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这些大江大河,我们也从小就知道。江河奔腾,润泽万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但在过去,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一度非常突出。祖国的大江大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的考察调研足迹行至大江南北、大河上下。这十年,我们的江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在哪里?
10月1日至7日,聚焦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淮河、珠江、闽江、塔里木河、万泉河、京杭大运河等十条江河,中央主要媒体逐一开展报道,全方位展现江河奔腾的壮美自然画卷和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
以江河为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江河奔腾看中国》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带领观众和网友走近一条条大河。
空中、陆地、水下,全方位、多视角、伴随式,《江河奔腾看中国》,首先带着大家看到的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大美中国。
珠江“八口入海”,联通世界。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依江发展,珠江入海口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这里,也是被称为“水上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约460万平方米,入海口处大部分区域都囊括其中。珠江航道如此繁忙,经济价值如此之高,那快速的发展中生态能不能优先?怎么优先?搭乘保护区的作业船,记者带着观众来到了现场。
不仅是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内禁止可能对中华白海豚造成直接危害甚至是间接影响的活动。过去十年,这里的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不断增加,现在已经有2500多头,成为全世界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
不仅水更绿,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理念指引下,江河安全的保障能力也在大幅提升。
淮河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曾因下游排水不畅,历史上是有名的“灾害河”。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治理”,上游的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灌溉供水工程投资50多亿元,历时3年的建设,已经完成70%。下游的江苏,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今年7月开工,将进一步大幅提升淮河行洪能力。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茂山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水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我国江河流域的系统治理工作。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重,由上一个十年的0.57%下降到0.31%,这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
《江河奔腾看中国》的镜头下,绿水青山、江河安澜、人水相亲、城水相融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滚滚碧浪中,《江河奔腾看中国》还带着大家看到了江河流域腾跃发展的活力中国。
除了繁忙的航运,以绿色、创新为特色,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贵州打造大数据产业;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正在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福州市发展数字经济,沿江流域各地正在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不仅是看到大枢纽、大航道、大城市承载的大发展,潮起潮落、腾跃发展背后是人间烟火和热气腾腾的百姓生活。
《江河奔腾看中国》还把镜头移动到流域的一个个小村镇,聚焦这里众多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和他们身上的中国精气神儿。
位于山西吕梁大山里的碛口镇,是明清时期有名的黄河古码头。今年68岁的李世喜,十几岁就在黄河岸边做起船工,遇到逆风或激流时,他们喊着号子,背着纤绳,一步步往上拉。艰辛惊险的船工生活,不仅练就了老李搏击风浪的本领,也磨练出他坚毅果敢的性格。
后来,公路、铁路修了起来,碛口水上交通枢纽的地位逐渐消失,当地经济失去了支柱,老李也没了活儿,于是他就打零工养家。一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依托独具特色民俗风情、黄河风光,当地决定走发展文化旅游的新路子,不服输的老李,带头搞起了民宿。
凭着这股精气神儿,碛口古镇一年一个样,不仅脱了贫,去年还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除了开民宿,老李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纤夫传承人。古镇越来越热闹,老李和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除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呈现的精彩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也刊载了系列报道,以江河之美映衬时代之美,以江河之变反映国家之变,以江河之兴展现国家之兴,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陈茂山说:“这是一次生动的国情、水情教育,也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故事的一种成功尝试,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治水思路、江河战略引领下,我国流域治理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完美呈现。”
江河奔腾、川流不息,新时代的中国蒸蒸日上、日新月异。跟随《江河奔腾看中国》,我们看到了活力中国、绿色中国、大美中国,看到了从南到北各大流域生态治理的成效、经济发展的盛况,以及依水而居、人水相亲、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图景。江河之美,映衬着国家之美,江河之新,展现着时代之新,从南到北,滚滚江水奔腾着新时代的精气神儿、流淌着新生活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