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沿线数十座城市。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期盼,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为了让运河重焕生机,水利部启动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通过优化调度各类水源,使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在不久前再次全线通水。
4月28日,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来自岳城水库的水滚滚向前,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河水汇合,进入南运河。同时,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从杭州到北京,京杭大运河实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全线通水。
京杭大运河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全程1789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且仍在使用的古代运河,不仅具有内河航运、防洪排涝、供水、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而曾经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黄河以北段的一些河道上出现了断流。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说:“黄河以北从气候的禀赋来说降雨少,华北地区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人口增长,所以取用水量大,从河道也要取水,所以导致部分河流出现断流现象。”
断流不仅影响了运河原本的航运功能,也使得沿岸的水生态环境恶化。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这一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并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
为了让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迎来世纪复苏,此前,水利部联合沿线各地政府,整治清理河道,并对入河排污口进行排查,严禁非法排污,确保水流能够畅通、清洁。在这基础上,水利部门综合考虑流量、降水量和蒸发量等因素,制定了大空间尺度的多水源配置方案。
今年4月,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启动。通过统筹调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供水、黄河水、本地水、再生水等多种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的河段进行补水。
刘志雨说:“黄河以北南运河、卫运河、小运河的部分河段常年断流,所以重点是补这三条河的部分河段。”
1789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犹如血管贯穿南北,全线通水让这条古老的运河重生脉动。在此之前,水利部门已经做过了大量调研,分析、预测复苏运河给沿岸带来的变化,而此次全线通水,让设想变成现实,其中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大地之下。
沧州位于京杭大运河北部,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0立方米,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可就是这样一座缺水的城市,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玉米产地,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不得不长期依靠地下水维持。
河北省沧州市水务局二级调研员樊永治说:“沧州的地下浅层水大部分为咸水,咸水区面积占到了60%,这部分水不能用于农业灌溉,用于农业灌溉的浅层水,只占全年农业用水的18%,不得不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一般指的是位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深层承压水。相比于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无法通过降雨补给,只能通过周围的潜水缓慢补给,一旦开采,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有效地补充。
樊永治说:“超采地下水,这层水减少了,承压能力弱了,地面上的一些建筑物有可能会出现倾斜开裂。”
大运河贯通补水行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这次的补水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4省市,9个地级行政区,41个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县。补水行动从4月开始,将一直持续到5月末,正好是华北地区农作物灌溉季节。在此期间,沿岸缺水的地区可以直接从大运河中取水。潘秀娟是沧州青县的种粮大户,今年田里引来了运河水,让她感受到了运河复苏带来的实惠。
本次的贯通补水行动,预计补水5.15亿立方米,这将解决天津静海区、滨海新区,河北的沧州和衡水约60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这不仅给像潘秀娟这样的沿岸农户带来了实惠,同时还可以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回补重点超采地区地下水。
水利部水文司地下水监测处处长许明家说:“水补到河道里,通过河道入渗,水回补到地下水。在补水沿线2公里范围内一共有39处地下水监测井,地下水水位上升或者稳定的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由74%提升到79%。”
随着后续补水行动的开展,地下水资源状况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改善。复苏的运河不仅可以回补地下水,还可以优化整个沿岸地区的生态,让运河两岸更加宜居。北京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也是先行启动运河生态修复的地区。这次全线贯通补水后,会为这段流域的水质和生态带来哪些影响呢?记者跟随北京水文总站水生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登船进行实验测量,感受运河流动的生机。
水质是评价水生态环境的基础性指标,据专家介绍,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流动的水量更加充沛,由此也让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而要想更加全面地了解运河生态修复的情况,深入验证运河复苏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要调查河道内水生生物的情况。
记者跟随北京水文总站水生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网捕实验,在实验中不仅见到了多种鱼类,还见到了水生态指示性生物鳑鲏,有它存在也说明大运河北京段整体水生态健康。实验后,工作人员将捕获的鱼类重新放归运河,并给记者介绍了这些实验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只是一个缩影,随着后续补水行动开展,沿岸的生态治理也将逐步推进,古老的运河将焕发更多的绿色生机,让城市更宜居,也让与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重焕活力。运河纵贯南北,连接起“诗画江南”的吴文化、“漕盐都会”的淮扬文化和“十朝文枢”金陵文化,展现着它作为活态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淮安的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华灯初上,这里成了热闹的市民休闲胜地。在运河北岸的待雅亭里,一出经典的淮海戏剧目正在上演,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市民驻足观看。
运河边的戏台不仅环境优美,带给市民以感官上的享受,也让淮海戏这样的传统文化穿越时空,成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新时尚,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18岁的孙玥从小是河畔戏台的忠实观众,由于深深的喜爱,如今她也开始系统地学习淮海戏,在她看来,不同于聚光灯下的剧院,河畔的露天舞台,更能体会戏曲中的韵味。
流淌的大运河营造了无数像河畔戏台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徜徉其中,人们可以入情入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跨越千年时空,大运河是人间烟火的历史见证,而在今天,复苏的大运河水也将让沿岸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贺云翱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都是依托大运河而产生而传承。如果大运河没有水了,那它就是一个死的文物,会衰亡;实现了全线通水,沿线的各种文化才能够重新获得活力,能够复兴,能够发展。”
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复苏的大运河承载的不仅是文化,更是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幸福。
江苏省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孟爱民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这背后其实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也就要求我们努力返水于民、还岸于民,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家门口的微幸福,享受文化发展的福利。”
城市因水而兴。大运河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魅力,也为沿岸地区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机遇。5月12日,全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与首都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实现世纪交汇,这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领域上的体现,更为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达千里,运化古今。流淌千载的大运河,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传承我国灿烂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