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240124 发展新质生产力 商业航天 商机无限
来源 : 央视网 2024-01-24 20:10 内容简介 关注
《焦点访谈》 20240124 发展新质生产力 商业航天 商机无限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4年01月24日 20:10
  •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运营,我国也掀起了又一波的航天热。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我国的商业航天在迅速成长,已经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就首度提到了商业航天,令整个行业都为之振奋。 (《焦点访谈》 20240124 发展新质生产力 商业航天 商机无限)
  • 栏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询>
精彩看点 更多 >
往期节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关闭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1月24日)我们继续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节目。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建成运营,我国也掀起了又一波航天热。可能很多人对中国航天产业的印象都是,这是“国家队”才能干的事儿。其实,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我国的商业航天也在迅速成长,已经成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就首度提到了商业航天,令整个行业都为之振奋。那么,我国的商业航天究竟发展得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从一颗卫星说起。

“涪城一号”是2023年6月发射升空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和国家主导研制发射的“嫦娥”“北斗”等一系列卫星不同,“涪城一号”是一颗以商业模式研发、制造、运营的,以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命名的卫星,目前,在我国像“涪城一号”这种在轨的商业卫星已经超过350颗,它们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要组成。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遥感委员会主席顾行发:“商业航天目前在我们国家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党中央明确把商业航天列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们迎来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极好的机遇。”

商业卫星的发射越来越密集,对商业火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此,也推动了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蓬勃发展。

2024年1月11日,由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1月23日,由中科宇航研制的“力箭一号”遥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顺利将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力箭”“朱雀”“快舟”“双曲线”“谷神星”等系列商业运载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除了卫星、火箭,发射场的建设也是商业航天产业中重要的一环。最近在海南文昌,毗邻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片工地上,又竖立起了一个新的火箭发射工位,它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目前正在建设中。有别于酒泉、太原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从地理位置上,文昌商业发射场的位置靠近赤道,纬度低,因而射向范围更宽,火箭于此发射的运载效能更高。而对于商业航天来说,它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海南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纬度低、射向范围广、落区安全、交通便利,这些优势可以减少推进剂的消耗,提升运载能力,从而降低商业火箭发射的成本。”

按照设计,文昌商业发射场具备发射多型号火箭的能力,目前,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已经竣工,2024年将实现常态化发射。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过去没有商业发射场,目前我们是国家批准的唯一一个商业发射场,有了商业发射场,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是闭合的,在商业航天里面,我们真正实现了全链条的商业化、市场化。”

随着卫星、火箭、发射场进入商业化的进程,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与传统的航天不同,商业航天是由企业主导实施开展的航天活动。不管是技术、人才队伍还是资金来源,都需要按照市场化的机制来运作。

顾行发:“原来航天里面,我们把安全性、可靠性放在首位,在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方面我们是不能容错的。但是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一些日常应用方面,成本反而变成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这里面我们允许商业航天在创新、容错、降低成本这三个方面寻找最佳结合点。”

卫星、火箭、发射场构成了商业航天的硬件基础,但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条远不止于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各领域对商业卫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市场化的需求推动着商业航天不断拓展各种应用场景,而这些应用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越来越密切。

以“涪城一号”卫星为例,“涪城一号”卫星2023年11月对绵阳市涪城区拍下了一张卫星图,把这张图和以往的卫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涪城一号”卫星的运营团队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董事长杨峰:“我们发现涪城区主城区的建筑和楼房的沉降有21个风险点,我们把21个风险点通过不同颜色区分出风险级别,然后把这些风险点汇报给了当地的住建部门。”

2023年底,当地住建部门收到卫星监测数据以后,立即组织了第三方鉴定机构和卫星监测技术人员,对21处风险点位进行了逐一现场复核。这是绵阳市涪城区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在建筑物安全监测上的第一次尝试,未来,类似这样的卫星应用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商业航天的创新驱动下,应用场景已经覆盖了包括国土调查、水利、林业、农业、电力、应急管理、环保、海洋、气象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在内的诸多领域。

在上海,一些高分辨的卫星遥感图片能够迅速对河流水道岸线进行初步筛查,发现可能存在排污口的区域以后,再使用搭载人工智能影像采集设备、5G传输设备的无人船、有人船对水域进行精准排查。

上海普适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余磊:“卫星技术和其他技术融合创新,整个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和延伸。倒过来,因为这样的场景延伸和扩展,使我们产业的体量或者说容量发生几何级变化,推动产业往前发展。”

商业航天是技术含量高、富含创新驱动的产业,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商业航天领域每年都有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和科技创新集中涌现,传统的卫星应用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相结合,使得商业卫星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一家位于成都高新区主要从事商业卫星设计研制、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以及空天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从2018年创办至今,已经成功研制并发射了16颗AI卫星及载荷。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专家陈志国:“我们的卫星运行在500公里的轨道高度,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可以快速更新卫星数据。我们基于卫星的这些数据,在卫星遥感的数字城市里面,可以以每分钟建设一平方公里的速度来建模。相比于传统方式,可以低成本、快速地大规模建设数字城市。”

多年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不管是技术、人才还是硬件基础,我国发展商业航天的优势明显。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

2023年,中国一共将270颗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涪城一号”在内,有137颗是商业卫星,占比65%。而执行这270颗卫星发射任务的有13次是由商业火箭完成的。据专家分析,2024年,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还将持续加速,未来5至10年,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5年内,我国在轨运行的商业卫星将超过1200颗。

为了抢抓商业航天发展重要机遇,北京、西安、深圳、上海、武汉、宁波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相关行动计划或是配套政策,加快航天全产业链布局。在上海,未来将围绕卫星制造、运载发射、地面系统设备、空间信息应用和服务等环节,加强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产业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产业推进处处长张珏良:“预计到2025年,我们上海将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年制造能力来打造上海箭、上海星。同时,我们还培育8家左右空间信息产业特色园区,最终形成2000亿目标规模的空间信息产业整体格局。”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商业航天未来广阔的产业空间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商业航天产业这种高技术与高端制造的组合,技术辐射面广、产业带动力强、关联产业多,还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

未来的商业航天,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当低成本、小型化、功能一体化的卫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商业航天将会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带动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庞大的卫星组网及应用将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

顾行发:“我个人认为,未来将是太空经济发展的时代,商业航天的发展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改变,它的变化不是加的关系,甚至不是乘的关系,而是幂的关系、指数关系,是跨越式发展的趋势,它会为我们整个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中最闪亮的、耀眼的一颗明星。”

太空科学和太空探索一直是人类科学的“新边疆”,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发展商业航天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商业航天包含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商业航天将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也为人类探索太空、实现太空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目前,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和成果,相信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也将步入快车道,助推我国太空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编辑:陈平丽 责任编辑:刘亮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