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真的是一种病?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2年09月01日 09:27:57
央视网 | 2022年09月01日 09:27:57
原标题:
正在加载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爱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觉得自己在社交的时候会紧张、尴尬,害怕说错话。

“社恐”自查与诊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当中,社交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可是当我们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当线上的沟通和娱乐方式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感觉社交成为了一种负担,甚至出现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说能发信息就不打电话,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等等。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恐怖症”,属于精神疾病中的焦虑障碍。障碍顾名思义,就是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患者内心会感觉痛苦、心慌,或者出现一些面色潮红、出汗、手发抖,心率加快,有的人是呼吸急促,或者呼吸短促,喘不上气来等等。医学上判断如果超过六个月都出现总是担心自己在公共场合或者接受一些特殊任务的时候会出现问题,就考虑属于社交恐怖症。 

但为什么没有被大家认识到,可能与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有关,周围的人都默认为是这个孩子比较内向,只是性格问题,而没有往精神层面去考虑。

为啥就“社恐”了?

对于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他们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宅”。

和外界的联系,只通过头脑的想象或者电脑的点击,这两个“脑”都回避了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你越来越喜欢你的头脑,相信你的头脑,可是我们头脑中对于外界的想象,都是真的吗?

其实未必如此。头脑擅长做题与学习,但如果用头脑来系统化地诠释情感,可能就会出大问题,比如说我们可能会过分地放大敌意,或者是将问题过度地归因于自己,与其在大脑中去纠结,不如投入到真实的世界中来,因为生命只能是“体验”到的,而不是“想”到的。

对于不少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不喜欢与人交际的原因,正在于此。很多人说,其实我不是排斥与人交往本身,而是反感不纯粹的交往,反感那些交往背后的目的和动机。

动机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但若太过在意动机,就意味着,你对别人很挑剔,对自己也很挑剔。结果可能就会导致你在交际中非常疲累,或者干脆隔绝自己,不与人交际。所以不能再过于在意动机。

我们再来看看“社恐”的另一个特点。有些人去到陌生环境之前,或者与陌生人交谈之前,会做大量的细致的规划,甚至在头脑里反复地演练好几遍,尽可能地把想到的一切情景都想出对策。为什么会这样呢?

控制感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所能延伸的空间。一个人的自我能延伸到何处,取决于控制感的范围。一个人生活得太简单、太宅,常是因为他的控制感只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发挥作用。进入大的空间,会让他失控。

新鲜事物会带来失控感,而一旦失控,他就会觉得别人会看不起自己,所以总要做好细致的准备,那么控制的是什么呢?失控的又是什么呢?

是想象中外部世界的敌意和自己内心的敌意。总是希望外部世界是按照自己预想中的模式发展的,希望自己得到的总是善意的回应,如果在一个细节上受挫,哪怕这个细节琐碎得不得了。那么自己也会感觉自己的意志被否定了。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这里需要提到心理学上的一个词全能自恋。成年人的全能自恋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我无所不能,你当然要按照我的要求来做;我无所不能,所以我能满足你的一切要求。全能自恋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如果你期待任何事情都是一百分,那就意味着你在持续不断地攻击自己,因为这根本就做不到。

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一个人的成长,要通过好的关系来滋养。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真切地去感受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要去体会体验成败得失,让自己被锤炼、被淬炼,然后才能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性化的灵魂。

这样一来,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是难以动摇你的根基,你也就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和一份从容。

“社恐”怎么破?

很多人失眠,原因是晚上头脑会特别清醒,会想很多事。他们最常想的是:“某事没做好,是因为我有多不好,为什么我就这么不好?我要是这么做,事情就不一样了……”其中占主要部分的内容,是自我攻击。自我攻击是最没有意义的事。你未必能让它停下,但可以告诉自己,这种自我攻击不是真的。

这种反思与自我攻击其实就是自我归因。它的背后是孩子式的自恋心理,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导致的,那与此相对的,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整自己的状态呢?

同时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如悲伤)得以流动。并且,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什么样的情绪,都要自爱。

再比如有些人特别敏感,他能敏锐地捕捉到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变化。而这个态度是好或者坏,会引起他内心极大的动荡。哪怕是远远走过的路人,咳嗽一下,皱一下眉头,他也会认为是自己惹了别人不高兴了。这种敏感背后的逻辑是,我发出声音,表达欲求,映照在别人的镜子上,别人不高兴,所以我的声音和欲求是错的。这种状况如何破呢?   

  

聊到这里,你是不是对社恐有了一些初步了解了,它不是所谓的潮流标签,没必要非得给自己贴上,它也不是洪水猛兽,真中招了,也别害怕,学会慢慢面对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在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得到滋养和成长。

来源:《读书》、《生活圈》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彭瑶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播榜 更多>
    正在阅读:“社恐”真的是一种病?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