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正在勐腊县开旅馆、加油站的岩坎凡发现了一个商机,想要养一种当地没人养过的鱼,他把自家的屋顶当做鱼塘,想要秘密的开始养殖。那时候,这种鱼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岩坎凡小时候也只在河沟、小溪里出现过,因为个头小,鱼刺多,当地人也是把这鱼当做杂鱼处理掉,没有经销商收购,家人也反对。
姐夫:我们这个地方罗非鱼、草鱼鲤鱼,养的那么大,这个鱼不大,你养了干什么,我是有过疑问的。
经销商:就是不值钱,有人看见都不想抓。
岩坎凡:我老爸老妈说,儿子,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这么硬的鱼,这么小,有谁来吃,再说怎么养。
人人都看不上,也不愿意养的鱼,岩坎凡却觉得捡到了宝。原来,2009年,岩坎凡在云南见到了一种每公斤卖三千元钱的鱼。
岩坎凡:我看那个一公斤三千元都有人吃,商机很大是不是,如果我也跟他一样,有这条鱼,不卖那么贵,我们西双版纳州这边水产业比较丰富,只是没有人开发,没有人发现。
3000多元的鱼给了岩坎凡一个启发,他盯上了一种濒临消失的土著鱼,他觉得这种鱼有云南特色,并可以尝的到,带的走,就决定在当地第一个规模化养殖,他托亲戚朋友在云南、广西等地搜集,为了快点收到种鱼繁殖,他就天天和姐夫去农贸市场守着,不惜任何代价回收每一条出现的鱼。
姐夫:每天早上他们拿鱼来卖,我就早早去等,收不到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要是你们干鱼塘有的话一定要留给我,当时这种鱼到了灭绝的边缘上,太难找了。
为了找到最好的种鱼繁殖,岩坎凡还去了泰国、缅甸等地考察,收到每一条,他就放在这个楼顶上。
岩坎凡:水位就是要那么高,鱼都喜欢躲在里面,你不要看这里很窄,实际上捞起来也很麻烦,捞不到,它会钻到泥里面,草里面。
记者:我看你这地上现在都是厚厚的泥巴,那时候这些都是搬上来的,抗上来的。
岩坎凡:对,以前更多,员工用绳子钓上来。
岩坎凡仿造鱼在小溪里的生活环境,在屋顶种水草铺泥巴,到 2010年5月,一年时间,岩坎凡非常艰难的搜集到了两百多条,究竟是什么鱼?
岩坎凡:这个就是我养的鱼吧西哩,吧西哩(傣语)就是很快的意思。它的学名叫攀鲈,也叫步行鱼,会走路的鱼。
傣语叫吧西哩的攀鲈原产于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是小型亚洲淡水鱼。体型偏扁,呈长方型,背鳍及臀鳍都有锋利的刺,鳃盖两侧及尾鳍中央各有一个黑斑。
水产站长高志刚:它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我们云南,还有海南和台湾地区也有分布,它因为善于攀爬而得名叫攀鲈,就是一条会攀爬行走的鱼。
谁都没有想到,岩坎凡在自家屋顶养了三个月后,有了两个重大发现!这两个发现让他日后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还把鱼卖到了全国各地。2010年5月的一天,岩坎凡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本在三层楼顶养的吧西哩竟然出现在一层,鱼怎么跳楼了!然而更意外的是,这些鱼离开水至少一晚上,竟然还活蹦乱跳并没有死,这让岩坎凡非常吃惊。
岩坎凡:还活着,后面我放在鱼缸里面,观察了一个礼拜它又全部恢复了,很神奇的。
这次意外的发现,让岩坎凡更加坚信,这种鱼一定能给他带来无限的财富。
岩坎凡:水泥地上可以走,草地上更快。
记者:走的好快啊.
岩坎凡:加油加油,比赛。
记者:它现在不接触水,没关系吗?
岩坎凡:没关系,它两个小时之内它是没问题的,它还是可以很活跃的。
记者:是鱼还能离开水啊?
岩坎凡:对啊,这个鱼就能做得到,它有这个本事。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7年02月17日 22:5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为了一种神奇的鱼,岩坎凡从自家十几平方的屋顶上开始创业。为了探索鱼长大的秘密,他搬离人群,把养殖场搬到边境,却遭遇了信任风波。野生的鱼,只有两指宽,而他却养出巴掌大,就连没人要的鱼鳞、鱼骨到了他手里都成了抢手的东西。看不走寻常路的岩坎凡如何从会走路的鱼身上掘金,成功创业。 (《致富经》 20170217 会走路的鱼一年走出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