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230430 新征程上奋斗者 科技: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来源 : 央视网 2023-04-30 20:04 内容简介 关注
《焦点访谈》 20230430 新征程上奋斗者 科技: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3年04月30日 20:04
  •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才离开城市,来到农村。他们投身农业,植根田野,成为了“新农人”。他们懂科技、会经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推动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焦点访谈》 20230430 新征程上奋斗者 科技: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 栏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询>
精彩看点 更多 >
往期节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关闭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继续“五一”系列节目“新征程上奋斗者”。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才离开城市,来到农村。他们投身农业,植根田野,成为了新农人。他们懂科技、会经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也推动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今天我们就把目光投向他们,来看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这群乐于奉献、勇于创造的新农人的风采。

走进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田间地头几乎看不到劳作的人们,载重50公斤的最新型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作业喷洒农药,随着冬小麦陆续进入抽穗灌浆的生长阶段,这样的工作将决定今年粮食安全与产量。

提高生产效率的除了无人化机械,还有大田智慧数字平台,在这里,每一块农田都有自己的二维码,除了气象数据的实时呈现,从种到收的每一个过程都被记录在案。通过对农场实行数字化管理,如今,魏巧新农人团队所负责的2万多亩农田,全年亩产约2000斤,农田管理从1个人管200亩上升到300至500亩,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魏巧在今年两会的小组会议上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并获得总书记的勉励:“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

魏巧出身于农家,她的父亲魏云烽是镇江新区的规模化种田大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镇江调研期间,赞扬了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指出“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赵亚夫这样无私奉献的人。50多公里外的魏云烽看过新闻后,连夜给女儿魏巧打电话,鼓励她回乡来接自己的班。

江苏镇江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我们真的是三代人,我外公也是农田水利的高级工程师。有的时候他们问我,做农业真的可能是基因里面就有。其实大家都有一个梦,就是怎么来圆自己的农业梦。”

2017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魏巧与北京大学博士后丈夫孙振中,双双辞去工作,回到江苏镇江,在父辈创立的农业公司基础上开启了二次创业。对于两位高科技人才来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必须亲自体验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这样的创业一开始并不轻松。

江苏镇江新农人孙振中:“我开过拖拉机,做过机械维修,做过种植环节的抛稻种,拉稻种到田里,雇社会化服务队伍,最后把水稻收割,一直到销售环节,全链条。”

魏巧:“从实验室里非常规律的状态、室内的,突然之间来到户外,又进行了第一个农忙季,带着农民干,自己还想着干给农民看,第一年就两个字——疲惫。”

正是在一次次摸索和实践中,魏巧和孙振中把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提高生产作业效率作为主要抓手。当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很快带来了劳动强度的降低,以及效率的大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6年来,魏巧新农人团队改经验种田为科技种田,建立起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全流程模式,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农户一万余户,累计带动脱贫人数3000多人。此外,他们还积极同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机构加强合作对接,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数字农业雏形。

如何做好技术转化,让田间地头成为培养更多科研新农人的课堂,是魏巧近些年来不断摸索的另一个重要领域。这些年来,在魏巧夫妇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加入到了他们的团队中来。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调研中,对于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十分关切,指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近年来随着支持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农村已经成为各类人才大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和魏巧一样,他们扎根农村,凭着种养新手段、营销新思路,为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

位于广东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油茶种植基地,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苑立俭,正在介绍油茶树种的改造计划,事实上,就在两年多前,苑立俭还在上海从事着互联网科技业务,农业对于他而言陌生又遥远。

油茶种植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山茶油被誉为木本植物油之王,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位于北纬25℃黄金产油带上的广东韶关,有着近75%的森林覆盖率,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十分适宜油茶的种植。然而,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受制于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采摘成本高,市场不稳定,油茶产业却很难实现规模化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如何找准产业痛点,用科技赋能,发展规模化种植,打通产业链成为油茶产业从业者们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

2021年4月,苑立俭带领着团队正式扎根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成为一名跨界新农人,为了尽快熟悉油茶产业,苑立俭和他的团队扎进茂密的山林,在林间地头从零开始学习油茶种植生长的基础知识。

油茶虽然浑身都是宝,然而,通过对种植、生产等环节深入调研,苑立俭深刻认识到,光靠传统种植很难将产业化做强做大。要想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广东宝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苑立俭:“其实产业真的驱动力在市场端,只有市场端的驱动,才能倒推到生产端去搞各种研发赋能,然后再倒推到农业种植和种养,这样才能真正为农业、农民增收作贡献。”

一张来自广州碳排放交易中心的特殊证书,意味着这款茶油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全周期实现了“净零”排放,这也是全国首个山茶油碳中和产品。

苑立俭:“油茶林有固碳能力,同时我们在生产过程当中会有些能耗,但是通过我们的改造,比如说太阳能发电等,包括水处理置换技术,这种技术能降低一些排放,等于自己的排放被自己的种植做了平衡。”

针对消费群体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升级,在多家科研机构的指导下,苑立俭和他的团队对生产工艺和研发环节进行了新的改造升级,并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对油茶从种植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准把控。而除了用来榨油的茶籽,包括茶花、茶粕、茶皮等都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的形式,陆续被研发成数十种产品推向市场。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受益于油茶产业的稳步发展和产业链不断延长,仅苑立俭所在的企业,如今就已经在韶关当地带动了6000多人就业,收入逐年增长。油茶果已经成为带动农户致富的黄金果。作为新农人的苑立俭仍然在畅想着油茶产业的未来,继续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编辑:陈平丽 责任编辑:刘亮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