份该以哪方来认定?尊贵之人犯罪,治罪时有无特殊的规定?透过古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父母子女、夫妇、君臣等几种社会关系,可以看出,“礼”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1月23日播出   古代的司法正义

北宋年间,一位无辜百姓被继母诬陷,险些含冤丧命。案件几经审理、屡次复核,无辜百姓最终沉冤得雪。透过此案可以看出,对于一些疑难案件,古人设置了怎样的程序,来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冤案的发生?民女赵娥的父亲无辜被害,她替父复仇,杀死凶手。对于此类涉及复杂情理纠葛的棘手案件,古人又是如何综合考虑法律、道德、人情,作出符合当时礼法标准的判决?

1月24日播出   尊老孝亲


它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老年证”。一杖在手,老人就享有诸多特殊待遇,它是古代尊老敬老和孝道文化的集中体现。尊老敬老不仅体现在社会交往中,还体现在法律层面。在古代,子女打骂老人,会受到怎样的严厉惩处?为保障老有所养,独生子女触犯刑律,法律有着怎样的特殊规定?对于古代尊老敬老的法律传统,我们又该如何评价?

1月25日播出   德主刑辅


公元633年,新年将至之时,唐太宗李世民放数百名死囚回家过年。到了约定期限,犯人如期返回,无一逃脱。这件事被后世传为美谈,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唐太宗本人的仁爱之心,还体现了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德主刑辅”。那么,“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会如何影响古代的司法活动?它又对当时的统治者和执法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1月26日播出   和为贵


这是我国南方最早建于明代的一种亭子,它的主要功能并非供人纳凉、歇脚,而是申明教化和调解纠纷。在德高望重者的主持下,无数纠纷在这里化于无形。那么,古代社会为什么注重用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为化解纠纷,实现无讼、息讼,古代地方官还做了哪些努力?


主讲人:罗冠男 中国政法大学 副教授

总编导:李民德

编  导:李让 闫红岩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陈平丽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正在阅读:1月21日——1月26日播出《法律讲堂》文史版系列节目《文物中的法治》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