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230114 强信心 谋发展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来源 : 央视网 2023-01-14 20:03 内容简介 关注
《焦点访谈》 20230114 强信心 谋发展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14日 20:03
  •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焦点访谈》 20230114 强信心 谋发展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栏目信息
播放列表 更多 >
往期查询>
精彩看点 更多 >
往期节目 更多 >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关闭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播放列表 关闭

正在加载...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继续“强信心,谋发展”系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在2023年这个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科技创新,各地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如何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如何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来听一听五个副省级城市的主要负责人怎么说。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突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

  从一根光纤起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光谷”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

  围绕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目标,武汉将加快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武汉围绕‘国家所需、武汉所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力推进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政策统筹衔接,发挥好政府组织作用,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武汉贡献。”

  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集聚优势资源合力攻关,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成都是我国西部经济高地。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了2万亿元。为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成都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党的二十大报告之中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到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重大部署,我们要更加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局,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加快科创要素的集聚,优化科创人才发展环境,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全局贡献成都力量,同时也是以科技创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江苏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经超过88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万余家,独角兽企业17家。

  南京自然的紫金山为人熟知,如今,“创新的紫金山”也正在崛起:紫金山实验室创造了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六个全球第一”;紫金山科技城里数百家科技型企业也正在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一个个科研成果落地成金。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创新的紫金山’支撑着南京的高质量发展,也对南京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再造带来整体性重塑、系统性变革,也并必将催生质量之变、结构之变、效率之变、动力之变。我们将聚创新之能、集人才之势,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加快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使产业筋骨能够更强劲、企业细胞能够更活跃、科创森林更茂盛,让古都南京焕发出不懈创新的时代动力。”

  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近年来,之江实验室等7家省实验室落户浙江杭州,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55个“名校名院名所”项目被引入杭州。硬件方面的提升为产出更多科技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了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杭州打算推出更多“软服务+硬举措”。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整个平台成果转移转化上面,作为政府要解决好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主要以市场企业为主体,我们做好衔接,也加大这方面的政策资金引导,把创新链从头到尾全产业链彻底打通,把创新变成全生命周期的活动,形成闭环循环,在杭州,创新从思路一直到最后落地都有相关的政策、资金、人才保障,创新驱动真正能够落地。”

  创新驱动能够落地,离不开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制度性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山东济南全力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目前,科创金融专营机构体系初步建立,全市设立科技支行等特色银行机构20家、科技特色保险机构7家,科创企业贷款余额1274.7亿元、同比增长16.2%。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这说明济南在金融服务能力上实力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要巩固好、利用好、发挥好这些优势,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生态和要素保障,进一步推动全市主导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市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全市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所有创新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湖北省武汉市科教资源丰富。武汉拥有各类高校90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人、国家级创新平台149个,各类人才总和304.29万。

  郭元强:“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的最大优势。我们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举全市之力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内陆开放融合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高地’,争创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和武汉一样,江苏南京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南京两院院士数、“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数、每10万常住人口中大学生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韩立明:“如何把科教和人才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想要扮演好‘四种角色’,也就是当好基础研究的组织者、创新要素的撮合者、应用场景的提供者、体制改革的推动者,潜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格局。”

  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

  以科技创新助力,成都正在加快培育两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高端能源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

  施小琳:“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以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协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让农业强起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满足发展需求的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创新体系。

  在山东济南,科技创新正为农业注入新动能。

  刘强:“2013年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省农科院的时候,要求我们要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聚焦种业创新,目前济南市奶牛育种相关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5%,居行业之首。”

  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的数量连续20年排在全国城市的第一位,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视觉智能等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结合杭州产业特点,未来,创新驱动将为杭州带来新动能。

  刘捷:“我们把创新制胜当成一种理念、一种导向、一种文化,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产业链的韧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我们将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无论在广度、深度、速度上都呈现加速度跃升的趋势。中国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有力支撑和引领,以人才强、科技强,支撑引领经济强、国家强,真正发挥好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关键作用。

编辑:黄佐春 责任编辑:刘亮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