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中国航天的“大总师”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2年09月30日 11:14:07
央视网 | 2022年09月30日 11:14:0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中国的探月工程2004年立项,从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到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我国已经完成了探月工程三期三步走的目标。

目前,探月工程四期进展顺利,嫦娥六号、七号、八号任务未来十年内将陆续实施。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这是孙家栋院士践行一生的誓言,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38岁出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65岁出任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75岁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都与他有关,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据统计,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前一百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院士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超过三分之一。

中国航天的“大总师”

作为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从事空间技术研究50余年,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一次发射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

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当时已经78岁的他马上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卫星没事儿,能用!”孙家栋的一句话,让大家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既心疼又感动。

几千年来,我们对头顶的那轮明月,从未停止想象与神往。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75岁的总设计师孙家栋与64岁的总指挥栾恩杰,69岁的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一起组成了探月工程著名的“三巨头”,又被称为“嫦娥铁三角”。大多数人在这样的年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万事开头难,要实现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突破,个中艰辛可想而知。在这之前我国发射的卫星都是绕着地球飞行,离地面的距离最远不超过八万公里。而“嫦娥一号”要绕着月球飞行,离地球有三十八万公里。这么远的距离,我国当时还没有那么大推力的火箭,怎么把卫星送上去,送上去了怎么测控,这都是问题。

为此孙家栋提出要独立研制、独立制造、独立试验,打造一个探月工程的“中华牌”,最终带领团队突破了轨道设计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热控技术,远距离测控通信技术,过月食技术,整星能源技术等等。

2007年11月24号18:05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11天之后,“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月球迎来了中国的第一颗绕月卫星。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孙家栋、栾恩杰和欧阳自远三位老人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留下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经典瞬间。

2010年,“嫦娥二号”和地球的距离突破一亿公里,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记录。

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玉兔号”的足迹留在了月球。

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成为人类认识月球的又一壮举。

2020年,“嫦娥五号”携带1731颗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

一顿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人生

1950年,孙家栋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预科,元宵节那天下午他原本打算到姐姐家团圆,突然听说食堂晚饭要加餐红烧肉,他临时改了主意,吃晚饭的时候,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大家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人,有意者可以报名。从小就有报国梦的孙家栋当即报名,经过各方面考评,孙家栋因为俄语基础好,被紧急招入了空军,成为空军第四航校急需的俄语翻译。孙家栋进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第二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被选送到苏联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之后又以所有科目全满分的成绩拿到了“斯大林金质奖章”。毕业回国后,因为国家需要,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参与导弹研究。

1967年7月29日,国防科委参谋汪永肃找到孙家栋的时候,他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已经九年,任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那一天汪参谋来到孙家栋的办公室,讲明来意传达指示,随后用一辆吉普车把他拉到了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十七年前,孙家栋从了军,如今又突然从搞导弹变成造卫星,人生的转折,仿佛就发生在一瞬间。

为什么要建设我们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2018年11月19日0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此次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点30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到了全球服务的新阶段,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建设‘北斗’的初衷就是让中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我们地面的所有系统安全要保护在我们自己手里,假设你依赖了外国的标准体系,那将来国家所有的经济建设各方面都要跟着它跑。”孙家栋院士说。

“在信息社会,人类的信息一定要带有空间坐标、时间坐标,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自主可控,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国家发展了自己的北斗系统,来保证我们自己国家的信息安全。”孙家栋院士说:“北斗全球系统组网是几代‘北斗人’努力的结果,是中国人的骄傲,希望北斗全球系统稳定运行,服务中国,服务世界。”

中国“北斗”的发展史

上世纪90年代,在孙家栋院士的带领下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面对当时已经成熟运行的国外卫星定位系统,中国“北斗”该如何发展?孙家栋院士认为“北斗”需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道路。

孙家栋院士表示这个工程非常大,建设起来非常复杂。第一步,九十年代北斗一号(试验卫星)上天以后起到了队伍培养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北斗”工程走出第二步,建设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系统服务范围可以覆盖整个亚太地区,为“北斗”系统应用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整个工程第三步的战略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家栋院士带领团队相继建成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立项论证和启动前期工程实施,为中国“北斗”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导航发展道路。

国家需要 我就去做 

他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六十多年的岁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

从导弹到卫星,从“北斗”到“嫦娥”,哪里需要,孙家栋院士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院士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记者曾经问孙家栋,将来登月之后,您有没有想过某个环形山以您的名字命名,或者说您希望以什么方式留在人类历史上呢?

老人家回答说,没想过,从来没想过。

记者又问,那您的梦想是什么?

他说,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我们航天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世界上取得领先的地位。

嫦娥舒袖多浪漫,卫星探月路艰辛。

中国航天人的梦想从来不是个人的梦想,而是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不只是仰望星空的浪漫,更是脚踏实地的实干,不只是一时一地的热血,更是坚守一生的信念。

让我们向孙家栋及广大中国航天人致敬。

来源:相逢在伟大时代、故事里的中国、经济日报、国家记忆、新闻直播间、百家讲坛等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李晓鹏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播榜 更多>
    正在阅读:孙家栋:中国航天的“大总师”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