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活了1.5亿年的长江白鲟,如今却永远消失了……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2年07月22日 17:02:20
央视网 | 2022年07月22日 17:02:20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今天,一则消息冲上热搜: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根据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不过,早在2019年12月,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就透露,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而上一次看到活体长江白鲟,是在2003年……

可以说,很多人对于长江白鲟的认识属于“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水中大熊猫”最终没有像大熊猫那样活下去

长江白鲟是距今1亿50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因为体型巨大而被称为“淡水鱼之王”。白鲟成年最大的能长到7米,可重达上万斤,因此在长江渔民口中,自古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俗语。这里的“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而“象”可不是大象,而是指白鲟。

白鲟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食鱼类。与大部分鲟鱼一样,白鲟也是“溯河产卵洄游型”。鲟鱼主要生活在北半球大江大河和近岸浅海地带较广阔的水面。作为海洋与河流信息和物质交流的重要纽带,是生态状况的指示性物种,也是衡量北半球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可靠指标。

20世纪七十年代时,长江一年捕获20几吨白鲟。“等到想起来保护、人工繁殖,晚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等人是最后见过活的白鲟的人。

到了1989年,白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于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2009年再次评估时被确定为“极危(可能灭绝)”。

2022年7月21日晚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



(图源:IUCN 红色目录)



2003年失之交臂,长江至今再无白鲟

白鲟原本是危起伟研究的对象,他没想到,“2003年以后,我就没得研究了”。

大学毕业后,危起伟被分配到长江水产研究所,除了做中华鲟监测之外,经常能接到渔民打电话,说江边码头附近又发现一条死白鲟。他刚一参加工作,经常就是处理这种“简单”的事情:解剖尸体、测量大小……没想到,后来连类似的电话也基本接不到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水产所就设想能不能养殖白鲟,将物种保护起来。但是受科研技术水平所限,研究人员连渔民发现的受伤白鲟都没能救活,更别说人工保殖。

(未能救活的白鲟)

没办法,科研人员就先去研究中华鲟,最终克服了中华鲟养殖技术的瓶颈,也给其他鲟鱼的保护带来了希望。

作为世界上最后见到白鲟的人之一,危起伟对他们最后一次追踪到白鲟的场景记忆深刻。

2003年1月24日,水产所接到一个电话,说宜宾捕到一条白鲟,你们来不来救?

当然要去!

研究员们奔波两天两夜赶到现场,全力抢救,把所有已有的中华鲟救助技术都用在这条白鲟上,最终救活了这条鱼。这是一条长达3.53米长的大白鲟,水产所肯定不可能养活这么大的鱼,所以研究员们将它打上标记后,放流回长江。研究员们希望,随着这条鱼去找它的产卵场,我们也可以获得更多白鲟种群的信息。

放流后,白鲟顺利游走了,研究员们就开着船一路跟随,没想到在宜宾九龙滩江段,船只触礁。当时正值大年二十九,大家都回家过年了,修船工人都不好找。等大年初二船修好后,鲟鱼的身影却再也找不到了。

关于白鲟拯救的相关课题,他们研究了八、九年,储备了繁殖养殖技术、雌核发育技术、雄核发育技术、生殖细胞移植技术。危起伟说,也就是说,只要白鲟现在还有一条活的,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帮助逐步恢复白鲟的群体。可现在,我们就是一条活体都见不到。

从2003年那次之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白鲟。

长江禁渔十年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不止危起伟,很多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研究者,都有同样的心痛。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刘仁俊主要研究长江白鱀豚,但是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却眼睁睁地看着白鱀豚消失了。所幸的是,通过对白鱀豚的研究,研究员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江江豚保住了。

长江自古以来便养育着我们中华儿女,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浩浩江水哺育着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有424种鱼类,光特有鱼类就有183种。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线索可以一窥长江生态链的丰富,这四种常见的经济鱼类都有各自的食物(底栖生物),种群数量远大于青草鲢鳙,而这四种鱼类又是白鲟、江豚等鱼类的食物。长江流域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而鱼类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是晴雨表。

1954年,长江流域渔业捕获量接近四十三万吨,长江里的鱼多到“一网下去,船都承不起”,到2011年,渔业捕获量不到十万吨,用普通的网具在长江里,可能一天几乎打不到鱼。长江流域生态越捕越糟糕,鱼越捕越少,渔民也越捕越穷。长江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状况非常不乐观,鲥鱼、川陕哲罗鲑、长江鲟、中华鲟、胭脂鱼,这几种鱼的自然繁殖都已经受阻。

人类的活动、环境破坏、掠夺性开发加上“竭泽而渔”的过量捕捞,让长江生态破坏十分严重,鱼类栖息地丧失。研究人员曾将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进行放流,但放下去有限的中华鲟,逃不脱鱼网鱼钩甚至炸药;长江沿岸的污染,也让许多鱼类先天畸形、体内残留有害物质影响繁育……

生物的繁殖是遵循规律的,一旦后代数量太少,鱼类就不可能完成交配,更不可能将种群维持下去。1988年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的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如今只剩其二。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白鲟灭绝,剩下的中华鲟和长江鲟的状况也非常不乐观。据2018年长江淡水豚科考结果,江豚的种群数量仅为1012头;到今年,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野外生存状况堪忧……比白鲟稍稍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目前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需要更大的努力。

这些长江流域旗舰物种数量的急剧减少和消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施行。

近年,我们能够时不时在社交网站上看到有人观察到长江中鱼群自由游弋的场景,有时还可以偶遇到江豚野外种群,长江流域的生态正在休养生息中逐渐恢复。

(江豚)


内容来源:开讲啦、第一时间、中国网、IUCN官网等。

点击查看全文

编辑:马思文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播榜 更多>
    正在阅读:地球上活了1.5亿年的长江白鲟,如今却永远消失了……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