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焦点访谈》 20240614 追“丰”新麦客
来源 : 央视网 2024-06-14 20:05 内容简介 关注
《焦点访谈》 20240614 追“丰”新麦客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4年06月14日 20:05
  •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滑县是河南第一产粮大县,这里有一群年轻的“新麦客”,他们用不同于父辈的方式,从事着现代农业生产,有着属于新一代农人的理念、梦想和个性。本期节目将通过他们的故事,去看一看现代农业的变化和发展。 (《焦点访谈》 20240614 追“丰”新麦客)
  • 栏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询>
精彩看点 更多 >
往期节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关闭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又是一年“三夏”时,夏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对全年和全局的粮食生产意义重大。每到“三夏”时节,“麦客”都是助力农民抢收,保证颗粒归仓的重要帮手。河南的第一产粮大县——滑县有一群年轻的“新麦客”,他们用不同于父辈的方式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有着属于新一代农人的理念、梦想和个性。

  收割、播种、晾晒、归仓,这些天,在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滑县,处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今年整体年景较好,小麦成熟期提前,刚进六月,滑县所在的豫北地区就迎来了大面积收割作业,比往年要早了两三天。

  孙党辉是一家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和当地许多年轻人一样,以前他也在城里打工。这些年,随着老家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孙党辉选择返回家乡务农。

  看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需求越来越大,2013年,孙党辉和四个年轻人一起创办了一家农机合作社,成了专门为农户提供机械作业服务的“新麦客”。

  在合作社成立初期,每到麦收季,孙党辉便会临时组织几个老乡,开着各自的收割机四处帮人收麦子,接单零散且不稳定,合作社很难长远发展。

  近几年,农业在向着规模化、现代化更飞速发展,对“麦客”工作方式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2020年,在当地政策支持下,滑县供销社成立了为农服务中心,整体吸纳了孙党辉的农机合作社,让他们的农机服务参与到规模化的农田托管流程中,他们的合作社有了稳定的业务量。

  当地的农田经过整合改造,以前小地块不能用的大型收割机可以进入作业了,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像孙党辉这样的“新麦客”们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在十年前,滑县的夏收大概要持续15天左右。而今年,滑县小麦大规模机收从6月3日开始,到6月7日完成,用时仅5天。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和节奏,也改变了新一代农人的工作和生活。

  今年,孙党辉的合作社在滑县首次使用了约翰迪尔大型收割机,日收割能力400亩以上,和中小型收割机相比效率提高了两倍以上。

  这些“新麦客”不但有了新的工作模式,连他们的这些收割机,每一台都有了自己新的身份。它们也要被严格管理,要高质量干好自己该干的活儿。

  “三夏”时节,在各地从事农业生产的队伍中,有很多都是这样平均年龄在二三十岁的年轻“新麦客”。

  王小峰是个“90后”,他是合作社的收割机队长,队里所有收割机的作业安排、转场调度都是由他负责。

  前些年,王小峰也是开着自家的收割机,一个村子接一个村子的找活儿,干活效率低,收入也不稳定。

  现在,规模化标准化作业提高了效率,而像王小峰这样的“新麦客”不用再自己四处找活儿,只需要开好收割机、管理好车队。其他的各个环节,比如维修、后勤保障、业务对接,合作社的伙伴们都有明确的分工。

  为农服务中心的运营经理李幸福就是专门负责联系和对接业务的。

  就在合作社的农机手们忙着在河南当地收割麦子时,李幸福已经出差来到了河北南宫市,这是收割机队下一站的目的地。

  早在一个多月前,双方已经达成了合作意向,李幸福这次来是查看当地麦子的成熟度,确定最终的转场时间和合作细节,为收割机队做好前期工作。

  与以往相比,现在合作社跨区收割的范围大大拓展。每年五月从河南南部开始,一直干到河北,再到东北和新疆,全年的作业时间可以达到6、7个月。

  现在,像王小峰这样的收割机手,一年下来有十多万元的稳定收入,完全没必要再去找其他的零工。这也让合作社能够培养一批全职的专业收割机手。

  王小峰说,跟父辈们相比,他们是更有速度和效率的“新麦客”。

  不仅有速度,也有激情,这些新一代的“麦客”对从事农业的广阔前景更加充满信心。他们比父辈们更加注重随时更新知识、保持自身成长,努力成为更专业、全能的“新农人”。

  除了专职的农机手,孙党辉所在的合作社在“三夏”期间也会联络一些有小型收割机的散户加入团队,因为还有些农户的地块较小、较分散,并不适合大型收割机进场。

  今年24岁的李康威就是其中的一员。三年前,他开始跟着父亲和叔叔学开收割机。和老一辈相比,现在李康威驾驶的新型收割机,工作环境已经舒适很多,炎热的夏天驾驶室里也很凉爽,操作也越来越简单、智能化。

  今年是李康威第二次参与夏收。他觉得,开着收割机收麦子是一件挺有趣的事。

  需要抢收的时候,李康威会和叔叔轮流操作收割机,基本上24小时不停机。虽然辛苦,但这个年轻的“新麦客”却觉得很快乐。

  麦收季节,这些“新麦客”们走南闯北、一路挥洒汗水。而大家对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回馈,也是他们深耕农业的动力。

  “三夏”时节,“新麦客”们在辛勤忙碌着,各地也都在努力调动着各种资源,保障“三夏”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滑县,当地各相关部门也都组织了专门力量,提供农机维修维护、气象、电力保障等全方位服务。

  6月7日,滑县的夏收工作全面结束。

  就在记者离开滑县的时候,6月9日一早,为农服务中心的收割机队整备完毕,踏上了前往下一个作业地——河北南宫市的旅程。

  一路向北,这些年轻的“新麦客”们将为更多个村庄带来丰收的喜悦,播下期待的种子。

  “新麦客”让麦收的效率大幅提升。来自河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10年前的2014年,河南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率76.3%,小麦机收率约98%。2024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上升到87.1%,小麦机收率达到了99.8%。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方式和节奏,也改变了新一代农人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新麦客”“新农人”投身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来,在金色麦浪里追逐好“丰”景。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刘亮
全部评论
热播榜 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