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节目官网-CCTV-2 央视财经评论

《央视财经评论》 20151208 如何理解“五个更加注重”?企业如何成为创新主体?

来源:央视网2015年12月08日 23:25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相关稿件

  主持人(张琳):晚上好,欢迎收看正在播出的《央视财经评论》,我是张琳。今天我们的节目继续系列评论《如何理解五个更加注重》。那今天节目的主题词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为什么要强调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今天我们演播室请到的两位评论员是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 秘书长张燕生先生和财经评论员刘戈。我们一起先来看一看最近我们财经频道的记者,到格力电器所采访的它们在创新上的发力。

  解说:这是格力位于珠海总部附近的一片厂房,这台企业自主研制的无收缩胀管机,主要用来制造空调里的核心部件--热交换器。

  这间厂房里,眼前几十台可以应用于钣金、注塑、控制器、热交换器等10个工序的设备,全是企业自主研发的。而就在两年前,他们的生产设备还基本要靠进口。特别是最关键的空调热交换器设备,以前都是从日本进口的。 据测算,每件热交换器需要30多根铜管,用自主研发的设备生产一件热交换器能节约大约1米铜管,每年从铜材上就能节约140多万。自己做生产设备,从研发到投产投入超过5亿元,为什么得自己造?这事,还得从这个叫“阴阳转子”的部件说起。

  阴阳转子,是安装在螺杆压缩机里的核心零部件,被称为中央空调的心脏,成本约占空调总成本的30%。2010年前,格力的阴阳转子要从日本进口。为压低成本,企业尝试自己做转子,然而,生产用的机床依然要从德国进口。买这样一台德国精密机床,花费超过一千万元。

  而这台五轴加工机床,生产的是中央空调的另一个关键部件--离心机叶轮。这也是从德国进口的,花了500多万元。格力如果自己生产中央空调所需的全部核心零件,光是生产设备进口,加起来就得两亿多人民币。

  这是格力刚研发出来的工业机器人在接受调试。近三年,研发的机器人和各类机床已有100种,自主研制的智能装备有4000多套应用在生产线上。

  主持人:为什么强调企业要成为这个创新的主体?

  张燕生(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道理很简单,我们首先讲什么叫创新?我所理解的创新也就是要把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和工程师的技术发明,把它转化成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管理、新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你会发现,这个创新是企业家才干的表现,也就是说为什么你叫企业家?就是因为你能把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变成新产品、新市场、新管理;你能把工程师的技术发明变成新产品、新市场、新管理。那么一般我们讲创新的时候我们讲是两种,一种,我们讲叫间接创新,间接创新比如说商业模式它就叫间接创新;那么还有一种我们叫直接创新,直接创新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科技创新。

  主持人:技术创新。

  张燕生: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创新它的主体是企业家。为什么刚才我们看这个董明珠她所讲的,说我们要把这个关键的。

  主持人:核心的部件。

  张燕生:核心的零部件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因为我们过去35年我们有一种生产方式叫代工。

  主持人:没错。

  张燕生:也就是说这个关键的零部件不在我手里头,我只要是生产比如说加工组装,这个产品是加工组装,我提供低成本的要素,它的关键技术、关键品牌、关键零部件都是别人的,那么这种生产方式我们叫制造代工。或者我们说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我们提供工序分工。那么今后的生产方式就不是这样了,按照我们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讲就叫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尊、自信、自立,也就是今后我们的技术,关键的零部件技术是我们自主创新;我们产品的品牌是自主品牌;我们的渠道是销售渠道。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董明珠总裁所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代表了我们企业,中国制造迈向新常态它的一个跟过去35年的旧常态所发生的一个深刻的变化。

  主持人:所以说其实创新是真正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

  刘戈(央视财经评论员):由于你在关键部件上面你不能够自己生产,所以你最后只是在国际生产链里面非常不重要的一个环节,你在挣那个钱。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到核心零部件,但是其实我们要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还应该再往前走,也就是说走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里面,这是有先例的。你比如说像杜邦公司,那么它在1927年的时候,它就觉得我们公司已经发展这么大了,我们要搞科学,这个时候要建立自己的化学实验室,那么听说哈佛大学有一个特别牛的化学的教授,说我们请来,那么这个教授就提出来三个条件。第一薪水要给我提高,比我在哈佛大学当教授要高得多;第二,要给我新建实验室;第三条是什么?第三条是说我干什么项目你不能管。这个是非常苛刻的条件,但是杜邦公司答应了。七年以后他搞出来尼龙,我们知道当时全世界的妇女们对于尼龙袜趋之若鹜,那么后来在二战的时候尼龙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也就是说一家企业如果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以后,那么它是引领整个世界科技发展的。

  有人统计过,在十七世纪一直到1980年全人类,有人统计过,160项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有80%都是由公司来引导完成,所以有更多的中国公司从代工到能够生产关键零部件,再下一步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基础科学方面能有所作为,这个时候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我们把创新驱动作为我们企业的核心。

  主持人:所以说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有创新的能力,其次我们说还得有创新的动力。所以说让企业成为这个创新的主体,需要我们来为他们提供哪些帮助?稍候回来我们接着聊。

  主持人:欢迎回来,继续收看《央视财经评论》。眼下各种各样的先进机器人层出不穷,但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却依然是个大难题。那一边研发主体集中在科研院所,结合产业化的需求转化的这个成果较为少;那另一边即便研发出了一项好的成果,很多企业也是很难具备转化的能力。那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我们来看短片。

  解说: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是应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23万个机器人当中56%的机器人是中国在使用,电子制造、食品药品等多个行业成为对工业机器人的最大需求户。科研院所也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但据估计,至少90%左右的研发成果无法转化。

  王伟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这块正是我们所不擅长的,我们所里老师基本上都是做一些科研,把这些科技的路子能走通,把这个功能能实现,但是离产业化确实非常远。因为它做产业化一是要成本,另一方面要做到可靠,这个确实非常难。

  解说:企业有资金找不到技术,而研究人员有技术却找不到市场。在今年1月,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家,共同投资组建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让政府和研究机构共同搭建平台,填充上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的“真空带”。成立不到一年,它的产值已经过亿。

  白相林(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我们是可以把老师的成果先集中到我们这个平台上,利用我们这个平台的资源和影响力,找相关的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对接,这样就非常有针对性,指导企业的生产,解决企业的需求。

  解说:困扰科研成果转化的难题之一,是如何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今年10月1日起,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开始实施,这提高对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对现金和股权奖励最低比例从20%提高到50%。

  新华社援引专家观点,“我国机器人产学研结合力度和效率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落后于创造力活跃的欧美国家。现有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成果转化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改革是唯一出路。”

  主持人:短片中我们看到了,应该说看到两对矛盾。一方面是我们的机器人需求在全球来说已经超过了50%。

  刘戈:最大的市场。

  主持人:其实真正我们自主研发的占比就很少;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有大量的这种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但是你要真正让它产业化的这个比例又依然很少。那造成这两对矛盾,您觉得主要的原因在哪里?比如我们说是人才、是资金、是意识?您觉得这个瓶颈矛盾在哪里?

  张燕生:它的瓶颈就是我们目前,也就是我们的产、学、研它整个体系都是旧常态的,那么旧常态的这么一个体系它是不能够支持创新的,它支持的是投资驱动,它支持的是这种要素驱动、低端驱动。因此你要从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也就是你要营造一个新常态的环境。比如说大学,我们的大学,无论是再好的大学,它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大学,它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从大学的管理一直到每一个大学的教授和他的团队,你会发现真正从事于科学的创造、科学的管理和科学的推广这套机制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此我们就说要转向这个领域,大学就要转向真正做科学研究、基础研究,为我们的创新提供好的概念、好的原理、好的支撑。

  那么从我们的研究院所也是这样的,我们的科研院所你会发现,现在商业利益的动机是很大的,他在这种产业化创新,我们叫创新要实,实,就实在产业化创新,我们的科研院所应当在这个方面差距是比较大的,也就是它的重点不是提供创新的公共服务和这种创新要实这种产业化创新,它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它不是服务,那么我们会发现科研院所也要转。

  那么从企业来讲也是这样,我们可以看两家企业,比如说一家是华为,还有一家我们可以任选一个销售额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大企业,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中国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的大企业,它的重点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它很少有科技创新。

  主持人:没错。

  张燕生:它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增长没有办法跟华为比,为什么?我们就讲有什么样的顾客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有什么样的老百姓就有什么样的生产者,老百姓要买便宜的东西,那么企业只能生产便宜的东西,因此它就只能够用便宜的材料、便宜的零部件、便宜的设备生产便宜的东西。华为为什么能够走上创新之路?华为的顾客是电讯,电讯是垄断者,垄断者他对价格的敏感性不如对技术和性能。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中国变了,就是中国的老百姓现在开始买好东西了,全世界买对吧?

  主持人:对。

  张燕生:1亿人在全世界买1万亿,高品质的生活日用品,而且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就是“十三五”末,2020年中国买好东西的人数,中产阶级将产生倍增,甚至倍增的人数比美国的国民人数都多,有这么多的老百姓要买好东西,这个时候开始激励我们走向创新,所以说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我们的产、还是我们的学、还是我们的研、还是我们的政府,我们都面临着如何告别过去35年旧常态的旧模式,如何迈向新35年新模式,脱胎换骨转型这么一个坎上。

  主持人:的确,张老师说得是现在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现有的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这种方式,包括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很难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其实就是我们说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就是说改革现在是唯一的出路,那我就想说这个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样的?这种改革怎么样能帮助我们企业真正成为这个创新的主体?

  刘戈:我觉得企业内部的改革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你在科研的机制上面你有没有用更大的投入来带动你企业的发展。刚才张老师说了,国内的市场已经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还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国企业现在慢慢要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这个时候要跟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去竞争,但是我们看到刚刚,汤森路透发表的一个榜单,全球100强的创新榜单那里面是一个中国公司也没有。

  主持人:也没有?

  刘戈:一个中国公司都没有,去年有一个,今年一个也没有。那么这说明了什么?而且里面有30多家,将近40家亚洲公司,主要在日本,日本的什么神户制钢所,炼钢的企业它都是在这个榜单里面。那么它的衡量指标是什么?专利数;再一个专利成功的比例;再一个是专利覆盖的范围。那么这样三个指标一下来以后。

  主持人:都是我们的短版。

  刘戈:那么我们可能在某一个方面可能有的企业已经做到了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三个指标一衡量下来以后,我们没有一家进入到这个榜单里面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你看企业如果它不能够,我们不管它这个榜单是不是那么权威,但是它说明了一定的问题,我们在这个榜单上的这个名次这么难看,那就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榜单你在衡量这100个榜单和那个标准普尔的进入指数的那些公司它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什么?它的科研投入比标准普尔指数那些公司高一倍,这就是这些公司和其他普通公司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在这样的一个变化下面能够把他们的研发费用乘倍的、乘十倍的去增加,然后才能够真正进入到世界的强的公司,而不仅仅是大的公司。

  主持人:所以这需要我们给它提供外部的支撑,让它真正从内在能有这个动力去做这件事。那么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如何更大地发挥企业创新的能量?稍候回来我们接着聊。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央视财经评论》。帮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在我们的政策层面一直都在提速,我们接着来看短片了解一下。

  解说:改革激发动力,放开才有活力。

  10月1日起,“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迈出至关重要一步。

  日前,科技部负责人表示,将把一批国家重点科学工程和实验装备信息通过互联网公布,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定向减税力促创新 政策在加码

  10月21,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从日2016年,将推出三项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放宽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研发活动和费用范围;允许企业追溯过去3年应扣未扣的研发费用予以加计扣除;—简化审核,对加计扣除实行事后备案管理。对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实行归并核算。

  此外,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分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

  主持人:短片中我们看到其实各个部委现在都在推出自己的相关的一些支持政策,而且尤其是我们看到在简化审批、定向减税等方面这些力度都是在加码的。所以想问一下两位评论员,觉得让我们创新这个后劲更加足的的话,特别是为我们的中小企业来来提供创新的动力,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张燕生:首先来讲,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最多的叫供给侧管理,对吗?

  主持人:现在最流行的一个词汇。

  张燕生:对,那么供给侧的关系从我来讲,最少我们说三句话应该做好。第一句话就是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叫马儿轻装上阵。

  主持人:轻装上阵。

  张燕生:那么轻装上阵你就是要创造一个低税负的环境,让马儿有更多的钱投资、更多的钱创新、更多的钱转型;那么第二句话我们就讲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叫马儿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竟技场上比赛,就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主持人:更加积极推动市场化的运作。

  张燕生:政府减少管制和干预;第三句话我们就讲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叫马儿在它的一些薄弱环节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二个,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中小企业它们在人才方面是缺少的。

  主持人:没错,人才现在是个特别大的瓶颈。

  张燕生:也包括它的中高档的创新人才,也包括能够把中高档的科技创新人才的的的东西变成产品、变成工艺、变成材料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也包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你是不是真正你这个企业家是具有创新,引领创新的能力。

  第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到企业走向创新,也就是它缺少品牌、它缺少国际商标、它缺少国际发明的专利,也就是你可以看到企业它缺渠道。

  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它们要走创新,它们缺资金,为它创新、创造、创业和创意能够提供更灵活、更有利、更早期的这种创新的投融资的服务。

  那么第五个,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缺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包括它的知识产权,就是创新共享知识产权的这种专利池,这些方面都是缺少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实际上我们要营造一个真正创新的好的环境。

  主持人:其实我刚才在想,现在我们一方面说,就像老刘刚才说大企业在创新上面,可能在资金投入各方面还存在一些压力,小企业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我真的看到今年以来我们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很多新的这种小微企业,或者中小企业它创立之初其实就是奔着创新去的,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迹象。

  刘戈:但是现在创新,比如说我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里面非常热闹,那么多的投资人、那么多的创业者,但是都是什么?你卖米粉,他卖肉夹馍,就这种东西还是一个。

  主持人:模式。

  刘戈:和我们说得科技创新的这个核心还是有一段距离,当然这是我们的历史阶段有它的道理。但是我们再看美国,实际上这些天使基金也好,风险基金也好,他们的眼光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新的认识、有新的眼光能够看到,除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外,能不能够看到更多的科技创新的内容。那我举一个例子,在1975年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基金公司的一个小伙子………


  • 视频简介
  • 栏目介绍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15年12月08日 23:25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五个更加注重”?为什么要强调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本期节目邀请到了张燕生和刘戈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16年推出三项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将放宽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研发活动和费用范围。企业创新:马儿跑得好 要让马儿轻装上阵,精彩内容,敬请收看。 (《央视财经评论》 20151208 如何理解“五个更加注重”?企业如何成为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