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法律讲堂(文史版)》9月28日-10月15日播出《民法典文化解读》

CCTV节目官网-CCTV-12 法律讲堂(文史版) 来源:央视网2020年09月21日 11:50 A-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部凝聚了几代法律人殷切期盼的世纪大典,经历了怎样艰难而漫长的编纂历程?

人格权独立成编、家风条款入典、设立离婚冷静期、确立性骚扰认定标准、护航见义勇为、保障居住安全······诸多立法亮点背后承载了民法典怎样的时代诉求与文化内涵?

9月28日—10月2日、10月5日—10月9日、10月12日—10月16日,CCTV12《法律讲堂》文史版特邀广州大学刘云生教授,为您讲述十五集系列节目《民法典文化解读》,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民法典,敬请关注。

(一)世纪大典

9月28日22:25播出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拉开了我国民法典的时代大幕。这部世纪大典,凝聚了几代法律人的殷切期盼,它的问世,经历了怎样艰难的编纂历程,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性?又将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二)人脸上的法律权利

9月29日22:25播出

信息化、智能化开启了"刷脸"的新时代。开手机"刷脸"解锁、购物时"刷脸"支付、去公厕"刷脸"取纸。可以说"刷脸"已经融入生活日常,"刷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

不可否认,"刷脸"这种高科技的推广、运用,确实为民众生活、社会管理带来了较高的效率和极大的便利,但我们也不容回避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刷脸"是否会有副作用?是否会涉及侵权?民法典对此会如何回应?

(三)AI换脸的法律风险

9月30日22:25播出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改头换面”已经成为现实,仅需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便可将视频中的角色变成自己的模样,给人们带来奇妙的娱乐体验。

但是这种以假乱真的换脸技术是否构成侵权?将人脸商品化、娱乐化会有怎样的危害和风险?我国民法典又是如何保护人脸生物识别信息的?

(四)智能机器人算“人”吗

10月1日22:25播出

随着科技飞跃式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智能机器人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那么智能机器人在法律上到底算不算“人”?随着智能程度越来越高,机器人是否有可能超越甚至取代人类?法律又将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机?

(五)基因编辑的风险

10月2日22:35播出

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一位副教授公开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可以天然抵抗困扰人类多年的艾滋病病毒。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涉事科研人员不但受到社会各界的齐声谴责,还被处以严厉的行政、刑事处罚。那么这一事件为何会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基因编辑到底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我国民法典又将通过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来对此类行为予以规制?

 

(六)祭祀权益的法律保护

10月5日22:25播出

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这种风俗习惯,不仅是个体表达情感的礼仪之举,还是生者对逝者寄托哀思的一种权益。

这种基于传统习俗而产生的权益是否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民法典对此又做了怎样的规定?

(七)我的姓名谁做主

10月6日22:25播出


姓名是区别个体与他人的一个特有代表符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姓名,供人称呼和识别。然而近年来,有关姓名的争议却层出不穷:孩子究竟跟谁姓?名字到底怎么取?姓名为何会侵权?如何保护个人姓名权······

针对这些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我国民法典专门出台了哪些保护公民姓名权的法律条文?这些法条背后又体现了我国民法典怎样的文化价值取向?

(八)配偶权是什么权

10月7日22:25播出

近年来,随着“第三者插足”以及“配偶一方通奸”这类案件的日益增多,婚姻家庭领域对配偶权的侵害行为日益严重,我国的司法实践也向人们提出了“配偶权法律保护”这一现实问题。那么婚姻关系中的配偶权到底是种怎样的权利?包含哪些内容?我国民法典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保护夫妻双方合法权益的?

配偶权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我国,随着人们权利意识、家庭观念的增强,配偶权作为夫妻权利义务的核心内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配偶权却并没有作为一种明确、独立的权利写进我国民法典,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在民法典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遏制人性泛滥和道德投机?如何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谐夫妻关系和良好的家风、世风?

(九)性别可以选择吗

10月8日22:25播出

男人和女人,是人类对自身性别最为常见的分类。然而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对自己的现有性别并不认同,于是便出现了生物性别、法律性别、社会性别不统一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会带来司法上的困境,还会引发社会治理的困局。那么一个自然人到底有没有权利进行性别选择?我国民法典对于性别选择又做了哪些规定?

如果一个人的性别不能确定,那么相关权利人的民事权利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要解决这一司法难题,就必须用法律对于性别选择进行规范。我国即将实施的民法典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性别选择权,却又在逻辑和价值上对这一权利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性别选择权?我国民法典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保护性别选择权的?

(十)拒绝当爹的权利

10月9日22:35播出

孩子延续了家族的血脉,承载着家庭的希望。父母养育自己的子女,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人伦法则。然而当丈夫发现养育多年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本应幸福美满的家庭便笼罩上阴霾。按照民法典的规定,丈夫遭遇这种情况,可以行使自己的婚生子女推定否认权,捍卫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那么在民法中,这种婚生子女推定否认权到底属于何种权利?丈夫在行使这一权利时还应遵循哪些法律规定?丈夫在维权的同时,又应该如何最大化地保护孩子的权益?

对于“被动当爹”的丈夫而言,行使否认权排除身份关系,维护尊严和人格,在道德和法律上都具有正当性。那么,出台这样的法律,对于维护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序良俗有着怎样积极的意义?纵观历史,这一权利的制度化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

(十一)恋爱合同有效吗

10月12日22:25播出

恋爱合同、忠诚协议、AA制恋爱法则等全新的恋爱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对于这种全新的恋爱观念和模式,有些人持赞同观点,认为这彰显了男女双方的平等、自由、独立。有些人坚决反对,认为爱情是不应被量化和评估的。那么,恋爱合同的签订,究竟是否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恋爱合同又是否受到法律保护呢?

(十二)婚约有约束力吗

10月13日22:25播出

婚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至今,婚约一直都是见证、促成人类婚姻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仪式。婚约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历经三千多年,婚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我国民法典中对婚约又做了怎样的规定?

(十三)贞操权捍卫了什么

10月13日22:25播出

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贞操权是一个陌生的法律概念。甚至在我国司法审判中,对于贞操权的认定也一直存在着诸多分歧。然而,贞操权对于婚姻和家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贞操权?民法典对贞操权又有怎样的规定,能否解决以往司法判决中的分歧和对立?

(十四)丈夫的生育权

10月14日22:25播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社会里,为确保家族的繁衍生息,生育子女是夫妻双方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但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是否生育、何时生育的话语权已经集中到了女性的手中。那么,丈夫是否也享有生育权?民法典对此有怎样的规定? 

(十五)父母的管教权

10月15日22:35播出

优良的家风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隐形密码,是家族良性嬗递的最强大动力。优良的家风主要来自于父母的管教,来自于行之有效的家法、家规。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合理、合法地行使对孩子的管教权?民法典又是如何推动优良家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