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一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很不寻常的过程。国际环境风急浪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迎难而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果来之不易。
2022中国宏观经济稳定,首先体现在稳增长上。初步核算,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4.8%,二季度经济深度下行,增速回落到0.4%。三季度经济增速明显回升,同比增长3.9%,四季度又遇疫情,但延续恢复态势。专家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能达到3.3%左右。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今年预期3.3%的增长速度,依然是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0.5%、0.6%这样的水平,依然处于大国经济中间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 :“最近五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在所有大国中是最高的,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最大的。”
从民生领域看,今年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还体现在就业和物价保持基本平稳上。今年1—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7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
董煜:“疫情蔓延对消费服务业产生影响,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就业的需求。这种影响本来就已经存在,今年又叠加了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1076万,创下历史新高。在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就业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今年宏观调控最大成效之一。”
物价指标方面,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低于年初设定的涨幅3%左右的目标。
刘元春:“很重要的就是在一些关键物资上面采取了果断举措,成功应对了俄乌事件所带来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从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对各种供应链、产业链,特别是关键产品和零部件的供应链、产业链高度重视,对粮食问题和能源问题进行了重点部署。”
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在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和今年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取得的增产丰收。粮价是百价之基。今年,中央财政分三批向实际种粮农民下达农资补贴40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刘元春:“今年世界粮价平均上涨了接近20%,但是中国粮价保持了相对稳定。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了50%多,我们总体来讲保持供应链和价格的相对稳定,这得益于战略上的提前布置以及在今年所采取的一些特殊举措,我们要求‘保粮工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由于俄乌危机,国际大宗能源价格高位震荡,今年中国实施一系列能源保供稳价措施,在进口减少的情况下,加快能源生产,煤、油、气、电增产平稳,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特别是得益于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提前布局,我国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有力保障了能源安全。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94万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同比增长5%,风电同比增长15.9%,光伏发电同比增长32.2%。
董煜:“横向对比其他国家,中国在稳物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能够在国际外部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2022年中国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就业物价基本平稳,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其实来之不易。这是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和全球滞胀、奥密克戎疫情、俄乌冲突等超预期冲击的挑战下取得的。
刘元春:“在三大下行压力再叠加三大超预期冲击下面,稳住了基本盘,经济增长速度、就业规模、物价水平、国际收支状况都处于相对合理的区间,这表明中国经济有强大的韧性,表明中国疫情政策和经济政策相对合理。”
2022年为了应对三重压力和三大超预期冲击,中国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推动经济增速在二季度触底后平稳回升。特别是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统计显示,今年1月1日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超2.3万亿元,这是今年实施的力度空前的大规模税费支持政策,为的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增加企业现金流。留抵退税,就是对现在还不能抵扣、留着将来才能抵扣的进项增值税提前全额退还。河南禹州一家高新企业今年就获得增值税留抵退税430万元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70万元的支持,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超过1.6亿市场主体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今年以来获得留抵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3.1%,金额占近四成。除了减税缓税退税,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通过降低失业、工伤社会保险费率,缓缴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社会保险费,发放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为企业减负超过2800亿元。疫情三年来,国家多部门都在出台政策合力保市场主体。
董煜:“因为疫情来到第三年以后,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承受能力也在下降,更加脆弱,在这样情况下,我们需要政策着力点让它们能够更好地挺过难关。”
2022年中国经济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但发展的质量在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动能在积蓄增强。特别是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继续快速增长,在疫情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持续引领经济复苏。统计显示,1至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的增加值和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7%和23.6%,其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8.4%和35.6%,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提速。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背后,是我国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上加大投入和集中发力。
刘元春:“在高新技术上的成就,在各行各业进行全面地深入,它会产生系统性集成效应,从而使中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在全球贸易下滑的时候,还保持相对良好的态势。”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在稳步提升,还得益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一直在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随着新基建的发力,目前我国5G基站数超过220万个,世界领先,“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4000个,工业互联网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5.7%,培育了一大批数字化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集群。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提升至39.8%。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刘元春:“今年很多经济增长的亮点都体现在数字经济方面,传统的一些接触型服务业,出现了大幅度削减,我们所依靠的工业复苏里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推进,从而保证了产业链、供应链相对稳定。”
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在稳步提升,还体现在我们宏观调控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新基建和高技术产业成为扩大投资的重点,不仅有利于稳住经济大盘,也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后劲。统计显示,1至10月份,在基础设施中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2.7%,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5%。
董煜:“让新基建建设适度超前,今天在一些地方像‘东数西算’这样的布局,未来一定会对中国像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这就是有前瞻性的部署,也是跨周期宏观调控思路的体现。”
刘元春:“中国经济虽然在质的提升上面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目前依然面临着内需不足的压力,面临着中国经济增长还没有常态化的压力,依然需要在总量上进一步进行加大稳增长的力度,在结构上进一步促进新动能的增长。”
观大势,看优势。2022年中国经济这份来之不易的答卷,其背后是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明显的规模优势、有力的科技支撑,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构筑起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澎湃的动力。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