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有感
如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释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就需要我们打造更多创意十足、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产品。尤其是要注重面向青少年群体,在润物无声、引人入胜上做文章、下功夫,让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传播得精准而富有吸引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精品力作《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就是这样的创新产品。节目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深入浅出的经典、故事、样本中,感知思想理论的魅力,并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涉及面极为广泛,涵盖了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作品在解读典故含义、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主线,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巧妙运用的中外史料、典故、古语、诗词、谚语入手,邀请10位国内思想理论界知名权威专家、4位著名文化学者、多所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师、众多榜样楷模共同进行解读。
作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出发,把博大精深的思想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地全面展开。12集分为12个主题,分别为“人民至上”“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统一战线”“共同富裕”“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强军之路”“国家安全”“命运与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以第12集《长风破浪会有时》为典型样本加以说明。在这集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节目中,我们不仅能学习到中外史料、典故、古语、诗词、谚语,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纪实短片和访谈内容深刻理解本集主题。节目组还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老师前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亲身参与航天员训练项目,现场访谈英雄航天员聂海胜,体验航天员的艰苦训练,生动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实地探访的巧妙融入,使观众深刻领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作品在借鉴前两季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新技术,使观众获得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感受。节目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经典释义人”对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历史解读。以第十集《雄关漫道真如铁》为例,节目以“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为切入点,全面阐释了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并阐明了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的重大意义。“经典释义人”康震从典故的出处出发,结合中国历史,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让中国故事历久弥新,赋予典故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在解读“于安思危,于治忧乱”这句用典的时候,康震讲透了明朝福船技术被不法商人出卖给倭寇而导致的中国海防史上的“嘉靖大倭乱”。最后,康震深有感触地说:“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以史为鉴,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于安思危,于治忧乱’。”讲述时,舞台的背景是辽阔的大海,而在舞台前景出现的是明朝福船的三维模型,这种形式配合康震的生动讲述,代入感强,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之中。不仅如此,在其他各集的讲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应的虚拟场景,这是作品的一次创新尝试。
此外,为了使主题讲述更为深刻,作品在思政课老师的参与方式上也有了进一步创新。如各高校的思政课老师纷纷走出校园,走出演播室,来到榜样人物故事的发生地,亲自体会和感悟榜样人物取得不凡成就背后的艰辛和不易,把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的感悟在演播室中讲述出来,给观众更为真切而生动的深刻印象。
总之,作品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创新形式,都很好地将思想与典故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知与行结合起来,让观众既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又切实感受思想的魅力,领悟思想的真谛。
(作者:韩庆祥,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
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