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歼-20、直-20、运-20到即将来到我们身边的大飞机C919,蓝天里频频“飞”过的好消息总是那么振奋人心。而在这一架架用途各异的飞机背后都有着一颗共同的“心脏”——航空发动机。中国的飞机“心脏”是如何诞生的?航空动力幕后又有着怎样的风风雨雨?本期开讲嘉宾邀请到自称“老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他将在《开讲啦》的舞台上,与广大青年观众分享他六十余载动力人生背后的传奇故事。
【10000小时与0.02次、一架飞机的诞生需要经历哪些“考验”?】
大家都知道飞机的研发要求一定是极为严苛的,但具体有多严苛?刘院士给大家现场举例:一分钟打进一吨真实的冰雹,发动机还要能正常运作才合格,发动机在10000小时的连续工作中,只允许空中停车0.02次、光发动机机零部件的测试就需要做20万-30万小时,甚至连每一个螺钉、螺帽都需要拿出来做试验。刘院士在现场还动情地表示,就算航空发动机的诞生都是以“万小时”为单位、以“百年不遇”和“超极限”为标准,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把它搞出来!
【航空发动机难在哪儿?动力“老牛”来揭晓!】
节目中小撒带来疑问:“发动机哪一个部分最难呢?”刘院士的回答是:高压压气机和涡轮。前者的级数很多,每一次起降的气流造成的影响都不同,需要很好地计算、协调、试验。而耐高温、高强度的材料和加工制造上最难的是涡轮,这部分温度太高,远超材料的熔点。刘院士27岁时就在与这个温度作“斗争”。100℃(摄氏度)的温度差别就决定了歼-7“航程短”毛病究竟能不能治好。而为了治好这个毛病,老一代的大总师甚至都拿着自己的脑袋立下了军令状!
【当天往返北京-纽约!航空动力专家的新梦想】
面对普通人乘飞机去太空旅行、当天往返纽约、大飞机用上清洁能源这三个“未来科技”,你最期待哪一个?有好问青年说:“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去太空很酷。”而刘院士期待的却是3—4小时飞到美国的高超声速民航飞机,“因为它将让我们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梦想”。而不论是哪一个计划,刘院士表示,这都需要有航空动力工程师的不懈奋斗。这让现场学习的航空动力青年热血沸腾,纷纷表示,他们有决心!有勇气!
【不搞出高空台就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
航空发动机“争气台”指的就是“高空模拟试车台”,是一个能够模拟发动机在空中飞行状态的地面设备群。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高空台,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严重受制于人。刘院士33岁进山沟,63岁出山沟,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贡献在红军长征走过的这片热土之上。他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更是在高空台二期工程“停缓建”的特殊时期放下狠话:“不搞出高空台就决不离开山沟,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30年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空工程师们隐于深山,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从无到有造出了中国第一个“争气台”。刘院士说,外国友人来参观高空台时赞誉道:“你们中国人真是魔术师,在深山沟里建成了这么大的试验设备!”因为他们无法想象,这么大的设备是如何运进这个深山沟里的。刘院士笑着为大家揭秘:“实际上我们都用的‘笨办法’,但是很实用。”
【全场落泪!航空发动机之父临终前的四个“一定要”】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先生,是对刘院士影响最深的老一辈科学家之一。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以及吴老临终前的嘱托,刘院士不禁落泪,他激动地说:“吴老临终前几天,当我再次去医院探望时,他凝聚着最后一点力气,紧紧握住我的手深情地告诉我,搞航空发动机太难了,过去我们认识不够!一定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定要加强发动机预先研究、一定要敢于讲真话、一定要把我国航空发动机搞上去!”这不仅是对所有航空动力后辈的要求和期盼,更是他们对国家的承诺。择一事以命前往,终一生不负信仰。这一代人从不在意自己的得与失,一辈子都在描绘祖国蓝天的梦与想。
节目尾声,小撒动情地说:“今天我们听到的不是故事,那是真实的新中国航空动力事业发展的历史,是真实的几代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一起锁定本期《开讲啦》,跟随“动力老牛”,追忆航空发动机的峥嵘岁月!
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