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太可怕?如果给你一个紧箍咒……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3年08月01日 10:10:06
央视网 | 2023年08月01日 10:10:0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每到暑假,《西游记》的主题曲就会响起,这大概是70、80后,共同的童年回忆。

暑假如今依然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不过,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70、80后来说,暑假过得可并不轻松,远远不是一部《西游记》就可以解决的了。     

    

孩子的一日三餐得张罗,学习、出游也得安排,这都不是最累的,最累的是孩子的配合度,拖拖拉拉、乱扔东西都是小事情,各种鸡飞狗跳、瞬间晴天变骤雨也是常有的。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某些时候就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但纵然孙悟空火眼金睛、铜头铁臂,戴上金箍的他也收敛了很多,紧箍咒成为唐僧制约他的一件法宝。那么如果给你一个紧箍咒,你打算如何用到顽皮的孩子身上呢?       

使用说明一:家长不要发泄自己的情绪

紧箍咒的核心就是用约束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是不能做的。但拥有了紧箍咒后,也要按使用说明来操作,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纵观整部《西游记》,唐僧使用紧箍咒的次数并不多。一次是他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时,受到猪八戒挑唆,不仅用紧箍咒狠狠惩罚了孙悟空,并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出了取经队伍。后来师徒四人又在途中借住在杨老汉家,孙悟空执意打死了杨老汉的强盗儿子,这才引发了唐僧第二次用紧箍咒惩罚他。

尽管紧箍咒只用了两次,但唐僧在使用的时候也有操作不当的地方。第一,他是在情绪化的状态下使用的。家长教育孩子,从最严厉的又打又骂,到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刺激性语言,比如:“你看你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我看你将来一事无成”等等这种语言的虐待;再就是碎碎念,“孩子,你要用功了,你不用功,将来怎么办”。  

家长使用任何一种让孩子带有一点点身体痛苦或者精神痛苦的方法的时候,都要注意,你是为了服务孩子本身的成长,是为了对他更有用,还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

你有一个紧箍咒,你可以念。但当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也正是他的大徒弟痛不欲生的时候,当他在享受一种力量感、一种权力感的时候,是否想过,怎么样让悟空能真正转变,能不能留一手,让悟空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孙悟空两次离开,都不是他自己要走的,都是唐僧气一上来之后,说我跟你断绝关系,孙悟空还找台阶下,说你能不能把我这个箍给摘了?你要是没本事摘了,我就不走。

唐僧说我没本事摘了,但是我也有办法,很有仪式感地跟你断绝关系,于是写了一个贬书给孙悟空。

孩子其实并不想和父母之间真正地决裂和脱离关系,而很多时候,会说出绝情的话的往往是处在失望情绪下的父母。

使用说明二:事前提醒优于事后惩罚

试想如果在孙悟空把人打死之前,当他棍子一挥起来,唐僧就念紧箍咒,他一晃悠没打上去。然后唐僧说:“悟空,教训他们一顿,让他们受些皮肉之苦,但勿伤他们性命。”将惩罚式教育变成事前精准的目标指导,这时,也许悟空就真的学到东西了。

比如孩子打游戏,你跟他约好,今天咱们只打三十分钟,快要结束的第二十五分钟的时候提醒他,还有五分钟。然后快要到时间的时候,你过去拍拍他,说今天到此为止了。

孩子有点难受,但是仍然坚持拿走,因为我们事前说好的。

你拿走之后,他今天守约了,你还可以表扬他。做到事前干预,不要宣泄情绪。不要讲绝情的话把他赶走。

紧箍咒很强大,但它终究只是外部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西游记》原著里,经过了一次鱼死网破式的矛盾,因为杨老汉的儿子,孙悟空被唐僧不知念了多少遍紧箍咒,最后就已经造成人格分裂了。所谓六耳猕猴其实就是孙悟空的另外一个自己,如来说:“汝等皆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

一颗是向善之心,一颗是邪心、妄心。两颗心竞争的结果,最后被如来点破的时候,那个初心、善心杀死了他的邪心、妄心。从此以后,孙悟空就只有一心了。

一开始的时候是唐僧碎碎念,说很多话,悟空受不了。越到后来,你会发现,孙悟空话说得越来越多,给他讲很多道理。

一个家庭当中,父亲总要把最终的权力慢慢地过渡和交接到孩子身上,同时交接的还有一种成人感。如果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象征父子的话,紧箍咒起到了调节权力交接过程当中的柔和化的作用。

使用说明三:巧用情绪的杠杆力

唐僧有一次念了好久紧箍咒,结果孙悟空超限抑制了。超限抑制又叫保护性抑制,当刺激超过限度,细胞里就会引起抑制,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如动物的假死状态。

如果父母情绪的这种爆发力,或者说对孩子的严厉程度,总是处于超限抑制的状态,孩子慢慢地就会对你更细腻的情绪,感受不到。 

   

于是就像情绪的杠杆,你这边力臂越来越短,你就发现你要用天大的情绪,天大的惩罚,才能撬起他一点点变化。

但如果你平时比较克制,能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或者有敏锐地观察对方情绪的能力的话,在情绪杠杆力中你力臂就特别长。当有一天你坐在那里,突然叹了口气,孩子可能都会一惊,反思自己是不是哪儿做错了。情绪的杠杆力特别强,一下子就撬起他好多改变。   

       

父母要致力于培养出这样的紧箍咒。当这样的紧箍咒出来后,你的孩子就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去领受你交接的权力和成人感的准备。

使用说明四:积极赋义 帮助孩子走向自律

电影《大话西游》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心清明了,当他把金箍戴在自己头上的时候,那一瞬间就好像是他决定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约束,然后有一种责任在肩的感觉。  

从那一刻起,紧箍咒已经不是别人给他念了,他已经开始从他律走向自律。

一个孩子他需要接受约束的时候,你告诉他,你在有天性,奔放能力的同时,我给你附加上成熟稳重这种能力。

无论他身上出现什么特点,别人可以把它定义为缺陷,你可以把它定义为优点。给他做加法,他便有了积极赋义的感觉。   

当把外在的约束变成孩子内在成长的需要,孩子就会觉得无比地自由,也会感受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心理访谈》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彭瑶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播榜 更多>
    正在阅读:暑假太可怕?如果给你一个紧箍咒……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