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晓华,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马晓华
有机会亲身参与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推出的《我的大学》系列节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篇的节目录制,我感到很荣幸。这份荣幸绝不是个人荣誉得失的“小满足”,而是可以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关注西电、了解西电的“大自豪”。从看到节目的那一刻起,我便被节目中那熟悉的场景、悠扬的音乐所吸引,思绪不自觉地跟随着一幕幕感人的故事,穿梭在西电一路走来的伟大校史沿革中。节目以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为基础,深入挖掘西电的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科技报国精神。遍寻史料,深入一线,用镜头跟随学校师生瞭望华夏旷宇,俯仰百年钩沉。从故纸堆到大模型,从旧学堂到新大楼,回望来时长路,仰望浩瀚星空,一道探寻西电九十余载的光辉历程,共话新时代崭新篇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回溯过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延续着红色根脉,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苏区,在长征路上办学,在延安精神的滋养下,北上南下,扎根西北,与中国革命史血脉相连,与共和国同向前行。从革命战争年代战火纷飞中屡立奇功的一封封电报,到大国崛起路上我国第一炉单晶锗、首部气象雷达、首部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首颗宇航级高速图像压缩芯片……再到“中国天眼”“火星一号”“嫦娥六号”等这些大国工程、大国重器,西电人的身影无处不在。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学校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2017年,西电承办全国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赛,发起了结合脱贫攻坚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们回信,勉励他们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每每想到西电的成就,我都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30多年前,我从汉水之滨的陕南勉县来到西电求学,从老师到同学,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惜时如金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学在西电”的优良传统也从那时起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我。接下来,我在微电子领域沉浸了30多年,其中在氮化镓器件和芯片的应用研究我就做了20多年。然而科学研究绝非一路坦途,在最初的10年时间里我并没有做出有显示度的成果,但是导师郝跃教授口中常常讲到的西电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们,守住初心,把事情做透做实,不断去积累、去迭代、去逼近,直到最后达成科研目标。目前我们宽禁带半导体团队正在瞄准新一代半导体射频器件、功率器件、探测传感器件等重大关键技术,致力于攻克频率、功率、效率、可靠性等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已经实现了5G通信基站用氮化镓射频器件、高效率新型结构氮化镓二极管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氮化镓器件效率持续引领世界纪录,引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继续肩负新时代西电人的使命,不忘初心、不负时代、专注科研、矢志创新,全力答好“教育强国、西电何为”时代课题!
马晓华教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红军最早的半部电台(仿制品)
这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我的大学》系列节目的录制播出,给予学校在迈向“百年西电”新征程上一个难得的展示机会。90多年前,半部电台在西电的首任校长王诤同志手中成为学校的首部教具,也是我党我军的首部无线电侦查台,开启了红军的红色新闻事业;延安时期,学校师生参与创办“新华广播电台”,也就是今天新华社的前身,西电与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的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卫星等媒体信息传播技术中,都少不了西电人的身影,我相信这份共同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传播之缘”在未来还将继续。在此,我谨祝愿《我的大学》系列节目越办越好,希望节目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与广大西电人一道讲好西电故事,传播强国声音,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更多贡献!
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