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平无奇文征明的大器晚成史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2月09日 17:46:14
央视网 | 2023年02月09日 17:46:14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公元1532年的一天,文征明来到老友王献臣的宅院叙旧。借着兴致,文征明临苏轼《洋川园池记诗》并亲手植下一棵紫藤。

王献臣的宅院叫拙政园。其后,拙政园几易其主,而文征明的紫藤韶华依旧。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征明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其中文征明寿命最长,传世作品最多。他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合称“江南四大才子”。

四大才子中的其他几位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可谓是技艺精湛,可是论综合素质排名,还得首推文征明。即使是眼高于顶的唐伯虎,也写信给文征明要拜他为师。

他写道:“想当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比你大几个月,但我愿意仿效孔子拜项橐为师那样拜你为师,我这不是口头上表示甘拜下风,我这是心里面,已经拜伏在你的面前。”

唐伯虎与文征明同岁,1470年出生,都属虎,两人少年订交,有着几十年的交情。写这封信的时候,唐伯虎与文征明都已经46岁了,经年老友怎么忽然这么高调表白、陈述平生呢?

文征明的选择

命运也许就是一次次选择的结果,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宁王朱宸濠给文征明和唐伯虎都送来了聘书和聘礼。文征明不动声色,说自己病了,无法赴任,把聘书和聘礼完封不动地退回。

唐伯虎却接受了,但他去了没多久就发现宁王有谋反迹象。唐伯虎当然不敢跟宁王直接撂挑子,最终他是靠着装疯卖傻才被宁王主动送回了苏州。经此一劫,唐伯虎对文征明是彻底服了,所以在从宁王府逃出后便写了上面这封信。

那么文征明是怎么能够在根本没去宁王府的情况下,就预判此事不可行呢?这就要回溯文征明的成长经历。虽然和唐伯虎多有重叠,但文征明的家教,唐伯虎是真没有。

被得天独厚的教育滋养

唐伯虎是天才型选手,出身于屠户之家,居然能够少年显名,江浙第一。相比有“神童”之称的唐伯虎,小时候的文征明要逊色很多,6岁的时候站立都不是很稳,说话也迟,到7岁的时候才能连词成句。家里人甚至疑心他不慧,只有父亲文林坚信“儿幸晚成,无害也。” 

当唐伯虎已经高中解元的时候,同岁的文征明还在第二次落榜中。但文征明的家教实在是太独一无二了。  

    

文征明的祖先可以上溯到汉代的蜀地太守文翁,传十一世到宋代咸淳年间宣教郎文宝,官衡州教授,属于衡山一支;文宝的五世孙文俊卿,元代官居镇远大将军;文征明的祖父文洪是文氏家族第一个立志以科举为出路的文人,虽然只是县高中的校长而已,但是他的路径选择影响了文氏家族,并且为文氏家族创作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文人交游圈。

  

文洪有三子,文林、文森、文彬,均立志读书,后来三人均进士出身。在古代,以读书为职业是艰苦而长期的投资。所以文家长期只能是君子固穷,文林初任永嘉知县的时候,因为俸禄没有及时发放,以至于无力照顾妻儿,只好把孩子送到了外公外婆家去照顾。这个被送到外公外婆家的孩子就是文征明。

文征明的母亲名叫祁守端,出身于商人家庭,其父祁旭曾在两都及闽广贸易为生。文林外出就学的时候,祁守端脱簪珥为笔札费,就是用嫁妆来资助家用。祁守端还能诗善画,有传世作品着色双钩竹一轴,这是文氏家族具有画才者的最早记载。

文征明的教育自小得天独厚,父亲文林秉承不惜一切代价,投资教育的家族理念,给文征明请了很多重量级的老师。

书法一对一的家教是李应祯,八股文老师是会试殿试“双料冠军”吴宽,绘画则师从沈周,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除了沈周,文征明还有一位老师是夏昶,文征明母亲的舅舅。明代人认为文征明的画“山水出沈周之右,写竹得夏昶之妙。”  

   

文征明受的教育在今天看来可是内卷的不得了,然而他却九次科举,都名落孙山。父亲文林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他:“你和唐伯虎是没有办法比的。唐伯虎就是个天才。你聪明有限,爱好又太广泛,所以考不到高分也正常。不过你综合素质好,长久来看,你和唐伯虎谁更优秀,还是很难说的。”

好不容易入仕为何又辞官?

尽管渴望入仕,但文征明并没有孤注一掷把全部的精力投入科举,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投入了自己喜爱的书画创作。伴随科举的一次次落榜,他的诗文书画造诣却日渐精深。书画成就、道德修为加之文征明在拒绝宁王聘请一事上显现的远见卓识,使他也获得了一个期盼已久的机会。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工部尚书李充嗣巡抚吴中,受刑部尚书林俊之托向朝廷举荐文征明。53岁的文征明以岁贡生的身份赴京准备参加礼部的考试。此时工部尚书李充嗣、刑部尚书林俊、吏部尚书乔宇都十分看好文征明,在台省诸公中称赞他的才华,所以文征明后来没有考试,直接被授翰林院待诏。

翰林院待诏是从九品,是翰林院最低的职位。明代不以科举出身任官,是难免被歧视的。当时就有不少同僚挤兑文征明,而且京城居大不易,薪水菲薄,又远离故土。三年之后,本有机会升迁的文征明坚决辞官回苏州了。

仕途上的失意对文征明的绘画事业而言却是幸事。公元1526年的冬天,回到故乡苏州的文征明全身心投入到书画中。文征明一生成绩斐然,能够与老师沈周一起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与他的勤奋不无关系。他每天晨起必练字,90岁仍能作蝇头小楷。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题宋高宗赐岳飞手敕词》是文征明90岁时的暮年之作。天津博物馆的《行书张一川小传》是存世的文征明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晚的一件,此作完成四天后文征明离开了人世。

文征明的人生看起来波澜不惊、顺风顺水,但这看似波澜不惊的背后就像唐伯虎所说:“虽万变于前,而有不可动者。”

文征明给自己立了“三不原则”。这“三不”是他用自己的权利自由来抗衡权力倾轧的手段。

文征明不是那种所谓的才气发露者,他的成功更主要的来源在于后天的努力和对自身操守的严格把持。从家教方面来说,苏州文氏家族的文化基因是那种典型的江南世家对家族文化积淀极为重视的表现,既优化了家族内部的文化环境,也催生了良好的地区文化环境,这也是明清江南地区文化世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文化基因就像文政明手植的紫藤,依然蔓延盛开于今日的苏州。

来源:《法律讲堂》、《国宝档案》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彭瑶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正在阅读:【穿越】平平无奇文征明的大器晚成史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