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调结构转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优势互补 发力协同创新
来源 : 央视网 2016-07-16 19:09 内容简介
[视频]【调结构转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优势互补 发力协同创新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6年07月16日 19:09
  • 视频简介
    [视频]【调结构转方式·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优势互补 发力协同创新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涵盖上海以及江苏、浙江、安徽部分地级市,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日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将在更高层次上引领该区域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新闻联播》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调结构转方式 长三角城市群调研行》,为您报道当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坚持改革的故事。今天首先来看长三角如何发力协同创新。

区域协同创新,钱谁出?活谁干?不同省市的目标如何统一?资源流动怎样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上海和周边城市的科研院所、创新平台,探寻三省一市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

上海干细胞产业基地主任刘中民:“需要多少资金支持,我们来安排,包括做一些大动物的实验。”

上海干细胞产业基地理事会上,主任刘中民传递给专家们的意见很明确:做干细胞研究,咱们不差钱。让他有底气的,是上海市政府牵头成立的产业基金,首期2.55亿元,基地50多家长三角城市科研机构和专家,都能共享。

上海干细胞产业基地主任刘中民:“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都可以获得自己各自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联盟的基础和核心,而不是每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做成。”

在上海干细胞产业基地,来自浙江的肖磊博士告诉记者,他的科研需要GMP实验室,需要有资质的合作医院,这些资源在其他城市不好找,但上海却很方便。现在,他频繁往返于上海和之杭州之间,利用上海的科研条件搞实验,再带着成果和资金返回江浙搞生产。

杭州斯丹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磊:“50%的时间在杭州,50%的时间在上海,在杭州主要是安排我们的临床实验和中试工厂的建设,在上海主要是跟干细胞基地,利用它GMP设施,进行小规模细胞生产。”

近两年,像干细胞产业基地这种协同创新平台,在长三角不断涌现。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协同创新既是远景目标也是现实需要。上海科技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转化空间有限。长三角其它城市空间广阔,科技资源却不如上海丰富。

现在,长三角这种协同创新正在制度化、规模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相继出台政策支持区域产学研协作。正在完善之中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有8396台科学仪器,139个重点实验室,236个技术中心,全部由长三角共享。上海干细胞产业基地上,来自长三角的专家们已经在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骨关节炎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杭州斯丹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肖磊:“我们完成了26例晚期复发难治白血病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实验,现在疗效达到23个病人完全缓解。”

长三角三省一市不仅由政府搭建科研共享平台,也借助市场手段,盘活科技、产业、金融整盘棋。去年5月份,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已经有60多家科技中介入驻,提供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产业孵化全链条服务,打通了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颜明峰:“要为整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和战略转型来提供服务,要建设相关的项目资源,需求资源,资本资源,把这些资源平台汇聚到我们这里,然后再去跟整个的长三角去辐射。”

目前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已经开建分中心5个、收集企业技术需求2000余条,促成交易额3000多万元。

根据《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下一步长三角地区将设立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深化区域创新研发、集成应用、成果转化协作机制。

【编后话】

长三角城市群在创新上,从“一指禅”到“握成拳头”,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合作,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协同创新,关键就在于将优势互补,在于整合创新要素。综观发达国家创新发展的实践,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和区域界限,实现地区性的协同创新。当前,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进军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发展也处在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这些都要求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协同创新的巨大潜能。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
全部评论
热播榜 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