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31日播出《法律讲堂》文史版系列节目《中华法谚》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05月27日 11:35:07
央视网 | 2024年05月27日 11:35:0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5月27日播出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俗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强调在婚姻中女性应该顺从和适应丈夫及其家庭。这一俗语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读。“鸡”和“狗”两种动物在传统婚姻中有着怎样的隐喻表达?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否表达了夫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

5月28日播出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的宋弘奉行“糟糠之妻不下堂”,成为千古楷模;吕布将婚姻作为政治筹码,被视为背信弃义的典型。在传统社会,婚姻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礼法为什么要保护婚姻和夫妻人伦?谚语“糟糠之妻不下堂”对我们现代婚姻有着怎样的引领功能和感化力量?

5月29日播出    破人亲 九世贫

自古以来,破坏别人婚姻家庭的行为都会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严惩。在传统中国,还有一种比法律和道德更具威慑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那便是人们普遍相信的因果报应。于是在民间便有了“破人亲,九世贫”的谚语。那么这样的谚语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心灵震慑?在礼法缺失缺位的情况下,信仰的力量又是如何实现道德引领和行为矫正的?

5月30日播出    家私不论尊卑

传统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由此产生了“妇有偏房,子分嫡庶”的身份差异。尽管妻和妾所生的孩子在身份上尊卑不同,但在财产继承时,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于是民间便有了“家私不论尊卑”的谚语。那么传统法文化为什么在身份法上严格区分尊卑,而在财产法上又奉行“诸子均分”平等原则?

5月31日播出    民不祀非族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认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也就是说神灵不会接受异族人的祭品,百姓也不会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这种文化虽然建立在虚幻的神灵信仰上,却对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那么信仰和法律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国家是如何通过礼法对民俗信仰加以维护的?

主讲人:刘云生 广州大学 教授

总编导:张振华

编  导:李沛沛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陈平丽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播榜 更多>
    正在阅读:5月27日——31日播出《法律讲堂》文史版系列节目《中华法谚》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