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新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有一个目标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就是未来五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要做的事儿着实不少。作为治国理政的崭新课题,“健康中国”不仅意味着医疗能力的提升,还包括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善。来看今天的《数说“十三五”》。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最简单的一个数字,但是它远不是在生日蛋糕上多插一根蜡烛那么简单。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幅76%,目前已经达到76.34岁,超出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如果到2020年,再增加1岁,到77岁,就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当然这里说的是全国。不同区域,预期寿命并不平均。2015年,北京人均预期寿命81.95岁,而在青海则是71.7岁。怎么才能补齐这个差距呢?
“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中西部贫困地区。未来五年,这些地区的每个县都要重点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并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按照这个测算,百姓正常步行2公里左右就能赶到最近的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重症监护、血液透析等治疗,不出县就能解决。同时,未来五年,我国将规范化培养50万名住院医师,最终实现每万人口有2名全科医生、25名执业(助理)医师和31名注册护士。
针对母婴等特殊人群, “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有安排,未来五年,我国要新增8.9万张产床,产科医生和助产士力争增加14万名,到2020年,每1600多名儿童就能拥有1名儿科医师,最终实现婴儿死亡率(7.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5‰)和孕产妇死亡率(0.18‰)的进一步降低。
未来五年,涵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医疗保障网将越织越紧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将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实现信息动态更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也将全面建成。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未来,随着一项项新政策新举措的出台,这张覆盖13亿多人民的健康保障网,将让“健康中国”不再是个梦想。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