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中国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部署

CCTV节目官网-CCTV-4 中国舆论场 来源:央视新闻2021年10月14日 13:54 A-A+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部署,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托起2.6亿老年人的幸福“夕阳红”。

最近,青岛市77岁的都瑞云老人从养老院搬回了自己家,每月花2600元,老两口就能享受到上门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助餐送餐等十几项服务,费用比在养老院减少了三分之二。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街道福岭嘉苑小区居民 都瑞云:医护人员上门给量血压、测血糖,洗澡那个事,现在他也不能洗了,全是这些护工帮忙。不光是省钱的问题,问题是方便,真是方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整套面向未来的“中国式”养老方案逐渐清晰。2013年,全面布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2017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养老等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31.9万个,床位823.8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48%;民办养老机构占到总数的54.5%。大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中央财政五年共计安排50亿元,支持203个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加强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老人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助餐、助洁、助医等专业照护。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 李邦华:下一步所有新建的城镇社区都要有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的小区和老旧小区的服务设施也要逐步补齐,给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短板也正在补齐,出台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家庭尽责、基层主导、社会协同、全民行动、政府支持保障的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提档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补齐县级失能老年人照护中心,超过5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起了养老服务设施。在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船形村的互助养老站里,设有文化教育、医疗康养、生活照料等设施,还可以提供临时托管和日间照料服务。

重庆市璧山区大兴镇船形村养老互助站社工 范平:老人在我们这里就跟上幼儿园一样,早上到我们这里来可以种种菜,中午一起做饭吃,下午可以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晚上老人再“放学”回家。

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还积极尝试“互助式”养老模式,实现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相结合。在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有一支50多人的老年志愿队,为社区的高龄老人提供送餐、精神慰藉等服务。

吴崇强老人行动不便,每到中午,社区里的志愿者就会给他上门送餐。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 吴崇强:这种制度很好,应该坚持下去,不仅关爱了我们老年人,也让社区的气氛更和谐。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志愿者 胡希英:因为咱们国家就将进入老龄社会,60到70岁这一部分人的人力资源我觉得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会给社会作出很大贡献,会给政府减轻一些负担,因为我们都还有能力。

如今,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已经超过10亿人;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7连涨”,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和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并基本实现省级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全国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3058.9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81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23.5万人,享受其他老龄补贴的老年人25.5万人。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养老服务网络将更加健全,城市社区基本建成“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支持每个县至少建设2个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到2025年,基本建立区县、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人人公平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将逐步健全,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