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中国影像方志》兴化篇:千垛花海举世无双,板桥家书万古流芳

CCTV节目官网-CCTV-10 中国影像方志 来源:央视网2020年07月26日 19:23 A-A+

《中国影像方志》江苏卷 兴化篇

2010年,一支考古队来到泰东河畔的小村庄。考古发掘的对象是一片总面积四十七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址群,被称为“蒋庄遗址”。考古学者们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聚落。考古队共发掘出280余座墓葬,房址八座,灰坑一百余座,出土了陶、玉 、石、骨器近1200件。良渚文化距今四五千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之一。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出类拔萃的玉文化是良渚文化显要的特征。蒋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其中45号墓葬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2厘米,外方内圆,材质高级,造型精美。在良渚文化中,玉石代表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也是世俗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到五代时期,兴化这里已成为人口密集的鱼米之乡,遂升级为县,命名兴化,寓意“昌兴教化”。1987年,兴化撤县建市,成为兴化市。

千垛花海举世无双

垛田是兴化人与水争地的智慧产物,面对大面积的沼泽与澙湖,先民们用湖湾中的淤泥垒出水中高地,在高地上耕作。“罱泥”是垛田独特的积肥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罱出的淤泥越垒越高,自然也就形成现在兴化这样独特的水中田岛。垛田,因土成垛,因垛得名。肥沃的淤泥为油菜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当时的兴化就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誉。

如今,“垛田”农业系统,已经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千岛之乡”也在不经意间成了兴化最诱人的风景。“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三、四月间的兴化,最美的一道风景就是这片碧水之上的千垛花田。20世纪90年代以来,垛田吸引了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一幅幅摄影佳作让兴化垛田之美名扬海内。兴化垛田农民画在风格上糅合了苏南水乡的清秀和苏北田园的质朴,大胆地运用夸张 变形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虚中见实、拙中见美、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

板桥家书万古流芳

兴化市板桥东路,有一处小巧玲珑的院落,这里曾是郑板桥的居所。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郑板桥辞官归里后,便在家乡兴化县城建造了这座小院,屋前舍后栽满青竹,终年一片碧绿,“三间茅屋,十里春风”,名之“拥绿园”。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生于兴化一个书香门第。他一生仕途坎坷,人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为人正直狷介,12年的为官生涯中关心民生疾苦敢于为民请命,为百姓感念铭记,留下许多佳话 。“臣家江淮间,虾螺鱼藕乡”郑板桥在诗中如此描述他的家乡兴化,在外为官的生涯中,他始终挂念着故乡的人们,写下了大量家书,收信方是他的堂弟郑墨,家信中基本不谈诗论画,更多的则是“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郑板桥自选16通付梓成《郑板桥家书》,传颂至今。

郑板桥在家书中除了对兴化父老的脉脉惦念之情外,更多的是训诫家中的兄弟和子女,要严于律己、心存仁厚、与人为善。44岁之后,郑板桥大部分的人生履历都是客居他乡。然而故乡的水光却一直荡漾在他内心最柔软的记忆中。

龙香芋健康美味

两百多年前,一个挑灯读书的深夜,郑板桥吃完炭火烤制的芋头,一时才思泉涌,将家乡芋头带给他的温暖和滋养化作了这两句词,“好闭门煨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瑞鹤仙·僧家》郑板桥,留传至今。

兴化人种植芋头有着400多年的历史,而龙香芋是漫长的岁月中凝练出来的优质品种。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芋头具有药、食两用功效。兴化垛田中种植的龙香芋更是富含黏液皂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可以增进食欲,补充体力。由于对水的大量需求,龙香芋成为泰州四大芋头之中,唯一种植在垛田之上的,垛田的塘泥土为龙香芋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而便利的垛田水网系统,更是成就每一棵美味龙香芋的关键。龙香芋的烹饪也极为简单,芋头去皮,切片后,基本不用其它辅料,浇上肉汁,文火慢炖即可。软糯香滑的芋头充分吸收肉汁的滋味儿,使之变得醇厚可口,美味异常。每每此时,浓浓芋香都会化作一缕乡愁,成为了记忆中故乡的味道。

茅山号子:节奏明快 曲调优美

这是一张灌制于20世纪50年代的唱片,唱片中录制的是兴化民歌《小妹妹》。当年,演唱者朱香琳正是凭借这首歌将茅山号子唱进了中南海。1956年,19岁的朱香琳随江苏省代表团赴北京演出,在正式表演结束后,竟得到机会进入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进行表演,被当地人誉为“茅山号子女王”。茅山号子是流传于苏中里下河地区的一种民歌小调,起源于兴化茅山镇。水乡人的日常劳作辛苦而繁琐,茅山号子就在这种群体劳作中应运而生。根据不同的劳作内容,茅山号子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牛车号子等等,一人领唱,多人唱和,节奏明快曲调优美。陆爱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号子代表性传承人。20115月茅山号子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爱琴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小小木船连通广阔世界

 “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围瓜菜万顷鱼虾”。水乡的生活离不开船。相传,自宋代起,竹泓就有了造船的手工作坊。周永干的爷爷是远近闻名的造船能手。耳濡目染中,年少的周永干学会了这门手艺,从14岁至今,他做过的船只不下千条。周永干制作木船,严格遵照祖训,十余道工序完全手工操作。

周永干研制的各种旅游类木船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在他的带动下,许多转行的手艺人又回到祖业,开始做船。竹泓镇建立了竹泓木船文化产业园区,生产的木船畅销国内,并远销海外多个国家。2008年,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永干成为这项手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国际象棋之乡的兴化,近年来已经培养了十多位世界级大师选手。国际象棋已经成为兴化年轻人最喜爱的一种运动,这里也必将会走出更多不凡的国象少年。兴化,水韵悠长,文化昌兴。

播出时间:726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