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历史,它不仅诉说着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也告诫着后辈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十年。
        当年,词作家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共同创作的这首大合唱,早已超越音乐,成为促醒全民族抵御外敌的战斗号角。她让千千万万个置身于“水深火热”的华夏儿女心心相连,团结一致,铸成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

词作者:光未然

(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在身患多种病痛的晚年,他关心青年作家的创作,并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骈体语译文心雕龙》。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曲作者: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最后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1939年《黄河大合唱》吼出了中华民族战斗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每当这激动人心的旋律响起时,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80年过去了,这部作品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改变、时代的变迁而被人遗忘,相反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因为它不仅告诉我们后辈要铭记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抗战历史,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不懈奋斗,时刻提醒着中华儿女勿忘“中华魂”,铭记“赤子心”。