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精心打造的沉浸式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一播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这个节目在传播戏曲的传承、延伸中华文脉方面做出了扎实的努力,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让传统戏曲通过新的尝试活了起来,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的兴趣,吸引年轻一代对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强烈关注,让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电视媒体中有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空间。它的价值受到肯定绝非偶然,这次的努力也获得了观众的高度的认可。
一群各个艺术领域的年轻演员和艺术家们,也是戏曲艺术的门外汉,进入了这个节目,通过沉浸式的学习和体验,在戏曲名家的指点和帮助之下,通过排演剧目来实际地体验戏曲艺术,深入戏曲艺术的壸奥,尝试把握戏曲艺术的精华,让自己通过学习来领悟戏曲,通过体验来感受戏曲,通过表演来展现戏曲。学习、体验和表演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探索和接受的过程,也是个人艺术的提升过程,这些都在摄影机的记录之下,被观众看到了。这节目既有综艺式的展演和展示的过程,也有纪实性的学习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这些已经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的演艺人员的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跟随他们进入了一次戏曲的体验和学习之旅,把戏曲艺术的精华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示给公众。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重要的类型。戏曲一方面有其丰富的传统,这传统既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也传承着中国艺术的精华,也是中国文化活的精华和东方美学的重要的体现,有其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它也有其欣赏和感受的“难度”,有其和当代人生活的一定的距离和理解与欣赏的困难。如何在电视和新媒体中更好地展现戏曲艺术,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更好地传承这些艺术的精华,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电视艺术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尝试。《拿手好戏》则是另辟蹊径,用纪实的手法,将那些有影响力的演员、歌手们体验学习戏曲艺术的过程加以呈现,让观众能够看到戏曲的一招一式里面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和这些原本是外行的演员们一道,一起来无障碍地沉浸在戏曲艺术的世界中。在唱念做打的真实的学习的场景中,演员歌手从入门到得窥戏曲艺术的精华,观众仿佛和这些原本外行的演员们一道,感受了戏曲艺术的精华所在,也感悟了中国文化传承的内在的力量。这是传播为传承的有效赋能,也是传承给传播的坚实基础。戏曲艺术的传统和当代的传播手段和路径,有了一次相当充分的契合。这些演员歌手也都有自己的观众缘,也都有自身的影响力,他们的现身说法,更能够带动观众进入戏曲艺术。戏曲一方面是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不是不可理解的活化石,而是真实地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优秀的艺术类型。这个节目所创造的那种导师和学员的契合和精彩的电视艺术呈现,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价值。
在这种契合和呈现中,传统的戏曲被赋予了更强的传播的可能,在这些演员歌手的学习过程中被掰开揉碎地加以解读和认知,而几位极有分量的戏曲大家不厌其烦的点拨指导和演示,让观众得到了欣赏和理解传统戏曲的新的途径。过去往往仅仅能在台下欣赏的戏曲,现在是进入排练的现场和表演的后台,不仅仅是展示戏曲的“成果”,而且是展示学习实践的“过程”,这样独特的表现让戏曲真正活在了人们的心中。理解上更容易,感受上更直接,都能够使得传播所具有的力量得到更好地发挥。真正让电视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
而这样的传播也让传统戏曲的魅力被人们充分地感知。这里所选取的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都是中国戏曲中具有重要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的。也精心选择了具有影响力的戏曲名家作为社长,王佩瑜、何赛飞、小香玉、吴琼等都是人们所喜爱和熟悉的戏曲名家,由他们带领王宝强、李斯丹妮、郁可唯、尚雯婕等演员歌手进入沉浸式地学习,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一面是导师的言传身教,一面是学员的认真领悟,艰苦磨练;一面是传统戏曲的精华传承,一面是学员在学习中和自己所熟悉的艺术之间的融合和碰撞。这样的传承里其实包含着各种延伸延展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体验和感受戏曲艺术在当下生活中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和意义。观众和他们熟悉的演员一起和戏曲相伴而行,共同分享这些美好的时刻。这正是节目的价值所在。中国的传统戏曲本身所积淀的那些非凡的意义,那些深厚的积淀,通过具体的传承细节得到了充分的传播。让中华的文脉传承“扩圈”“出圈”,让人们能够有了欣赏戏曲艺术的更多的可能性。最终让人们在大汇演中体会到了这些演员歌手们的学习的成果,也看到了他们在学习中初步进入戏曲艺术的突出性成果,看到了戏曲传承的魅力所在。让人们既看到戏曲的博大精深,也了解到戏曲是普通人能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的艺术。观众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得到了许多真切的戏曲的知识。他们能够从这里入门,把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需要各种不同的形式、样态、路径,而《拿手好戏》无疑用独到的探索为传承的传播,文脉的延伸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它不仅是提供了一套让人欣赏的电视艺术的节目,也为我们提供了传播传承、延伸文脉的新的可能性。
作者: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
点击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