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240818 古老大运河 时代新风貌
来源 : 央视网 2024-08-18 20:02 内容简介
《焦点访谈》 20240818 古老大运河 时代新风貌
简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4年08月18日 20:02
  • 视频简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中国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焦点访谈》 20240818 古老大运河 时代新风貌)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中国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的保护非常重视。2023年9月,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那么,申遗成功十年,今天的大运河是怎样的面貌呢?

不久前,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个名叫“运载千秋”的展览甚是火爆。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多件文物,绝大部分为首次展出,备受各界关注。 

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十年间,沿线各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利用,让古老的大运河重新焕发生机,成为真正属于百姓、造福百姓的大运河。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大运河流淌千年,始终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是维系人民情感和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实施大运河申遗保护,提升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改善了大运河沿线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打造了大运河两岸民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大运河文化“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其中首要的就是保护好大运河沿线的珍贵文物和文化遗迹。十年来,沿线各地都在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在扬州,当地在古城修建中采用精细的技艺,保留了古城原汁原味的风貌。

浙江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其核心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南起点的地标——拱宸桥一带。得益于大运河,近代这里成为杭州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随着时代发展,工业外迁后,留下了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厂房,以及清末民初民居建筑。

大运河申遗成功后,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近年来,这里完成了保护性修复,拓展了航道,并打造了这个历史文化街区。“桥上行人桥下舟,茶香酒馥曲无休”的诗意场景由此再现。

今年75岁的费玉根老人,他的家就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小时候他跟随父母在大运河上跑船,退休前从事运河船只的维修管理工作,他亲眼见证了这些年大运河的巨大变化。

费玉根:“原来只有小船在这里运输,二十吨左右、四五十吨左右,现在上千吨的船在这里运输。”

目前,这条历史文化街区仍保存着19世纪以来形成的“街巷里弄”格局,3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与之相伴的老厂房、老仓库都得到了保护和修缮,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浙江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这里既有原来的老的生活延续,又有新的业态导入,包括这些老厂房改造的博物馆群落,形成了一个复合的城市生活公共空间,是和我们中国大运河的大型活态线性遗产这个活态特征非常吻合。”

在河北沧州市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对大运河沧州泊头胜利桥沉船遗址出土的100多件文物进行整理修复。

浙江湖州市,为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河水上涨对运河文物古迹造成的风险,文保部门正对大运河南浔段的河堤进行全面巡查。不同于过去,现在巡查人员有了千里眼,借助浙江省开发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数字化巡查,一旦出现风险点,系统会自动预警,工作人员就能精准快速处置。

在湖州市南浔区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平台,对比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现场巡查汇集起来的图像和数据,分析历年来大运河南浔段房屋建筑、水域、植被等地面覆盖物的变化情况,对大运河提供更有力的保护。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文管所副所长纪承:“收集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相关数据,可以直观了解遗产地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及时掌握防范处置各类风险。”

要保护好大运河文化,不仅要保护文物古迹,还要保护好大运河及沿线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以改善运河生态为契机,提升沿线百姓的居住环境质量,造福沿线百姓。

十年来,运河沿线城市坚持“保护优先”,对运河生态进行综合整治,改善水质和周边环境。现在,岸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河良好生态已经重现。

扬州的古邗沟是大运河的原点,曾几何时,古邗沟的周边分布着一些砂石厂和污染企业,给当地生态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申遗成功后,当地对这里进行统一规划,采取措施彻底整治污染。

为了让大运河生态得到全面恢复,2022年,水利部和京津冀鲁4省市联合协调,启动了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行动,通过优化调度各类水源,使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再次全线通水。

复苏的大运河不仅可以回补地下水,还可以优化沿岸地区的生态,让两岸更加宜居。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也是先行启动运河生态修复的地区。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穿,流动的水量明显充沛,这也让运河北京段的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水生生物种类增多,生态得以修复。

穿越2500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大运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沿线各地依托自身资源和特色,传承运河文化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无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运河两岸生根开花。

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内保存完好的唐宋“里坊制”格局街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地利用这些千年古巷,和当下人们的需求相结合,打造了传统与现代特色兼具的运河文化街区。

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顾风:“保护固然重要,把物质的文化遗产固化起来,固化起来以后你没有利用它就没生命力,所以我们要跟人结合起来,要跟人的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

乘船在运河上夜游,观赏运河夜景和传统演出,是扬州大运河别具特色的项目。游客只要能背诵几首与扬州有关的唐诗,便能免费入园体验夜游。把传统文化与旅游场景融合在一起,这让许多外地游客了解并喜欢上了当地的民俗和文化艺术。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像扬州一样,运河沿线的许多城市都在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给人们的生活注入新的内涵,让沿线百姓因大运河而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江苏淮安的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华灯初上,这里成了市民的休闲胜地。在运河北岸的待雅亭里,一出经典淮海戏正在上演,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市民驻足观看。

运河边的演出不仅给市民以美的享受,也让淮海戏这样的传统文化穿越时空,成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新时尚,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18岁的孙玥从小是河畔戏台的忠实观众,如今她也开始系统地学习淮海戏,在她看来,在河畔的露天戏台看戏更能体会戏曲中的韵味。

当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在建设,沿线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建设正在持续推进,市民公园、文创园区等多元文化空间不断增加。承载着新时代新文化,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新的活力。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以来,国家文物局会同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法律、规划体系,持续推进考古调查发掘和遗址保护。同时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改善环境景观风貌和运河人居环境。”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运河推选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年度优秀案例,大运河保护的中国案例、中国经验获得世界赞誉。

悠悠运河,沟通南北,连接古今。十年来,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不断有新进展,千年大运河绽放出时代芳华,推动着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中国经验。申遗成功十周年对于古老的大运河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向未来,我们要立足高远,进一步推动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全方位保护,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让这条“黄金水道”在新时代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厚重的文化力量。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