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雁——古人描述“悲情”的特殊符号
在诗文中,有一种鸟类是历代诗人抒发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情怀时常常提到的,它就是鸿雁!那么鸿雁为什么会被诗人选中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鸿雁很重要的一个生物学特性。
鸿雁是北方的候鸟,具有“秋南春北”迁徙的习性。这种迁徙的习性很容易让背井离乡的诗人们产生联想,令他们感慨自身漂泊无依、浪迹天涯的境况,所以鸿雁也就成了人们思念故土、渴望归乡的情感依托!
蜉蝣——国学诗文中的昆虫代表
一提到蜉蝣,人们便会想到“朝生暮死”这个词。这或许是我们对蜉蝣的一种印象:它们生命短暂,转瞬即逝,弱小而又可怜。但蜉蝣真的像古人描述的那样吗?
实际上蜉蝣能活3年!它的一生需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而蜉蝣的“幼年”时期占比最多,甚至长达3年,这一阶段的蜉蝣只会生活在水中,并且会尽量避免自己暴露在空气中。所以诗人所描述的蜉蝣“朝生暮死”,其实是它们经历了几十次蜕皮后,出水“成年”的阶段。
鲤鱼——在传统文化当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鲤鱼的故事当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鱼跃龙门”了,人们用它来比喻逆流而上,奋发拼搏的精神!但你知道吗,其实最早“鱼跃龙门”的主角并不是鲤鱼,而是鲟鱼!
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鲤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地位!人们把它看作吉祥、繁荣的象征,诗人们也对它诸多美誉。
唐代李白在《赠崔侍郎》中就写道:“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但黄河水系流速快,水体浑浊,鲤鱼又是怎样在这特殊的水体环境当中存活下来的呢?
鲤鱼生了一张阔嘴,能吃且不挑食,上到小鱼、螺蛳,下至水草藻类,能吃进肚腹的都可以消化吸收。而且鲤鱼鳃部发达,可以经受得住低氧的水中环境,哪怕是氧气含量低到极限了,它们仍然可以将嘴伸出水面吞咽空气,辅助呼吸。
神奇动物有新知,尽在《科学动物园》 !
《科学动物园》
节目名:《中华文明里的动物》诗文篇
播出时间:2024年4月6日15:29
编导:孟子淇
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