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似乎永无止境的问题。最近,《自然》杂志封面上的五条“明星鱼”正在重新刷新全世界对人类起源的认知。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朱敏将登上《开讲啦》的舞台,与广大青年分享“从鱼到人”的演化史。
【“猴祖宗”下岗,“鱼祖宗”上线,我们还可以好好吃鱼吗?】
节目开始,面对小撒:“猴子是‘下岗’了吗?”的问题,朱敏院士首先答疑解惑说:“猴子没有‘下岗’。我们的祖先实际上有很多,猴子依然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祖宗’辈,而鱼是我们人类更远的远祖”。其实人类很多身体上的结构都可以追溯到鱼身上。比如肺部来源于鱼鳔、四肢来源于鱼类的偶鳍。而我们现在生活中见到的鱼类,也不是我们所谓的鱼类“祖先”。不仅吃鱼不用有负担,相反在吃鱼的过程中还可以顺便探寻一下人体结构的起源,增长知识。
【朱敏院士首次披露登上自然杂志的曲折经历】
2022年9月29日晚,《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朱敏院士团队的4篇论文,这个“一键四连”的操作,惊叹了整个古生物学界。在文章中,朱敏院士团队发现的五条古鱼,为大家重现了志留纪早期的一个“水族馆’”。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研究团队刚准备发布第一篇研究文章的时候,就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接连遭遇了《自然》《科学》审稿人的三轮毙稿。直到同一主题其他文章的出现,编辑部才意识到这一系列化石研究的重要价值,把论文又重新“捞”了回来。事后,朱敏院士劝慰自己的学生说:“几亿年前的化石都找到了,这点审稿时间更要沉得住气”。
【朱敏院士:我们的“福利”是帮“老祖宗”起名】
朱敏院士笑称给古代生物取名字,是古生物学家的“福利”,谁发现的古生物谁就有权利为这种生物命名。而这次震惊世界的五条鱼,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朱敏院士说:“有一条鱼的名字,就跟我们的一个文学家有关系,叫作沈氏棘鱼,是献给沈从文的。因为我们发现的地点在秀山,旁边大概十几公里就有一个边城。沈从文的小说就在那。”鱼的名字不仅是辨别生物的代号,朱敏院士也将古代鱼类的名字,变成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
【颌是生物演化的必杀技】
现有的动物99.8%都是有颌类,我们的鱼类祖先最早在海洋中并不占主导地位,经常被更凶猛的海洋动物“压迫”,用朱敏院士的话说:“颌的出现,这是一个必杀技。你就能够去捕食、去竞争了,在生态竞争里头就逐渐占据主导。”颌对一个动物来说是巨大的生存优势,它是古代鱼类生存竞争的重大优势,朱敏院士说:“我们的‘鱼祖先’有了颌,一下就翻身了,然后地球上大气含氧量上来之后,鱼就长大了。到泥盆纪的时候,鱼能长到十米之长,就成了海洋里头的‘霸主’了,然后才开始登上陆地,最后变成我们人类”。小撒不禁感叹:“感觉平时都忽略了自己的下巴,没想到这么珍贵。”
【第一个登上陆地的“鱼祖宗”——肉鳍鱼】
朱敏院士跟大家介绍说:“跟我们人类关系最近的鱼,实际上是肉鳍鱼类。4.2亿年前,各种各样的肉鳍鱼类繁盛起来,然后登上陆地,从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灵长类,最后到了人类。那么肉鳍鱼类的故乡在哪儿呢?就在云南曲靖,有4.2亿年,那个时候有各种各样的肉鳍鱼类都在那个地方繁盛起来。”
【世界上最古老的牙,竟来自一条鱼】
“软骨鱼类的祖先,跟我们人的祖先都是从这种披盔戴甲的鱼演化过来的。”朱敏院士为了发现这种“披盔戴甲”的鱼类,从将近4吨重的化石样本中,凭借“牙齿”线索发现了“黔齿鱼”,他说:“这种鱼实际上是通过一些微体化石恢复出来的,我们把野外采集的化石带回实验室里头,最终发现了23枚齿旋的化石,你不要小看它,它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牙齿。”朱敏院士的“古代鱼类水族馆”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黔齿鱼。
寻找化石靠实力还是靠运气?震惊世界的五条鱼它们的名字从何而来?科学家如何为大家还原古生物当年的样貌?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本期《开讲啦》!
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