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周六)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于CCTV-1播出第八期。主持人撒贝宁、张舒越将分别带领“山水小分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围头村和广东省茂名市储良村,从海洋到果园,全方位感受乡村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海水里“鲍”发新活力,撒贝宁、那英凌晨出海喂鲍鱼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首几乎人人会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浓缩了围头村村民的人生态度。围头村被誉为“海峡第一村”,周边海域水质清澈,盐度高,适合发展鲍鱼养殖。2019年,因鲍鱼产量高、品质优,围头村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日益红火的鲍鱼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围头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最美渔村等25个殊荣。
鲍鱼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养殖周期长,且产量易受台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渔民而言,养殖鲍鱼是技术与耐心的双重考验,本期节目中,由主持人撒贝宁、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雨、歌手那英组成的“山水小分队”将在村民吴业挺的带领下,在凌晨4点出海,为鲍鱼清洁网箱上的泥沙、投喂龙须菜。在渔排上,长时间保持弯腰姿势,顶着烈日清洁近200桶网箱,让初次体验鲍鱼养殖的嘉宾们感受到渔民的艰辛,以及福建人特有的“爱拼才会赢”的态度,杨雨感慨道:“我们只不过是体验了几桶鲍鱼的清洗和喂养,但是这里的渔民十几年如一日的劳作,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渔民、老饕们常说的“一头鲍”“两头鲍”究竟是什么?撒贝宁能否实现出海前立下的目标,收获“一头鲍”呢?
2007年,围头村确定了“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十年初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二十年全力打造海峡名村”的方向标、路线图和时间表。村民洪小辉一家在当地经营餐厅30余年,从最初三四桌的小店面,到如今设施齐全的五层海鲜楼,他们见证了围头村的腾飞与发展。洪小辉回忆,过去村里的鲍鱼多靠野生捕捞,产量低,风险高。随着鲍鱼养殖的大规模铺开,原本至少需要8年才能长成的“一头鲍”,如今在围头村的养殖区不到两年就能出货。围头村的鲍鱼产量逐年提升,村民的日子也“更上一层楼”。
从传统的小渔村到现代渔业发达的“海峡第一村”,鲍鱼养殖就像一个强有力的引擎,带动围头村走上发展快车道。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希望将鲍鱼产业做得更优,并以此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个乡村,只要及时发展,哪怕再慢一点都没关系,它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
探访“储良龙眼故乡”,沙溢见证龙眼母树采摘权拍出历史最高价
“一树敢称雄,衍七省六邦,金牌共享名中外”,你可曾想过,一棵龙眼树一年的采摘权可以拍出73万的高价?储良村是中国金牌龙眼——储良龙眼的故乡,村里保存的储良龙眼母树从清朝中期栽种至今。上世纪80年代起,储良龙眼母树以嫁接、圈枝等方式,推广种植到国内外,至2019年全球储良龙眼种植面积超250万亩,储良龙眼母树繁育的“子孙”在全球超过亿棵。有了龙眼产业托底的储良村,乡村振兴发展如火如荼,储良龙眼母树也被当地村民视为“英雄母树”。
村民莫军谋是“广东首批荔枝龙眼古树守护人”,平日里,他不仅要管理照料储良龙眼母树,还需要指导当地果农剪枝、疏果,在种植源头把好品质关,守住储良龙眼好味道。本周的山水之旅,主持人张舒越将携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演员沙溢,与莫军谋一同采摘龙眼、烘烤桂圆,见证时代发展下龙眼产业的更迭与乡村振兴的“甜蜜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嘉宾们还将助力2022年储良龙眼母树采摘权拍卖大会。他们提前来到储良龙眼母树公园参与筹备工作,通过修剪坏果、披挂红绸带,让储良龙眼母树以最佳状态“亮相”拍卖会。在“山水小分队”的见证下,储良龙眼母树采摘权以73万元高价成交,再创新高。村民莫燕扬介绍,拍卖会的所得款项将用于管理储良龙眼母树、道路基建等项目。这令赵冬梅不禁感叹:“龙眼(母)树是储良村民的幸运,换一个角度来看,储良村民的勤劳发展这棵树,也是这棵古树的幸运。他们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互相成全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1月26日(周六)20:00档,让我们跟随CCTV-1《山水间的家》跨越山海,探访美丽乡村。
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